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宗成家後不久,姐姐也跟著成了家。原本的三口之家一下子多了兩個男人,日子輕閑了許多,時間似乎也過得快了。翌年,考慮到已經各自成家的卓嘎和央宗繼續住在一起不太方便,阿爸建議姊妹倆分開過,於是帶著孩子們一起另建了一所房子給央宗住,卓嘎和她丈夫則留在老屋裏。如此,加上前一年遷來的兩戶,玉麥就有了4戶人家。
從1959年到1988年,桑傑曲巴一直連任玉麥鄉的鄉長(曾經叫公社主任)和書記,如今到了退休年齡,而他卸任後由誰接任鄉長一職呢?這裏隻有他們一家人,顯然沒有更多的選擇。上級政府經過考察研究,決定讓他的大女兒卓嘎接任鄉長,讓二女兒央宗任副鄉長兼婦女主任,鄉黨支部書記則由外麵另一位黨員領導兼任。這樣的格局一直維持到了2011年新的玉麥鄉政府正式成立。
事實上,在兩個女兒出任鄉長和副鄉長的10來年裏,睿智達觀、精神矍鑠的桑傑曲巴依然是她們的主心骨,是玉麥廣袤的山水草木的定海神針,有父親在,卓嘎和央宗就心神安寧,牛群和水草也都康泰祥和。當卓嘎和央宗長大成人後發現,她們的阿爸身材並不魁梧高大,但在她們的心目中,阿爸永遠是最強大的,他活得就像一麵無形的旗幟,不用說話就能感染和影響身邊的所有人。姐妹倆相繼有了孩子之後,阿爸桑傑曲巴那種對生活永不凋謝的熱情和激情,對故土家園堅定不移的守護以及執著的愛國護邊意識和不畏艱險、不知疲倦的勇敢頑強精神,又接著傳承給了他的孫輩們,卓嘎的3個女兒、央宗的一對兒女無不深受外公的影響。
央宗的兒子索朗頓珠童年時期的唯一玩伴就是他的外公桑傑曲巴。印象中外公是個特別有趣的人,一天到晚都樂嗬嗬的,有外公在身邊,連空氣都是溫暖的、活躍的。那時候,阿媽和姨媽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山上放牧,大多數時候家裏隻有外公陪伴和照顧他,村裏又沒有別的小夥伴可以玩耍,他就纏著外公講故事。外公會講很多故事,他從外公的故事裏知道了外公的爸爸和外公的故事,也知道了為什麼玉麥隻有他們一戶人家。外公還告訴他,將來玉麥會有很多人搬來住,國家會給這裏修路,山外的汽車可以一直開進來。他最喜歡聽外公講自衛反擊戰的故事,英勇的解放軍戰士的事跡聽得他兩眼放光,就又纏著外公要槍和劍,他要模仿著打敵人。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過一段時間,外公就要“失蹤”兩天,等外公回來他總要好奇地纏著問外公去哪兒了。開始的時候,外公每次都說是去深山裏麵給他找木頭做槍和劍,外公也果然每次都給他做了新的木頭槍劍。等他長大了一些,外公再“失蹤”回來,才告訴他是去邊防線上巡邏。他鬧著要一起去,外公說:“那裏太遠,路也很難走,等你再長大一些外公才能帶你去。”而索朗頓珠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他都6歲了!在再一次發現外公又在做巡邊的準備時,他決定早早起來悄悄跟著去。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就醒了,伸手一摸外公卻已經走了!奔到門口,外麵漆黑一片,什麼都看不到,他急得大哭。又過了兩年,有一天晚上睡覺前,外公指著前幾天拿回來的五星紅旗說:“明天外公帶你去邊境線上插國旗,路上你不準喊累不準哭鼻子哦!”索朗頓珠興奮地點點頭,趕緊去找出他的木頭槍放在門口。第二天淩晨,外公一喊他就起來了。外公背上幹糧,牽著他的手,他背上木頭槍,爺孫倆衝破無邊的黑暗向邊境線走去。
去邊境線的路真的好遠好遠,路上崎嶇不平,要爬山涉水鑽林,索朗頓珠腿腳都疼得厲害,但看著70多歲的外公精神抖擻的樣子,他不敢喊累。索朗頓珠跟著外公找了一個醒目的高地,一起把國旗穩穩地插在上麵。看著五星紅旗迎風獵獵飄揚,少年索朗頓珠的心裏油然生發出了肅穆莊嚴的情懷。
索朗頓珠長到約10歲的時候,外公去世了。全家人都很悲痛,但最傷心的仍是少年索朗頓珠。在他心裏,外公是他最好的朋友,是他最初的啟蒙老師,外公一肚子的精彩故事就是他的教科書,外公和他的故事教科書就是索朗頓珠人生的引路人。如今,索朗頓珠已經大學畢業,成長為一個20多歲的精幹小夥,說起外公仍然一往情深,不自覺地流露出無限的崇敬和深切的懷念之情。
人總會衰老,再強大的生命也不能避免。桑傑曲巴老人在彌留之際,對守在身邊的兩個女兒鄭重叮嚀:“現在玉麥的路修通了,國家將來還會給這裏通上電,還會有駐地部隊,你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但是你們倆一定要記住,不管玉麥將來發展成什麼樣,也不管有多少人居住,你們永遠不能離開這裏!一定要守護好我們的每一寸國土,一定要替國家看護好每一寸邊境線!”父親的殷切囑咐,卓嘎和央宗還有她們的孩子們都牢牢地記在心裏。2003年時,玉麥的簡易公路修好才一年多,電還是根本沒影兒的事。後來的這些年,隨著國家經濟和國力的發展以及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玉麥的發展變化很快。姐妹倆這才發現,父親當年說的話,竟如預言一樣,一項一項逐步變成了現實!
八
隻身堅守玉麥幾十年的這戶人家,漸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感動了很多人,西藏自治區的領導獲知情況後也非常重視。2006年,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來玉麥考察慰問,與卓嘎鄉長交談後了解,玉麥急需建個小學和電站,經過調查了解,這兩個事情都是可以實施的,便立即責成相關部門盡快進行落實。
此時,玉麥鄉已經從之前的4戶人家壯大成了7戶人家,後麵的3戶是從1996年遷來的兩戶人家裏新分出來的。這7戶人家裏共有5個孩子到了入學年齡,孩子們的學習耽擱不得,建小學的事就成了首要緊急任務。很快,隆子縣教育局委派本鄉的高中畢業生巴桑次仁來玉麥任教。巴桑次仁忠厚老實、勤勉上進,讀書期間學習成績優異,高考時考中了西藏大學藏醫學院,但自幼喪母的他體諒父親一個人帶大4個孩子的艱辛,自動放棄繼續求學機會而堅決要求參加工作,以減輕父親的負擔。是年年底,巴桑次仁接受組織安排來玉麥鄉報到,經過一段時間籌備,來年開春即正式開始給5個孩子上課。做事紮實認真的巴桑次仁,一人身兼全職,語文、數學、藏語全部教授之外,間插著還給孩子們教音樂和體育。3年下來,5個孩子全部以優異成績升入山外的紮日鄉小學繼續讀書。
2009年送走這屆學生之後,村裏暫時沒有適齡孩子上學,新建的小學自然停辦,巴桑次仁遂想回縣裏去。卓嘎鄉長極力挽留他,說玉麥的鄉親們需要他,又給他講玉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裏人雖然不多,但要守護幾百公裏的邊境線,其意義重大。巴桑次仁在玉麥工作的3年中,已經充分了解了卓嘎鄉長姐妹和她們的父親桑傑曲巴老人強烈的愛國護邊意識和執著頑強的堅守,被一家人的愛國精神深深打動。此刻在卓嘎鄉長的溫暖勸導下,他轉變思想,決定繼續留下來為這個邊境鄉的鄉親們服務。
卓嘎在家中(西藏日報記者常川?攝)
事實上,從2008年開始,在鄉黨支部書記的安排下,巴桑次仁一直還兼著另一項工作,每天給孩子們上完課放學之後,他就去幫著建造鄉裏的電站基礎設施。老書記說:“你是這裏唯一的知識青年,隻有你能看懂圖紙,就請你多費些心!”開始的時候,巴桑次仁對建築水電都是一無所知,但身邊的其他人似乎比他更不懂,他隻好想辦法找資料一邊摸索學習,一邊思考著、實踐著。電站的專用房建好不久,國家配備的發電設備也從山外運回來了。但是,除了一堆不會說話的儀器和幾張寫著密密麻麻小字的說明書外,沒有任何專業技術指導,就讓毫無專業基礎的巴桑次仁用它來發電,小夥子一下被嚇蒙了!他對著機器抓耳撓腮,根本找不到下手之處。與陌生的機器對視了一整天,依然一頭霧水。天黑了,他對著同樣一團漆黑的唬人的機器,流下了無助的眼淚,淚光中,又聯想到長期以來忍受的孤獨寂寞,禁不住失聲痛哭起來。良久,透過嘩嘩的水流聲,他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卓嘎鄉長那如母親一樣慈祥溫暖的笑容,鄉長一家在這裏堅守了一輩子,她們曾經忍受過多麼漫長難耐的孤獨寂寞和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而卓嘎鄉長永遠是一副笑眯眯的樣子。自己堂堂男子漢,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逃脫就要哭鼻子,真是羞煞人了!想到這裏,他迅速擦幹眼淚,洗洗睡了。第二天早早起床,平心靜氣地對照說明書和儀器,逐字逐句地反複琢磨思考,慢慢地,理出了點頭緒,靜下心來繼續深入。10多天之後,他請村民幫忙把儀器安裝到位,又關起門來開始小心地調試,摸索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讓機器正常運轉,成功發出電來了!時間在2009年8月,光明就是這樣誕生的!巴桑次仁高興極了,卓嘎鄉長高興極了,玉麥的全體鄉親們歡欣雀躍。玉麥鄉從此結束了沒有電的曆史。
發電站開始正常運行之後,巴桑次仁並沒有閑著,而是很快又被安排了新的任務。先是被派往山南職校學一年西醫,2010年原鄉醫調走之後,巴桑次仁接任了玉麥鄉的醫生之職。次年,新的玉麥鄉政府正式成立,下設玉麥村,巴桑次仁被任命為玉麥村的第一任村支書。接著,他又通過3年藏醫函授學習,於2012年拿下了大專學曆。2013年開始,受隆子縣委組織部安排,巴桑次仁又在西藏大學文秘專業函授學習了3年。需要說明的是,後來的所有學習和工作,都沒有耽擱他管理發電站,盡可能讓發電站正常運轉,為當地群眾帶來光明,是他堅定的信念。如今的巴桑次仁已然是一名成熟穩重的鄉村基層領導,在玉麥這塊磨煉他也成就他的美麗地方,默默為鄉親們服務著,也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九
玉麥的路修通了,玉麥的孩子有學上了,玉麥的鄉親們有電照明了。在大雪沒有封山的季節裏,車子可以直接開進玉麥鄉,開過3座鋼架橋,駛到山穀裏麵的隆噶加薩,甚至比這裏更深遠的地方。玉麥的孩子入學率升學率都是百分之百,卓嘎的3個女兒一個在讀大學兩個在讀高中;央宗的兒子大學已經畢業,女兒正在讀大學;其他7戶人家的學齡孩子也都在學校讀書。這樣的美好光景,相信桑傑曲巴老人如果有知,定也會含笑九泉。但是,在國家的規劃目標中這些還遠遠不夠。國家要把這個隱在深山裏的原生態美麗鄉村建設成具有現代氣息的更宜居的美麗鄉鎮,把圍繞邊境鄉村的裸露的幾百公裏的邊境線納入有效的管控中,讓曾經為護邊守疆作出重大貢獻的邊境鄉民們享受到來自祖國大家庭的更便捷更有序的科學管理和服務。這些目標計劃,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會一步步推進實施。繼學校和電站成功建成使用後,2011年,有正規編製的玉麥鄉黨委和政府正式成立了,同期,與之配套的玉麥邊防派出所也籌建完成並正式掛牌開始履行職責。一時間,距離隆子縣城近兩百公裏、又隔著海拔5000多米高山的偏遠寂靜的玉麥邊境鄉,因為一批年輕人的到來,因為國家的行政管理機構的正常建立運行,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各項建設工作陸續科學高效地展開了。
不久之後,玉麥鄉境域內的電視信號全麵開通,接著,全鄉網絡覆蓋率達到了百分之百,繼而,玉麥鄉的九戶人家30多個居民,全都成了護林員和邊境巡防員,每個人都享有國家發放的護林費和邊民補助費,9戶人家輪流著定期巡邊和看護林木,徹底結束了由桑傑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3人單獨守護一個鄉一片林一道長達幾百公裏的邊境線的艱難局麵。
從方方麵麵看,玉麥鄉現在的生活情景都是喜人的,一如卓嘎那安靜和善的美麗笑顏。據悉,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玉麥的治理還有大動作,擬將玉麥建設成一個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城鎮。目前,針對新玉麥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案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鄉政府再三強調,“因地製宜”是建設新玉麥首要考慮的因素。另外,政府計劃從其他地方再遷來一些居戶,安置於地勢更開闊的隆噶加薩一帶,恢複到西藏和平解放前的住戶人數。看來,玉麥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
玉麥的現狀,不僅一一實現了桑傑曲巴老人當年念叨了無數遍的願望,許多事情的發展甚至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看著欣欣向榮的一切,央宗常常不由自主地對卓嘎感慨:“如果阿爸還在,該有多高興啊!”思古觀今,姊妹倆不禁對黨中央對政府對國家常懷著由衷的感恩之情。每次從電視新聞裏麵看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走訪基層,和普通老百姓自然親熱地圍坐一起的場景,她們尤其感到親切和向往。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前,記者采訪報道各行各業來自基層心聲的節目,她們忽然生出一個想法:何不寫封信把玉麥鄉的美好生活彙報給黨中央,告知習近平總書記呢?姊妹倆一商議馬上就開始行動。
她們想,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不認識藏文,當即去鄉政府找到一名援藏幹部代筆。然後,兩人用藏語漢語交替著說,旁邊有鄉政府的工作人員跟著現場翻譯,首先對她們的父親桑傑曲巴老鄉長的一生作了簡單回顧與介紹,接著彙報玉麥鄉現在的美好生活,然後向總書記表達了她們對黨和國家由衷的感恩之情,說她們將繼承阿爸的遺誌,繼續守護家園、護衛邊疆國土。信很快寫成了。信中所言是姐妹倆的真實心聲,話語樸實、情感真摯,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於是大家想辦法把信交給了去北京參加十九大的當地代表,委托人大代表將信帶給總書記。
心聲送達,姐妹倆就心滿意足了。然而,令她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竟然給她們回信了,而且在黨的十九大一結束就馬上回複了!自治區領導輾轉送來了總書記的回信,並請人將信的內容當場翻譯成藏語讀給卓嘎和央宗姐妹倆聽——
卓嘎、央宗同誌:
你們好!看了來信,我很感動。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邊境高原上,你們父女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領土,這種精神令人欽佩。我向你們、向所有長期為守邊固邊忠誠奉獻的同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你們這些話說得真好。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們繼續傳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十九大剛剛召開,黨將帶領各族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麥這個曾經的“三人鄉”,一定能建成幸福、美麗的小康鄉,鄉親們的日子也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習近平
2017年10月28日
聽著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溫暖、充滿力量的話語,姐妹倆激動得熱淚盈眶,央宗又感慨道:“如果我們阿爸還在該多好啊!”“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卓嘎用平靜堅定的語氣念叨著,臉上又不自覺露出恬靜和善的美麗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