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勇創新
“煉鋼工藝複雜對技術要求高,尤其是煉鋼二分廠受裝備限製,許多工藝是靠人的經驗和技術水平控製,必須具備紮實、過硬的技術水平。”近年來,煉鋼行業的前沿技術飛速發展,各項指標突飛猛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12年,時任煉鋼車間技術組組長的曹錕,在二分廠開始推進計算機自動煉鋼科技攻關項目時,積極把自己的意見和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與技術人員進行探討,設定模型,調整參數,不斷優化數據庫模型,為計算機模型煉鋼的順利推進付出了辛勤汗水!他還參與了“南京四橋WNQ570冶煉工藝優化”“WDER650冶煉工藝優化”“HiB鋼冶煉工藝優化”等7個項目科技攻關,為煉鋼總廠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品種作出了重要貢獻。
曹錕將自己現場磨礪多年的生產經驗快速轉化,形成操作性更強的技術文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總能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隨著公司品種結構的調整,提高產品質量和成分控製水平一直是煉鋼生產及管理的重頭戲。在技術組長崗位上,曹錕對重難品種除了在車間網站上進行品種提示外,中夜班還實行重點工作的短信群發機製,保證重點工作落實到位。
為實現降成本的既定目標,曹錕憑借過硬的專業知識水平,優化工藝給熔劑成本“瘦身”。他帶領團隊在2號爐進行了18個爐次的試驗,用部分石灰石替代活性石灰。該試驗推廣後,全年可降成本千萬元。
近年來,曹錕先後參與推廣應用WESP工藝降低熔劑消耗、應用WESP工藝冶煉高碳鋼的高碳出鋼工藝、一鍵脫硫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取向矽鋼底吹氮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等37個科技攻關項目與降成本項目的攻關,積極探索,為鋼廠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開發新品種冶煉工藝作出了積極貢獻。
詩詞
讚曹錕
董宏量
熱血男兒愛鋼鐵,
豪唱爐台風火烈。
八尺氧槍寫春秋,
一身工裝扛日月。
穿煙喜聽銀哨吹,
揮汗笑看金瀑瀉。
碩士不甘作書生,
能文善武創新業。
楹聯
根紮一線 碩士多情掀紅浪
花開四季 男兒有誌煉純鋼
(董宏量)
其美多吉、邊巴卓瑪夫婦
其美多吉和邊巴卓瑪是一對年輕的藏族夫婦,作為中國移動西藏公司的營業員,他們工作生活在海拔4700多米的阿裏普蘭縣塔爾欽鎮。
這裏有美麗的神山崗仁波齊和聖湖瑪旁雍錯,與美景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這裏的空氣含氧量隻有平原地區的三分之一,氣候惡劣,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最低氣溫在零下40攝氏度以下,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
塔爾欽移動營業廳坐落在神山腳下,屋頂上鮮豔的國旗迎風飄揚,營業廳被夫妻倆收拾得幹淨利索。他們為人憨厚,常年嘴唇烏紫卻笑容常掛,話語不多但對每位客戶極為熱情。
上班時間,夫妻倆盡力為每一位來到營業廳的客戶提供貼心服務,下班後常常逐門逐戶拜訪客戶。客戶有困難,找上門來,他們會先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酥油茶。晚上,其美多吉經常睡在營業廳的窗戶邊上。客戶需要充值卡,無論多晚,隻需要敲敲窗戶,他都會拉開窗戶把充值卡遞給客戶,一些轉山的異鄉客得以及時給家裏報個平安。在塔爾欽,移動營業廳的燈總是關得最晚,當地群眾親切地把它稱為24小時夫妻營業廳,而夫妻店真正“不關門”的動力來源於他們的責任心、事業心、愛心……
責任心“不關門”
責任心是夫妻倆工作和生活的堅強支柱,他們憑著對客戶和家庭的那份責任感,同心共事,讓客戶感受到了他們那顆真誠的心。
2009年10月8日,天空飄著小雪,其美多吉顧不得妻子有病在身,像往常一樣,騎著摩托車為遠在45公裏之外的客戶送充值卡。然而,在返程途中,雪越下越大,整個公路被大雪覆蓋,眼前隻有白茫茫的一片,大風夾著雪不斷地打在他的臉上,摩托車卻在這個時候拋錨了。他看著自己平日“風馳電掣”的摩托車,此時卻好像泄了氣的氣球,癱在地上,沒有半點響聲。他知道,如果在這裏等待救援,就等於等著凍死,隻好一個人頂著寒風,冒著大雪,努力分辨著方向,在零下三十幾度的風雪中,用盡全身力氣推著摩托車一步步向前挪動。
在塔爾欽的家裏,邊巴卓瑪正在家門口看著漫天的大雪,焦急地等待著丈夫的歸來,她一遍又一遍撥著丈夫的電話,但都無法接通。在焦急等待8個多小時後,一個熟悉的身影在大雪中向家門口移動,沒錯,這個“雪人”就是他心愛的丈夫。邊巴卓瑪急忙迎上去,一邊幫憨厚的丈夫拍打身上的積雪,一邊扶著他走進溫暖的家。雖然其美多吉的耳朵和手腳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但當他看到孩子朝著自己微笑時,疼痛忘得一幹二淨。
巾幗不讓須眉,邊巴卓瑪對工作的那種責任感讓大家都為之動容。就在夫婦倆婚後不久,邊巴卓瑪懷孕了,公司領導得知後,千叮嚀萬囑咐讓她提前打報告休產假,以便安排人員頂班。但在孩子出生後,邊巴卓瑪得知公司人員緊張,便不顧領導和醫生的囑咐,不僅沒有申請休產假,還在產後第三天便忍著疼痛,悄悄堅持上崗。後來,當公司領導到營業廳看到邊巴卓瑪帶著繈褓中的嬰兒為客戶服務的時候,才知她產後堅持上崗的事情。領導關懷地責備其美多吉:“這怎麼行,讓她休產假去。”邊巴卓瑪卻回答:“這裏海拔高,其他人來了不習慣,我們辛苦點沒事,不能讓分公司領導操心。”
“事業心”不關門
塔爾欽雖地處交通幹道,卻因山高路遙而物資匱乏,又因地僻途險而使得人畜飲水困難,移動基站的供電基本靠發電機發電供給。平日裏,其美多吉會騎摩托車到2公裏外的河灘載水。其美多吉外出時,邊巴卓瑪毅然一個人背著水桶到河裏打水,自己給發電機加油發電。為了油機發電省油,他們堅持每天淩晨1點鍾起床發動油機,淩晨4點再關閉油機。
寒暑易往,七載春秋,從合作夥伴成長為正式職員,夫婦倆甘做神山基站的守護神,風雪無阻。他們每天至少去基站3次,至少打掃兩次衛生。打掃衛生不難,難的是每天堅持打掃,但事實證明他們做到了,2500多個日夜從未間斷。
夫妻倆憑著對移動通信事業的熱愛和激情,讓父老鄉親享受著移動通信帶來的便捷,與外麵的世界緊緊聯係在一起。眾多來到神山腳下的遊客和信徒,也由衷地感受到“世界屋脊”不再遙遠……
愛心“不關門”
夫妻倆的淳樸和善良深深地感染著旅行的遊客和朝聖的信徒們,他們的愛心和善舉猶如冬日裏的陽光,給受過幫助的人帶來縷縷溫暖。
2010年6月的一個傍晚,一位尼泊爾遊客與家人走散,萬分焦急之時見到了“中國移動通信”的標識,滿臉淚痕的他來到營業廳尋求幫助。
“別著急!您放心,不管大事小事,隻要找到中國移動,就是我們的大事!”邊巴卓瑪一邊說一邊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酥油茶讓遊客暖暖身子,其美多吉則用畫圖的方式與遊客溝通。這位尼泊爾遊客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認真地畫圖,當邊巴卓瑪看到這位尼泊爾遊客畫出的是一個肖像後,他們就判斷這位遊客是因與家人走散而失去聯係。
夫妻倆立了塊尋人啟事牌在營業廳門口,便於尼泊爾遊客的家人看見,隨後便準備了幹糧和手電,帶著他從轉山逆時針方向尋找家人。由於晝夜溫差大,6月的深夜仍然透著寒意,夫婦倆帶著遊客一路走了3個多小時才碰到他的親人。遊客與親人們抱在一起,激動地哭作一團,夫妻倆看在眼裏,暖在心裏。當遊客掏出人民幣要酬謝夫婦倆時,被他們搖手謝絕,遊客和他的親人們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
神山腳下的“移動夫妻營業廳”像一塊磁鐵,吸引著當地居民和南來北往的遊客。常有遊客專門找到移動營業廳和夫妻倆拍照留念,他們在留言本上記錄下自己的感受。一個名叫“靜水流深”的網友寫道:“這裏,隻有一個女營業員工作,他的丈夫維護基站,小兩口就住在營業廳旁邊的10平方米的房子裏,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一名北京客戶寫道:“塔爾欽營業廳是神山腳下最美麗的建築,營業廳的小夫妻才是神山最獨特最亮麗的風景……”
他們的事跡不僅在中國移動員工內部和當地廣為流傳,也引起全國各界的廣泛關注。夫妻倆被推薦參加“中國網事·感動2013”年度網絡人物評選活動。該活動經中央外宣辦批準,由新華社主辦,旨在評選在網民中有較大影響力、在2013年度引起網絡廣泛關注的網絡人物。評選曆時一年,先後進行了4次季度評選。2013年12月23日,經過為期10天的網站、微博、手機短信、客戶端、手機報投票和專家評審團投票,夫妻倆從60位(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為十大年度網絡感動人物。2014年1月9日晚,“中國網事·感動2013”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熱衷公益事業的加措活佛為他們頒獎。他們真誠、樸實、動人又極具震撼力的事跡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
樸實的話語流露的是真情,簡單的生活記錄著奉獻,夫妻倆的心願樸素而純淨。他們說:“很多人看著我們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因為這是一件對大家很有益的事情,看著咱們老百姓能這麼方便地打電話,我們其實挺開心的,沒覺著那麼累。”
夫妻倆憑著對移動通信事業的不懈追求,用熱情和毅力堅守在雪域高原,用藏族的淳樸在高原上描繪了一抹耀眼的移動藍,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世界屋脊上“永不關門”的移動夫妻店,是神山腳下最美的移動風景線!
詩詞
水調歌頭·讚其美多吉和邊巴卓瑪夫婦
方建國
窗外寒山靜,紅日醉流霞。
七年追夢,
蒼天不負好年華。
堅守人生無悔,
責任鑄成大美。
冰上結奇葩,
不辭寒與暑,
鬥豔格桑花。
清風定,心潤朗,夢無涯。
情係天網,非為眾人誇。
雪域風景如畫,
夫婦心有牽掛。
辛勞不為他,
高原通信在,四海人一家。
楹聯
博愛無涯 陋室生輝情暖千山雪
信達天下 高原結網心連四海人
(方建國)
張潤時
張潤時,時任三峽總公司溪洛渡工程建設部副主任。研究生學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95年被評為葛洲壩水力發電廠勞動模範,1998年在二灘水力發電廠被四川省政府記二灘工程大功一次,2003年被湖北省委企業工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3年榮獲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2002年度三峽工程優秀建設者,曾榮獲200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從2007年三峽電站創造年投產500萬千瓦裝機,到2013年溪洛渡、向家壩兩電站創造年投產1164萬千瓦裝機,三峽人不斷刷新著世界巨型水電機組的紀錄。更為難得的是,在實現機組高強度投產發電目標的同時,機組安裝的質量得到了同步提升。機組的擺度、振動和溫度,是反映機組安裝和運行水平的重要數據。據抽樣檢測,溪洛渡電站機組的上導擺度為0.08毫米,下導擺度為0.03毫米,而一根頭發絲的直徑約0.06毫米。也就是說,高達五層樓、重達2000多噸的水輪發電機,以每分鍾125轉的速度高速運轉時,擺動幅度隻有一根頭發絲粗細!令三峽機電人引以為豪的是:向家壩、溪洛渡電站機組全部通過“首穩百日”運行考核,沒有留下任何遺憾。機組的高質量、高速度投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清潔能源,為集團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成績是三峽機電人參建各方團結奮鬥的結果,是機組安裝人追求“態度精心、過程精細、結果精品”的寫照,是機電安裝團隊能力素質和精神品質的體現。張潤時是這個團隊的優秀代表。談到他,大家都會欽佩地伸出大拇指。
他是“拚命三郎”,始終與時間和任務賽跑,與困難和問題較勁。
無論是在三峽,還是在溪洛渡、向家壩,十幾年來,他對工作總是充滿激情、保持著“拚命三郎”的本色。
水電站監控係統是整個電站的大腦。三峽左岸電站監控係統有近5萬個控製點,如此規模的監控係統在國內、國際都沒有先例,由誰牽頭負責和德國公司聯合開發呢?重任落到了有過聯合開發經驗的張潤時的肩上。
2002年下半年,張潤時帶領他的團隊奔赴德國。聯合開發初期,德方要求必須照搬他們以前的項目進行編程。喜歡鑽研的張潤時發現德國的工程範例並不完全適合中國的技術及運行管理實際,而且德方提供的範例程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一定條件下甚至會導致機組失控。德方似乎很看不起我方人員的水平,對他提出的問題不屑一顧。張潤時一邊跟德方擺事實,一邊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向德方詳細介紹中國電站的運行環境。張潤時過硬的技術水平取得了德方技術項目經理的信任,機組軟件開發由以外方為主變為以我方為主。張潤時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多數時候從早晨8點半一直工作到淩晨1點多,僅用5個月時間就順利完成了通常至少需要8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在此期間,張潤時的母親不幸去世,為了讓他安心工作,家裏人沒有告訴他,直到幾個月回國後,他才知道生他養他的母親已經與世長辭。張潤時來不及為母親守孝,又強忍悲痛投入到係統現場調試工作之中。2003年5月,在現場調試檢驗的高峰期,不巧趕上“非典”肆虐。由梅耶博士領銜的德國專家極不情願到人員密集的廠房,可張潤時堅持每天必到,並主動承擔起外方專家的責任。看到三峽人高昂的鬥誌,德國專家感到有點慚愧,開始從消極、逃避變成了理解、欽佩,他們克服了對“非典”的恐懼感,也積極參與到現場調試工作中。調試最高峰的那段日子裏,在與張潤時每天高達20多個小時並肩作戰後,梅耶博士累倒了,不得不回國調養。臨行前,他不斷地向人誇讚張潤時的身板像鋼鐵一樣。由此,張潤時得到了“鐵人”的美譽。
2012年8月,他出任機電局副局長,負責溪洛渡、向家壩電站的機組調試工作。2013年,是溪洛渡、向家壩電站機組投產的高峰年。張潤時和他的調試團隊成功完成了3個開關站和15台機組的調試,實現了集團公司全年投產1000萬千瓦的目標。向家壩右岸電站全部80萬千瓦機組取得了投產後一年內零非停的驕人成績。成績背後是機組安裝調試人員的艱辛付出。
溪洛渡、向家壩電站機組中,有7台分別是由4個廠家製造的4種新型機組,機型越陌生,張潤時的勁兒鉚得越足。為了確保新機組能夠按期投產、長久穩定可靠運行,他提議強化機組無水調試工作,用200%的努力去發現解決可能存在的0.1%的隱患和問題。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領導的支持和安裝單位的理解。在工作最緊張的下半年,張潤時始終堅守在調試現場,每天和相關單位人員起早貪黑,親自對每個信號點逐一核對、每個畫麵逐字檢查、每個子係統逐一反複試驗、每個流程逐條測試核實,及時解決發現的隱患和問題,經常是上午還在溪洛渡工地,下午就在向家壩工地,在幾乎無間隙的高強度調試工作中,調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有人說張潤時是一個“熱戀”機組的人,因為他心中最惦記的永遠是機組。有時從國外出差回來,下了飛機不是回家,而是直奔現場。為了機組調試,他有時候十幾天都想不起來給家裏打一個電話,經常廢寢忘食,甚至連續幾天幾夜不著床,累了趴在現場指揮部的桌子上打個盹,醒來接著協調指揮機組調試。周圍的人感到他對工作總是有無限的精力和激情,似乎永遠不知道什麼是疲倦。
他是“調試專家”,經常在機組調試中披荊斬棘、化險為夷。
長期和機組“熱戀”的張潤時,對機組的性情了如指掌,經常在波瀾不驚中化解調試過程中的各種難題。
在向家壩首台80萬千瓦機組調試中,出現了機組空載電壓無法建立的情況。電壓無法建立,就好比汽車點不著火。在場的所有人都一籌莫展。張潤時趕到現場,果斷下令“終止試驗,立刻對錄波數據進行整理”!在查找錄波曲線時,張潤時指著一段看似正常的錄波圖形說,“勵磁脈衝釋放條件是機端電壓大於10%,而實際錄波曲線中為什麼隻達到9%?”這一句話,就指出了故障的根源,讓在場的調試人員為之一震。很快故障原因找到了:是勵磁係統的一個變壓器輸出電壓偏低,需要更換配件。但是,變壓器屬於進口設備,從國外采購肯定影響機組投產。怎麼辦?張潤時思考著替代解決方案。他想到了三峽電廠的備品備件。令大家驚喜的是,通過計算參數,從三峽電廠的備品備件庫中找到了滿足條件的配件。張潤時立刻向三峽電廠請求支援,配件連夜從宜昌送往向家壩。第二天清晨7點,當配件換上再次啟動機組時,運轉完全正常。類似問題的處理隻是張潤時無數次力挽狂瀾的一個縮影。他就像一名高明的醫生,很多疑難雜症在他麵前都能藥到病除;他像一名足智多謀的統帥,能在談笑之間決勝千裏之外。
他是“革新能手”,始終孜孜不倦地追求超越,創新提升。
在傳承三峽經驗的基礎上改進機組調試方法和理念,超越三峽標準,是張潤時的信念。他在調試工作中一貫堅持精心、精細、精準的原則,將“解決問題”與“創新提高”兩手抓,不斷提高機組安裝的質量和水平。
2011年年底,溪洛渡左岸首台機組開始定子線棒安裝。首台機組安裝一般都會出現較多的問題,張潤時對此早有準備,並製定了相應的預案。在下層線棒整體耐壓試驗時,576根已經安裝到位的下層線棒多處出現原因不明的放電現象。在查看了放電故障點後,張潤時為了保護設備,提出不能盲目通過加壓閃絡的方式查找故障。試驗次數限製了,如何查找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張潤時另辟蹊徑,大膽假設,會不會是製造廠設計方案出了問題?然而,業主對廠家專業設計提出質疑,是廠家很難接受的事情。為消除廠家的抵觸情緒,張潤時拿著圖紙,帶著手電,和廠家代表一起爬進線棒安裝部位,發現是線棒與定子拉緊螺杆間絕緣距離不夠。廠家根據張潤時的建議,在定子拉緊螺杆端部加裝了絕緣套。當再次試驗時,線棒端部放電的問題解決了。該改進措施被推廣到該廠生產的其他機組。
解決問題的經驗教訓異常寶貴,張潤時善於把正確的做法變成標準或規範。先後牽頭編製了《溪洛渡電站尾水管裏襯安裝質量檢測標準(試行)》等7個標準或規範,組織製定了《溪洛渡電站水輪發電機安裝標準》等6個標準。這些規範和標準成為創精品機組的技術指南。
張潤時喜歡和大家探討技術問題,善於在“巔峰對話”中激發創新思維。溪洛渡交通洞風機改向運行及增設風機降塵方案、“兩環一蝶”蝸殼蝶形邊焊接工藝、轉子磁軛熱加墊半自動控製的創新工藝等等,類似的革新太多太多。他永不滿足現有的成就,總在不斷地尋求超越和提高。
這就是張潤時,有著一身承受壓力和勞累的錚錚鐵骨,更有著鋼鐵般的意誌和堅毅!經常有人問他:對機組調試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執著與激情,他說:“但凡自己願意並且喜歡幹的事情,往往就不覺得苦與累,就不會去斤斤計較、攀比與抱怨。”“拚命三郎”“調試專家”“革新能手”,詮釋了張潤時的樂業情懷、敬業精神、精業品質。
詩詞
讚張潤時
向 陽
三鬥坪前立鴻誌,
金沙江畔展風流。
一生好與山河伴,
隻為燈火滿神州。
楹聯
耕耘十餘載 裝機堪稱世紀巨製
矢誌零缺陷 眾誌鑄成水電鴻篇
(田宗偉)
陳牧雲
陳牧雲,漢族,1976年2月生,中共黨員,1997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國家電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城區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工程師、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先後榮獲國家電網公司“服務之星”、北京市國資委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能源化學係統“五一勞動獎章”、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首都勞動獎章、中央企業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並當選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2014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陳牧雲從業14年來,始終堅持“客戶用電,我們用心”,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客戶的高度評價。
強技能 帶隊伍
陳牧雲始終堅持將不斷提升業務技能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她認真學習技術規範,積極參加各級知識競賽、技能比武,多次在《中國電力報》《中國科技財富》上發表專業論文,被評為2010年度華北電網有限公司優秀青年工程師。作為城區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工程師,她在不斷進行自我提升的同時,注重人才培養工作,麵向班組開展“以賽促學”活動,促進班組員工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個人業務水平與相互協作意識,增進團隊精神。在營業廳開展“情景演練”特色培訓活動,調動員工學習熱情,增強應變能力,在她的努力下,城區供電公司營業廳在上級單位的暗訪中,始終名列前茅,創下連續7次第一的驕人成績,營業廳多次榮獲北京市電力公司“青年文明號”“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勇創新 提效率
陳牧雲在工作中積極開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活動,2010年,“陳牧雲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下設1個技術專家組和3個專業組,致力於提升服務品質與工作創新。為向客戶提供更貼心、更優質的服務,陳牧雲策劃並發起了“服務因您而變,意見換禮物”活動。在城區公司各供電營業窗口,每當客戶提出好的建議時,為了表示衷心感謝,陳牧雲及客戶服務人員都會為客戶送上一份精美的禮物。禮物雖小,但代表著企業的真誠,體現著優質服務的內涵,活動贏得了廣大客戶的認可與好評,多家新聞媒體也對此事進行了宣傳報道;針對低壓客戶用電需求急切的特點,創建“一站式”報裝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流程,減少工作節點,將報裝接電時間由30天縮短到5個工作日,在北京市電力公司廣泛推廣;在弱勢群體比例較大的西交民巷社區,陳牧雲和隊員們先後為高齡老人家中安裝了方便使用的遙控小夜燈。之後,為解決夜晚平房院公共照明問題,陳牧雲不分晝夜地走訪各條胡同,實地了解百姓需求,多次研究廠家製燈類型,最終決定製作“聲光控一體”照明燈,為百姓排憂解難。這種燈在白天,因光線較強,受光控自鎖,有聲響也不亮,避免了能源浪費;在夜晚,環境光線變暗後,遇有說話聲、腳步聲時,照明燈自動亮起,延時半分鍾後再熄滅,解決了“夜路難行”的問題。如今,西交民巷社區內安裝了近40盞聲光控一體照明燈,徹底照亮了路,更照亮了百姓的心。截至目前,3年的時間,已累計完成創新成果15項。“對陳牧雲而言,踐行‘你用電 我用心’的服務理念,已經不僅僅是‘外化’的表麵含義,而是‘內化’的心靈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