第三章 不關風與月(3 / 3)

都不奢望看到這個人、就知道關於這個人的消息都能心滿意足的那種喜歡。

於是她翻遍了何亦翎的微博、微博點讚,甚至翻遍了他微博關注的人,以及他關注的人發的微博。她還一一點開過他的粉絲的頭像和他粉絲發的微博點的讚。

宋黎黎竭盡所能才可以抓住一點點關於何亦翎的細枝末節,小時候的喜歡和崇拜也因此得以繼續,內心的光亮微微弱弱卻能篤定它一直不熄滅。

生活在繼續,學習還是按部就班三點一線,她還是一枚像小土豆一樣不起眼又踏實努力的平凡學生,但宋黎黎有了一種與那些每天勤奮念書認真考試的同學不一樣的自信,這種不一樣來自於她內心最深處的秘密,關於何亦翎的秘密。

12

初三後的每一次大型考試,都很磨人。考前文科要背書,理科要練題,考試時是九個學科的輪流轟炸,考試後是忐忑地對答案和等待成績。

最後還要鼓起莫大的勇氣去看排名。然後寫總結報告和下個月的改進學習計劃。

其實越是忙,越是能見縫插針地玩手機。宋黎黎玩手機的主題,就是上微博。上微博就主要是看看何亦翎最近發了什麼動態。

她始終沒有勇氣按下微博上的那個“關注”。每次都是搜索何亦翎的名字,再點進他的頭像。每次都像是在查找一個你不確定存不存在的人。

有次她偶然翻看何亦翎的粉絲時看到一個“留學代寫各科Essay”的頭像。宋黎黎愣了愣,鬼使神差地把那頭像保存了下來,而後,一邊罵自己傻逼,一邊把頭像換成了那個酷似營銷號的“留學代寫各科Essay”。然後點下了那個“關注”按鈕。

這樣的話,他一定一定猜不到是我吧。宋黎黎心滿意足地想。

13

後來的日子裏,何亦翎好像變成了一個生活在她身邊的,活生生的人。她透過那些活潑的文字和圖片拚湊出何亦翎在國外的生活與日常;通過他有時發的定位知道他又去了哪裏旅行;通過文字的表象知道他的喜怒哀樂;通過觀察何亦翎跟其他人的互動判斷誰是他的好友和誰又是他的曖昧對象……

有時候何亦翎發的文字透著一股與他年齡不匹配的成熟老練,這些透過隻言片語了解不到的部分,讓宋黎黎覺得很難猜又很著迷。他有時會發一些透著絕望的文字,那種對生活的悲觀和對世事的涼薄常讓宋黎黎產生共鳴,然後又更想能深一層了解他。

初三下學期,宋黎黎保送了學校的高中本部。她一直被誇懂事成熟從不讓父母操心,她也習慣了這種“懂事”的外殼,學習考試生活都波瀾不驚,從不麻煩別人,也討厭被其他人麻煩。

那一年,她也第一次收到了男孩子寫的情書,上廁所時,她偷偷瞄過那個男孩子,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樣子。她總是低著頭,快速走過。覺得害羞,更怕尷尬。

跟爸爸的見麵次數似乎屈指可數,她也幾乎不主動找爸爸。那時候微信開始流行了,但她連爸爸的微信都沒有,每次都是用短信聯係他。父女倆的短信對話也是滿屏尷尬,爸爸發給她的短信充斥著“請”之類的書麵語,或是短小精幹的命令口吻,而宋黎黎常常的回複是:“知道了”,“好”,“嗯”。

班主任覺得她有時太過成熟老練,缺少了這個年紀該有的活潑可愛。畢竟她成績這樣好,如果生活態度再積極向上一點,待人接物要友好熱情一點,才能討得人喜歡。

隻有宋黎黎自己知道,其實自己很可愛,內心也一直是個小孩子。

14

升入高中,小時候那個敏感細膩的小女孩已經被宋黎黎藏在了心底。她也一直做著別人眼中那個學習優秀,家境無憂,性格溫和的乖學生。

記憶裏她似乎沒做過叛逆又出格的事兒。不知學那些藝考的漂亮女孩把校褲改小校裙改短能不能算。

但她又深知自己的超乎常人的倔強和逆反,否則,她怎麼會迷戀一個屬於小時候的人那麼久,又怎麼會跟爸爸的關係那麼僵。

其實高中之後,何亦翎也很少發微博了。他有時分享一些歌曲,幾乎都是粵語歌。

常聽他分享的歌之後,她也漸漸喜歡上那些歌。宋黎黎以前不愛聽粵語歌,一是聽不懂粵語,二是不懂歌詞。可現在再聽,竟然有些懂了。

每次聽到喜歡的歌,醉心的旋律,好聽的咬字,再看歌詞,竟然那麼淒婉決絕,這才會一愣,發現這是首那樣傷心斷腸的歌。所以聽不懂粵語也是好的,至少,歌詞的悲傷不會馬上擊中跳動的心。

每天晚上十點半做完題後,宋黎黎便一個人插著耳機慢慢走回寢室。她喜歡隨機播放的模式,每次熟悉的旋律響起,會一愣,發現原來是這首歌。平淡的生活裏隻能自己給自己製造小驚喜。

“但願我可以沒成長,完全憑直覺覓對象。模糊地迷戀你一場,就像風雨下潮漲。”

15

也是在不知不覺中,款式各異的襯衫堆滿了宋黎黎的衣櫃。她某天還在海淘上一眼看中了一隻價格昂貴的經典黑色行李箱,收到貨時覺得太過眼熟,也未細細追究。

不過宋黎黎一直保留著早讀英語習慣。每天早晨,她都是最早到教室的幾個人之一,不同的是,心裏再也沒有了期待和激情,隻是成為了一個優秀的習慣。

高三插播的小劇情是,宋黎黎被一個打算讀國防生的帥氣男生表白。大冬天的,那男生穿著短袖把宋黎黎叫出教室,然後在眾人圍觀下在宋黎黎麵前打了一套軍體拳。

在大家表麵都清心寡欲,內在又壓抑衝動的高三生涯裏,這件事成了一件著名的梗。宋黎黎當時在外麵臉漲得通紅,無語凝噎。

大家都以為宋黎黎是害羞,但其實她是沮喪。她發現這麼多年了,她還是一如既往地不知道怎麼跟現實裏活的男生正常交往,麵對他們,總像麵對自己的父親一樣,怕因緊張害羞而說錯話做錯事,怕因局促拘謹而顯得小家子氣。

16

而高中,宋黎黎覺得自己做得最對的事情之一,就是每天要挺直了腰板沉放下雙肩走路、接水、學習和吃飯,每天她都要把頭發高高梳起,露出纖細的脖頸,穩穩地走路。她走路時喜歡戴著耳機聽各種粵語歌,從beyond陳百強到楊千嬅陳奕迅,從張國榮黃耀明到謝安琪吳雨霏…….詞曲裏有春秋,一人自成江湖。

但由於學霸光環,很多同學以為她是在聽英語背單詞。這讓宋黎黎哭笑不得。

高三壓力太大的時候,晚自習她便翹課去找冬冬。說說自己的煩惱和壓力,兩個人挽著手在操場走一圈又一圈。

冬冬常說宋黎黎現在跟小時候的感覺真不一樣。要不是從小跟她認識,她也會覺得宋黎黎是篤定獨立、高冷女神的樣子。宋黎黎覺得“高冷”這個萬能詞真好,能掩飾多少暗湧的不安、自卑和怯懦啊。

這些年或苦或甜,或哭或笑,也就這樣過來了。臨近選擇大學時,父母把自主權全權交給宋黎黎。而這也是她應得的。從知道爸媽離婚後,她就一直銘記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自己做選擇,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宋黎黎其實早有打算要選擇香港的學校。港粵文化,西式教育,多元價值觀,好像都是吸引她的具體原因,但潛在的,似乎還有許多說不出又道不明的元素。

以前翻何亦翎的微博時,想象著他遊曆四方見多識廣自信從容的樣子,總在手機屏幕的這一端感歎自己的狹隘和卑微,那時心底大概已經有了最初的希冀吧。

港校的麵試之後,宋黎黎就有底了。這麼多年的英語早讀,果然不是白練的。

17

說來奇怪,她從來從來沒有想過會跟何亦翎重逢。

好吧,這麼說有些武斷。她確實幻想過再見到何亦翎的樣子。也許自己要仰著頭看高高的他,也許他已經是淺淺的小麥色的皮膚,也許他和三五外國好友走在街上,講一口好聽的美式英語。

但她自己構建出的場景裏,卻沒有她自己。她極少貪心地想過,也許何亦翎會看到人群裏的那個女孩子,然後仔細地打量她。

然後呢?

……

宋黎黎如流水般的思維總在那時就戛然而止。然後她就不想有然後了。她就想掠過他的眼神,忽視她的關注,裝作沒有看見這個人,大步流星地與他擦肩而過。

仿佛她從來沒有暗戀過他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