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同行的好記者(2 / 2)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用心做好每一次報道”——這是高思傑的工作理念。1997 年,高思傑進入阜陽電視台當記者,剛入行的他住在一個10 平方米左右的出租屋裏,推開門就是床,房間裏幾乎到處都是資料書籍。他研究了各種音像資料的拍攝手法和構圖特點,通讀了安徽百科全書,為以後獨立采訪報道作了充分準備。一年後,他的稿子便出現在省台的節目裏。曾經與高思傑在同一個辦公室的崔波十分佩服他對新聞的用心程度。經

常是三更半夜被他的電

話驚醒,十分忐忑地拿

起話筒,裏邊傳來的聲

音往往是:“老崔,剛

剛做的稿子的標題,這

麼改一下會比較好。”

用心投入,才能精

品頻出。2007 年夏,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高思傑第一個趕到王家壩閘。上午采訪,下午回到台裏編輯、傳輸,夜裏再趕回王家壩。高思傑不分晝夜,一待就是32 天,餓了,就泡方便麵,渴了,別人丟在地上的半瓶礦泉水他撿起來就喝。就在這樣的環境裏,60 多條新聞報道在各級媒體播出,《救災公示暖民心》還在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出。

有一種態度叫熱愛

“小時候,村裏有了第一台電視機,全村人都圍著看,我們小孩子隻能爬到樹上從高處才能看到。”高思傑從不掩飾自己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因為從那時起,做新聞、做電視新聞就成為他的理想。

如果說一開始,這種理想還處於原始而感性的狀態,那麼當一次次讚揚形成強烈的社會影響,一次次輿論監督改變問題的走向,體會了新聞工作神聖力量的高思傑,對事業的熱愛多了幾分理性。

看到田裏的莊稼長勢好,高思傑為農民高興;看到工廠的生產紅紅火火,他為工人高興;看到醫院服務質量提升,他為病人高興;看到學校窗明幾淨,他為學生高興……高思傑把阜陽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拍得充滿真切的感情,一字一句、一篇一集都飽含赤熱的深情。

外地煤礦企業,開出年收入8 萬元的底薪,工資每月隻有2000 餘元的他拒絕了;外地電視台為他預留了職位,其間,省台先後6 次邀請,他都婉言謝絕了,堅守在故鄉的新聞崗位上。高思傑說:“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光明日報》2015 年12 月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