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動車組設計團隊
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動車組設計團隊是我國高鐵研發的核心力量,自2004年開始,他們擔當重任,扛起自主創新的大旗,始終充當我國高速列車研發的排頭兵,他們善打能拚、勇於創新,創造了國內乃至世界高速列車領域一個又一個的第一。從時速200—250公裏,到時速300—350公裏,再到時速380公裏,我國高速動車組的每一次速度跨越與性能提升,每一次新型高速動車組的誕生,都與這個團隊緊密相連。
2004年,按照國務院“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總體要求,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展開了鐵路史上規模最大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程,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成立的高速動車組設計團隊擔當起了排頭兵。
他們從零開始,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所有原始圖紙、資料和技術標準的消化吸收,掌握了高速動車組的關鍵設計技術,並於2006年率先設計出中國首例國產化時速200公裏高速動車組。之後,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再創新,相繼設計出中國首例時速300—350公裏高速動車組、世界首例16輛長大編組高速動車組、世界首創16輛長大編組臥鋪高速動車組。這一係列設計成果,標誌著中國高速動車組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曆史性突破。
2008年,這支隊伍再擔重任,義無反顧地扛起了自主設計開發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的大旗。他們全麵自主創新,在兩年時間內連續攻破列車總成、頭型、車體、轉向架、噪聲等一係列關鍵設計難題,於2010年成功設計出世界上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係統匹配最優的時速達380公裏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CRH380A。問世以來,CRH380A以其卓越的安全、穩定、舒適性享譽國內外,各項技術性能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中國高速鐵路的標誌性技術裝備,被譽為中國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的典範。2010年,16輛編組的CRH380AL更是跑出了486.1km\/h的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值得驕傲的是,CRH380A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近兩年李克強總理多次推銷中國高鐵,攜帶的均是CRH380A模型。CRH380A的成功設計,標誌著中國高速列車實現了由“跟隨者”到“領跑者”的轉變,自此躋身於世界先進技術水平行列。
這是一支活力蓬勃的年輕隊伍。設計師們的平均年齡30多歲,他們帶著年輕人的自信和果敢,在高速動車組的設計曆程中打過無數場硬仗,破解過無數道難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們善打能拚、勇於創新。高速動車組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沒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是不可能完成設計研發的。僅以CRH380A頭型設計為例。
CRH380A時速接近飛機低速巡航,如此高速度頭型,設計方法和技術標準都無先例可循,其難度不亞於飛機。對此,他們突破慣常方法,展開了業內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科學實驗,開創性地形成了空氣動力性能研究的規範和頭型結構設計、強度校核準則,創造性地提出了時速350公裏及以上氣密強度與氣密性的控製標準,一係列的設計創新,換來了CRH380A“火箭”頭型的震撼問世,值得驕傲的是,它的各項技術性能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創新,不僅要敢幹敢闖,更需要一份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責任感。設計高速動車組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光一張圖紙,從提出方案到最終敲定,設計師就要經曆反複的研究論證,進行無數次的仿真分析、無數次的試驗驗證,可以說每張圖紙都是場艱苦的攻堅戰。而一整列高速動車組,涉及70多萬個零部件,需要設計的圖紙數以萬計,需要分析的試驗電子數據記錄多達數百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10年來,為了完成一個個設計任務,團隊設計師們一件件梳理,一張張繪製,一遍遍分析驗證,他們埋頭苦幹、艱苦攻關,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成為家常便飯。正是這股腳踏實地的精神,這份埋頭苦幹的努力,才換來了一列列駛向四麵八方的動車組。
團隊設計師們並沒有止步,近年來,他們堅持全麵自主創新,始終引領世界高速列車技術研發的最前沿。2011年,他們創造性地設計出更高速度試驗列車,在試驗台上跑出了605km\/h的速度,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最近幾年,這支隊伍又全力承擔起高寒抗風沙動車組、中國標準動車組、出口型動車組等一係列新型高速動車組的設計開發任務,為中國高速列車的發展進步輸送著源源不斷的能量。
詩詞
讚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動車組設計團隊
徐鴻斐
丹心報國展鴻猷,
高鐵鑄夢壯誌酬。
十載風雨創新路,
甘傾韶華抵春秋。
覃思精研礪重器,
國之名片譽環球。
匠心同赴中國夢,
一帶一路寫風流。
楹聯
矢誌創新 一流高鐵圓百年夢想
科學求實 國家名片挺民族脊梁
(謝 麟)
陳英軍
陳英軍,中國化工集團公司辛集化工新產品開發辦公室主任,教授級高工。他性格開朗,責任心強,具有典型知識分子的專業素養和腳踏實地的敬業精神,2014年5月,在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尋找“美麗化工人”活動中,他榮膺“美麗化工人”稱號。
陳英軍1990年參加工作,至今已經二十四個春秋,其間他主持重大工程項目設計工作,解決複雜的工程技術問題,並言傳身教指導初、中、高級人員進行工作和學習。在自己從事的化工生產技術方麵有獨到的見解,為企業的發展嘔心瀝血,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在企業多次擴建、改建中充當骨幹力量。
汗水的揮灑和智慧的開發,讓他在化工專業領域碩果累累。先後在《現代化工》《無機鹽工業》《非金屬礦》等中心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約20多萬字,負責大型工具書《無機鹽工藝學》部分章節的編寫工作,並擔任編委、審稿專家等職務。
出色的工作業績給他帶來了鮮花和掌聲。自2003年起擔任中國無機鹽行業專家,2005年以來被辛集市科委評為“十佳學術帶頭人”“跨世紀拔尖人才”,被中國無機鹽協會評為“全國無機鹽行業先進科技工作者”,2010年7月被辛集市委組織部聘為“辛集市專家服務團成員”。
在工作中以“拚命三郎”著稱的陳英軍,在一間小小的工作室,傾注了他對事業的忠誠和熱愛,他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忘我地忙碌著。
平時,他堅持嚴以律已,寬以待人。他說:“作為一名幹部,要想說話有人聽就必須以身作則,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他對待同事就像春天般的溫暖,誰要是有困難找到他,總是很熱心地去幫助、去解決,他總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人生就像天氣一樣,變化無常,剛才還是晴空萬裏,轉眼便可能遇到晴天霹靂。正值事業的巔峰期,在工作之餘,陳英軍身體常感疲憊不適。
2010年,經醫院檢查,他被確診為肺癌,這個打擊可不是常人所能承受起的,但這個北方漢子的意誌是堅強的,從他那溫文爾雅的氣質和若無其事的神態中,很難看出癌症患者的痕跡。
經過多次的放化療,藥物產生的生理反應逐漸顯現出來,一個人縱有鋼鐵般意誌,也經不住病魔日夜的折磨,他清瘦的身體越發顯得單薄。在麵臨疾病、死亡考驗的時刻,他沒有消沉,而是勇敢地樹立起與病魔鬥爭到底的信心和勇氣。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療和休養,病魔被趕走,病情好轉,他的身體日漸恢複。
在他生病期間,公司領導和同事的關懷就像和煦的春風吹到心田,暖融融的。他激動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隻要稍稍閉上眼睛,以前攻關的艱難、失敗的苦惱以及成功的歡愉就會一股腦向他湧來,曆曆在目。他對企業充滿了感情,他熱愛工廠,辛集化工的一草一木都會喚起他內心深處細膩而美好的回憶。
他說:“生命屬於人隻有一次,既然死神沒有征服我,我就要繼續工作,我想念企業,想念大家。”他的一顆心長到了企業裏,他離不開他的崗位。多麼可貴的精神,多麼寶貴的品格啊!這是一種時代的精神,一種忘我工作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激勵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更加勤奮地工作。
陳英軍生病康複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當中,有一份光,發一份熱,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奉獻給陪伴他成長的化工事業,為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排憂解難。
2012年,參與年產5000噸高純硝酸鋇項目設計安裝以及年產2萬噸硫酸鋇項目技改工作。
2013年3月,主責完成小粒徑高純碳酸鋇研製工作,產品粒徑達0.8微米,產品全部出口到日本;6月完成碳化法生產高純碳酸鍶研製工作;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高純碳酸鋇項目搬遷工作,一次試車成功,產品達產達標。
2014年,他帶病闖過了三年大關。他心裏想的就是在自己的生命裏,多發一點光和熱,多做一些有益於社會和企業的事,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就是憑著這樣一種信念,一步一個台階地努力向上走。
2014年2月,完成年產600噸高純碳酸鍶項目安裝。在設備製造安裝過程中,他要求大部分工藝管路和操作平台都利用廢舊鋼材:三台碳化塔,根據工藝條件要求,選用了原有舊設備,並改造增加攪拌,利用原有舊管材製作加熱盤管,僅此一項就為企業節約資金30萬元。目前該項目已經投產,產品一等品率達到100%。
2014年3月,他組織對納米級硫酸鋇產品進行係統的技術攻關,包括母液的循環利用,補充添加原料的各項數據、反應速度與化合終點的控製、連續生產等方麵,經過改進生產工藝,納米級硫酸鋇產品達到預期目標,粒徑、白度、吸油量等指標達到國內高檔油漆塗料的質量要求,為進一步開拓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了條件。
2014年5月,完成年產2000噸高純氫氧化鍶項目安裝工作,目前裝置正在試運行中。在項目安裝過程中,為節約資金,除少量定型設備外,所有的母液罐、碳化罐也都是利用原有舊設備改造完成。該裝置投產後,預計年可實現收入1200萬元,產品除部分用於高純碳酸鍶生產外,其餘全部外銷,為企業增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這一連串看似流水賬的數字、文字,其實每一項工作都蘊含了陳英軍的辛勞和心血,都生動地體現出他人生衝刺的拚搏精神,雖然偶爾感到身體疲憊,但是在項目搬遷、新項目設計施工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在崗位一線。
中國化工的發展離不開迷戀事業、工作出色、各具性格的先進分子。他們胸中都激蕩著一個堅不可摧的信念:讓“辛化”成為一生奮鬥不息的事業,讓辛化的明天更美好。
詩詞
破陣子·讚陳英軍
姚江雄
燕趙英才慷慨,
人間故事昂揚。
廿五春秋潛技藝,
十萬宏文煥彩章。
功名謹願藏。
敬業奉公單位,
施仁助幼書窗。
天道行雲期上善,
生命成歌子自強。
誰題大愛疆。
楹聯
著文克難結碩果 業內譽為翹楚
扶病攻堅創佳績 功成不負人生
(姚江雄)
陸建新
陸建新,中建鋼構有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鋼結構項目經理。紮根項目建設工地32年,從一名測量技術員,成長為建造超高層、大跨度建築工程的帶領者。
1982年,18歲的陸建新參建我國第一座超高層建築——深圳國貿大廈,作為測量技術員,他見證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此後的10餘年,他都是幹測量工作。崗位雖然平凡,陸建新卻十分用心。他的老同事回憶道:“陸建新不是一兩天就成長為技術帶頭人的,那個時候大家就都知道,有個搞測量的‘小陸子’特別愛鑽研。”
鑽研問題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除了測量,陸建新還幹過塔吊裝卸工、開過卷揚機。陸建新自信地說,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種設備,他都弄得比較清楚。
時代在進步,建築施工的技術和設備也不斷更新,陸建新勤於學習,當年很快掌握了計算機、CAD軟件等新技術,甚至比年輕人學得還快。在廣州新白雲機場航站樓項目中,他就曾巧用計算機三維模型核對手工計算數據,對測量數據結果的精準計算和定位起了重要作用。
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擔任鋼結構項目總工程師期間,麵對這座建造難度極大的世界級摩天大樓,陸建新帶領團隊成功化解10項“第一次”難題。在廣州西塔任項目執行經理時,他和他的夥伴們又創造了“兩天一層”的世界高層建築施工最快紀錄。
32年過去了,陸建新走過8個城市,參與建設了36項工程,施工總高度達到了3040米。如今,陸建新仍然奮戰在他再熟悉不過的工地上。
陸建新在工作崗位上奉獻了青春和汗水,也在默默堅守的過程中成為一名技術創新的能手。30多年來,他破解過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技術難題。
他參與建設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見的難處。陸建新的徒弟、現任華潤總部大廈項目執行經理的唐齊超回憶說,為了搞清如何同時使用好4個塔吊,師父陸建新那幾個月寢食難安。
原來,平安項目使用了4台國內最大型號動臂式塔吊,4台塔吊分別附著於建築核心筒外牆的四麵,需要安裝支承係統承擔荷載以及維持穩定,這在國內工程應用中極其少見且難度極大。
陸建新帶領整個團隊模擬安裝工況,利用模型仿真計算方法,曆時兩個月,經過多次模擬驗算和反複論證,一套自主研發設計的優良支承係統終於成功了。
可是,模型歸模型,支承架在實際安裝時又發現部分節點處存在強度不足的問題。此時,距塔吊首次爬升時間已經不多,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安裝,將嚴重影響整個施工進度,並造成1000多人窩工。陸建新整整一個月沒有一天能睡好覺,有時半夜都會突然驚醒,打電話給項目總工程師溝通解決方案,直到發現了銷軸直徑偏小導致間隙較大的問題並成功解決。
支承架的安裝問題解決了,拆卸時間長又成了新難題。陸建新憑借幾十年的經驗想出了一個不把支承架卸到地麵,而是用鋼絲繩把支撐架懸掛在上一道支承架上再進行拆除的辦法。起初很多人懷疑這樣做的可行性,陸建新堅持大膽嚐試,謹慎求證,最終經專家論證方案可行。
每次支承架的周轉拆卸都節省3—4天時間,整個工程下來能累計減少1100多個塔吊使用台班,縮短工期96天,節約堆場600平方米,這一項技術革新就創造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這項技術因為實用性強,很快被推廣到其他項目上。
陸建新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的例子比比皆是。他曾帶領團隊創下了“國內第一立焊”“國內第一仰焊”“國內第一厚焊”等施工紀錄,這些技術創新帶來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斷的創新也為他贏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個人二等獎在內的諸多榮譽。
陸建新是鋼結構項目的金牌項目經理,他也像鋼結構那樣,任勞任怨,勇於創新,贏得了一場場鋼結構建造攻堅戰的勝利,沒有辜負時代的重托。
詩詞
讚陸建新
周發榜 周愛文
卅載師承班門下,
鋼筋鐵骨築廣廈。
深圳速度啟征程,
環球地標傳佳話。
落落胸懷拋名利,
謙謙遠誌建天塔。
巧奪天工樓百姿,
築夢雲霄興中華。
楹聯
師承魯班 鍛鑄央企敬業骨
築夢雲霄 塑造大國工匠魂
(周發榜 周愛文)
曹錕
曹錕,武鋼股份煉鋼總廠二煉鋼車間副主任。研究生畢業後一直紮根基層,從一名普通的爐前工逐步成長為具有豐富生產管理實踐經驗的優秀專業人才。
曹錕說,初中時,當他第一次去叔叔的單位,看見煉鋼爐裏往外倒鋼水,鋼花四濺,他不僅不害怕,反而覺得這個場景特別熟悉和溫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這個場景一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隨後,他如願以償考上武漢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從此,開始了他的煉鋼事業。
考上武漢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從此,開始了他的煉鋼事業。
紮根基層苦練硬功
在武漢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本科畢業後,曹錕先被分配到河南安陽鋼鐵股份公司工作了兩年,後又攻讀武漢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武鋼二煉鋼廠,從此就此紮根在該廠煉鋼車間。
初上爐台,曹錕就被那火熱的煉鋼場景、宏偉的生產現場所震撼:行車在空中穿梭,操作室裏上百個操作按鈕在閃爍,各式各樣的機器設備在轟鳴,奔湧的鋼流在煉鋼工的操作下鑄成優質的鋼坯,一切緊張而有序。剛邁出校門的他意識到,要想在煉鋼平台上真正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紮根基層,練就過硬的技術本領。
“我的第一個導師說,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爐長,得沉得住氣從‘低’做起。”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打掃班組衛生、遇見問題勤思多問……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曹錕憑借“個人魅力”很快與同事“打成一片”,融入了新的班組生活。
從那以後,煉鋼平台上多了一個勤學好問、刻苦鑽研的身影。他虛心好學,先後拜車間高級工程師和車間資格最老的爐長為師,學技術學管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掌握了轉爐合金、搖爐、加料、操槍和爐長五大工種的操作技能,完成了普通職工至少七八年才能完成的進步過程。
“他是煉鋼總廠有史以來崗位培養最全麵的人,幾乎走完了煉鋼工藝的每一個環節。”天道酬勤,業道酬精。
“誰說大學生沉不住基層,我就是要當上爐長,並要做一名最好的爐長!”2009年,曹錕以理論、操作“雙料冠軍”的成績,成功競聘為車間甲班2號爐爐長,成為該廠有史以來最年輕、學曆最高的爐長。
一位風華正茂的天之驕子,一位充滿激情的追夢青年,卻多年如一日紮根在沒有白天黑夜之分、沒有陰晴圓缺之別、一年四季始終都隻能感受到鋼水溫度的爐前煉鋼平台。
十米爐台勤耕耘
爐長的崗位使曹錕的各方麵能力得到了鍛煉,基層管理綜合素質得到了顯現。在擔任爐長期間,他實現了無責任性改鋼、回爐、鑄機中斷,並通過合金替代,高氧化性鋼水脫氧減少合金消耗等措施,實現班組年降本增效150萬元的驕人業績。矽鋼及重點品種煉成率100%,鋼水成分平均內控合格率每月名列前茅,鋼水內控合格率達96%以上,一連串優異成績被這名年輕爐長創造、突破、再創造。
隨著公司品種結構的調整,提高矽鋼煉成率、確保矽鋼生產節奏一直是班組生產及管理的重頭戲。為實現班組既定目標,身為爐長的他始終在“認真”二字上做足功夫。在製定嚴格考核措施的基礎上,他總是從自身做起,認真吃透每一個標準,並在此基礎上督促合金、操槍、加料等各主操崗位人員認真學習、提升領悟,實現操作時心中有數、煉明白鋼。在他擔任爐長期間,車間取向矽鋼HiB鋼的產量大幅提升,作為轉爐操作這個重要環節的責任人,拿到標準的曹錕感覺沉甸甸的,從兌鐵到出鋼,有幾百個數據需要嚴格控製,特別是這個鋼種成分範圍狹窄,有些合金哪怕加錯拳頭大小的一塊,都可能導致整爐鋼水成分出格,造成改鋼、回爐,甚至是質量事故。感到壓力的他一邊自己學習,一邊帶領關鍵崗位人員精讀標準,特別是在中夜班人的精神不易集中時,他在冶煉過程中更是保持清醒頭腦,牢牢盯住關鍵崗位的操作過程,如合金成分的配比、原輔料的加入,做到溫度和成分受控,實現了全年矽鋼煉成率達100%的目標,同時也實現了連續70多個月無鋼種改鋼、回爐,班組成績、各項紀錄不斷被刷新。
在公司舉辦的2010年全國第五屆煉鋼工技能大賽參賽選手選拔考試中,他以理論、操作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成功成為武鋼代表隊兩名隊員中的一員。
參加全國煉鋼工大賽的爐長們,個個火眼金睛,他們僅憑看爐口的火焰收縮頻率和鋼渣的顏色深淺就能判斷出鋼水的溫度;僅憑倒鋼模翻出的鋼花變化就能判斷出鋼水的碳含量。曹錕深深明白,這是一場榮譽之戰,比賽結果不是個人利益得失,而是大武鋼向外界展示煉鋼實力、推廣形象的一個難得機會。
武鋼作為東道主,公司領導高度重視並賦厚望於此,不容閃失。懷著奉獻武鋼,為武鋼爭光的信念,他投入備戰的嚴酷訓練準備工作中,每天早起晚睡,“理論兩天一自測,三座轉爐天天輪流摸,一周一次總結”,心中唯有比賽,甚至當自己心愛的妻子臨產時,他都沒有時間陪在身邊。也許這種缺失永遠無法彌補,但是在全國煉鋼工大賽上,曹錕滿分的實際操作成績、“全國鋼鐵行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殷紅的榮譽證書卻讓所有人釋懷。
兒子出生時,他不在現場,是父母把妻子送到醫院生產。妻子坐月子,他隻請了3天假,也是他進廠以來唯一的一次請假。7年來,每年的年休假、探親假,曹錕一次都沒請過。
在生活上,他“知難行易”,明明知道生活的艱辛,卻舉重若輕,踏踏實實地過好每一個細節;在工作上,他“知易行難”,作為一名冶金專業的研究生,他掌握的知識絕對不隻煉鋼這一個工序,但他卻始終紮根爐前平台,將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崗位都“幹精、幹穿、幹透”,對每一爐鋼水都“謹小慎微”,對每一次操作都“如履薄冰”。他用執著詮釋了當代大學生最寶貴的氣質,他用他的堅守展現了武鋼人最美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