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長情 隻為“最可愛的人”(3 / 3)

島上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當年21歲的梁彩雄已經從官兵口中的“雄哥”變成了“雄叔”。26年義務運送,航行10萬多海裏。熱帶風暴來襲連續禁航,他不顧個人安危,冒著巨浪用小船把蔬菜和淡水送到島上。官兵們在雨中列隊迎接,含淚向他致敬;他手機24小時開機,島上部隊有什麼急事,他總能第一時間趕到……

梁彩雄有好幾次一口回絕漁老板的高薪聘請。他自豪地說:“我不能為了幾個錢,把幾代人為部隊送菜的傳統給丟了。隻要部隊需要,我家漁船就要把擁軍傳統一直傳承下去。”

——他不是職業軍人,卻在中國軍界寫就了種種傳奇;他不是軍事裝備專家,卻在業界創造了諸多奇跡。

與共和國同齡的王寶和憨厚溫和,做起事來卻一絲不苟,認真勁讓人敬佩。作為陝西寶雞專用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帶領企業相繼研發並生產輪式裝甲防暴車、邊防巡邏車、士兵突擊車、水陸兩用摩托車和空中突擊旋翼機等20餘種係列產品,填補了我國反恐、防暴、維和裝備的多項技術空白。目前,多項產品已用於武警部隊以及我國駐外的國際維和部隊。

“民參軍”是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方麵,民營企業無疑是其中的一支生力軍。王寶和始終秉持一個理念,軍事裝備必須符合戰鬥力標準,經得起“實戰”檢驗。

他並不滿足和止步於當下,經常說,希望能傾畢生心血,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再作些貢獻。

——“龍盤虎踞”“佤山勁旅”“衛國戍邊”這一幅幅遒勁有力的書法作品,出自書法家張斌之手。

文化擁軍,張斌是倡導者,更是領路人。很多個新春佳節,他都在赴邊關、進哨所的路上,為官兵們揮毫潑墨。

戍邊衛國的16年的軍旅生涯鑄就了張斌的迷彩底色。如今,軍旅情緣和雙擁共建成為他書法創作的重要主題。艱苦的怒江獨龍江邊防一線、雲南省榮譽軍人康複醫院……張斌指導戰士豐富業餘生活,練習毛筆字,用揮毫翰墨激勵官兵鬥誌和愛國奉獻精神。

“我的筆永遠為軍旅而創作。”張斌說。

——當帕米爾高原最後一縷陽光拂過海拔7530米公格爾九別峰的峰頂,祖國最西端的夜晚姍姍來遲。一支迎著星月的特殊分隊,消失在山口的夜色裏。

與邊防官兵一起選取潛伏點位的,是牧民加爾買買提·阿不都熱合曼。他被稱為邊防部隊在帕米爾高原上的“眼睛”。

因為爺爺、父親和哥哥都是邊防官兵的向導,11年前,加爾買買提接過父輩的牧鞭,在家鄉膘爾托闊依邊防派出所當了一名義務護邊員。

平均海拔3500米的巡邏路,暗藏危機的兩條季節性河流,12道冰雪無常的峰嶺溝穀,這是加爾買買提的工作環境。

在新疆烏恰縣這條數百公裏的邊防線上,他已經行走了11個春秋。

妻子難產搶救時,他在沒有信號的山洞蹲守;父親病危時,他正與邊防官兵出山圍阻疑犯。長年巡邊凍傷的雙腿,如今時時鑽心疼痛。他冒著生命危險,協助抓獲了10多名罪犯,勸返200多名無證抵邊作業人員。

執勤的邊哨、巡邏的山口,總有他為官兵搭好的帳篷;清燉的羊肉,溫熱的奶茶,這是少言寡語的他對部隊的深情。

“我的家在國境線上,我要和官兵們一起一輩子守護這裏的平安。”風霜侵蝕了這個36歲柯爾克孜族漢子的容顏,唯有那雙鷹一般的眼睛,透出一腔豪情。

新華社北京2017年7月2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