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世代將門,威震中原
秦朝戰將如雲,蒙恬則是其中閃亮的將星。其實,2000多年以前的蒙恬距離我們實在太過遙遠,我們非但不可能有這位大將的真實照片,甚至也得不到一幅他的肖像畫,即使在史書之中,也沒有太多關於他的具體描述。但將軍的豐功偉績和忠肝義膽卻被人們深深記在了心裏,不僅成為世代名將效仿的楷模,更是千古愛國誌士的永遠豐碑。
輝煌戰史,名門之後
蒙恬的祖先是齊國人。他的祖父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
秦莊襄王元年
(公元前249),蒙驁作為秦國將領,伐韓,取成皋、滎陽,建立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二年,蒙驁又一氣攻取了37座城池。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蒙驁攻韓,奪取了13城。秦始皇五年,他又率軍攻打魏,取得了20城,建立東郡。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蒙驁去世。
蒙驁的兒子叫蒙武,他也就是蒙恬的父親。蒙恬曾學獄法為獄官,並負責掌管有關文件和獄訟檔案。蒙恬還有一個弟弟叫蒙毅,後來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成為了秦朝的重臣。兄弟二人一武一文,可謂好不了得。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秦王派將軍李信率兵20萬攻打楚國,以蒙武為副將。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北),蒙武攻寢丘(今安徽臨泉縣),大敗楚軍。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縣)後,引兵向西與蒙武會師於城父邑(今河南寶豐縣東),被楚軍打敗。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蒙武以裨將隨王翦領兵攻楚國,大敗楚軍,追至蘄南(今湖北蘄春西北),殺楚將項燕,得勝而歸。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蒙武複出率兵攻打楚國,俘楚王負芻,平定楚地。二十五年(公元前222),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閩、粵一帶),越君投降,秦遂在此置會稽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市)。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為秦國疆土的開拓,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秦始皇對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
大敗齊軍,虎視匈奴
到了蒙恬這一代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秦始皇外出時,蒙恬的弟弟蒙毅陪同與始皇共乘一車,在朝時又侍從始皇的左右。蒙恬兄弟二人,一個負責對外軍事,一個謀劃國內政事,有忠信為國的美名。秦國的其他將相都不能與他兄弟二人爭寵。
由此可見,蒙氏家族世代為將,戰功顯赫,到了蒙恬這一代更達到了事業的頂峰。公元前221年,蒙恬由於出身將門做了秦國的將軍,於是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秦始皇授給他內史的官職。其實,蒙恬在統一六國的戰鬥中雖然並沒有立下赫赫戰功,但卻積累了足夠的戰爭經驗,他的才華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
說到蒙恬和匈奴的關係,好像就是上天注定的勢不兩立。蒙恬生活的年代,邊境經常受到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的掠奪,秦政權受到威脅。而且,在秦尚未統一六國前,匈奴就常掠奪內地人民的牲畜、財產,與其相鄰的燕、趙、秦等國更是深受其害。尤為嚴重的是,在秦征伐六國的最後階段,匈奴乘機占領了河套地區,即所謂的“河南地”。
這給心懷忠君愛國抱負的蒙恬以很大的施展空間。在隨後的河套戰場上,這位中華第一勇士讓匈奴嚐盡屢戰屢敗的滋味。
(第二節)降兵河套,痛宰大漠群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