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當年被父親郭朝明“逼”著回家治沙。當時,他在土門供銷社上班,端的是鐵飯碗,父親要他回來治沙時,郭萬剛極不情願:“治理幾萬畝沙漠,那是你們幾個農民幹的事?能治得過來嗎?”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郭萬剛,直到1993年5月5日,才打消了回供銷社上班的念想。“那天我正和羅老漢一起巡沙,中午地上突然就起了‘黃浪’,有50多厘米厚。羅老漢有經驗,告訴我要跳著走,哪怕拔得稍微淺一點,就被沙塵暴埋住了。”郭萬剛回憶說。
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羅老漢和郭萬剛,直到深夜才摸回家。從那之後,郭萬剛一門心思撲在造林上。
昏倒在樹坑旁的賀發林,被送到醫院時,已是肝硬化晚期。彌留之際,當著老夥計們的麵,賀發林安排後事。“娃娃,爹這一輩子沒啥留給你的,這一攤子樹,你去種吧。”他對兒子賀中強說。
石滿老漢生前被評為全國治沙勞動模範,去世時年僅62歲。他的兒子石銀山說:“父親臨終前叮囑,不要埋到祖墳,祖墳前有個沙包,擋著他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著我們繼續治沙。”
盡管有過猶豫,有過彷徨,郭萬剛已在風沙線征戰30餘年,在大漠深處寫下答案。到2003年,通過喬、灌、草結合,封、造、管並舉等措施,“六老漢”及其後人建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裏、東西寬8公裏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使7.5萬畝荒漠得以治理,近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八步沙變成了樹草相間的綠洲。
曆經“六老漢”三代人38年的堅守,八步沙已從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沙漠裏栽樹,三分種、七分管,管護是重中之重。八步沙地區在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曾集體植過樹,但都因為無人管護而前功盡棄。
“樹栽上以後,草長得好,有人偷著放牧和割草,好不容易種下的草和樹,一夜之間就會被附近村民的羊毀壞。”張潤元說,“我們就每天早上和晚上擋著不讓牲口進去,幾乎整宿不睡覺地看護,甚至很多天顧不上回家。”為了護林,郭萬剛、石銀山曾連續6個春節在沙漠中度過。
程生學現在看護的,仍然是父親當年親手栽下的樹。“麵積將近2萬畝,騎摩托車轉一圈,至少4個小時。”
2001年,近200隻羊鑽進了程生學看護的林區。“先人們辛苦栽下的樹,你咋舍得讓羊啃哩!”他追上羊倌理論。“這裏不放哪裏放?”羊倌並不示弱。
說話間,程生學就把羊往外趕,沒承想羊倌照頭就是一棒。所幸,賀中強及時趕到,並報告了森林派出所。羊倌最終被處罰。
林場要發展,就不能隻守攤子。2003年,八步沙7.5萬畝治沙造林任務完成後,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主動請纓,將治沙重點轉向遠離八步沙林場25公裏的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風沙口。截至2015年,他們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4萬畝,封沙育林11.4萬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2000多萬株。“治理區內,檸條、花棒、白榆等沙生植被鬱鬱蔥蔥。”郭萬剛說。
黑崗沙等地治理完成後,“六老漢”的後人繼續向距離八步沙80公裏的北部沙區進發,開始治理那裏的15.7萬畝荒漠。同時,八步沙林場還先後承包了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等項目,並承接了幹武鐵路等的植被恢複工程,“我們帶領周邊群眾共同參與治沙造林,不僅壯大了治沙隊伍,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郭萬剛說。
綠色在八步沙不斷延展。如今的八步沙林場,曆經“六老漢”三代人38年的堅守,已從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人民日報》201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