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代表著中國形象、中國角色。”趙軍表示,河鋼塞鋼管理團隊時刻牢記習總書記“言必信、行必果”的殷殷囑托,以飽滿熱情和鬥誌,打造“一帶一路”建設樣板工程,努力將其建成歐洲極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2019年一季度,河鋼塞鋼產鋼46.17萬噸,全年產量有望創曆年來的新紀錄。
輸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提升競爭優勢
連日來,河鋼塞鋼副總經理王連璽多次來到河鋼塞鋼軋鋼、燒結等車間,檢查今年實施的技改項目進展情況。
新建現代化燒結線已做好場地準備,主要設備已自國內發貨,燒結效率更高,節能效果更好;連鑄塗油機、二號酸洗線焊機等新設備已簽訂供貨合同;步進式加熱爐將采用國內最先進的雙蓄熱式,大大提高轉爐煤氣利用率,降低天然氣消耗……
“這些技改項目全部投用後,河鋼塞鋼裝備和工藝將更加完善,產品檔次進一步提升,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王連璽說。
作為最早來到河鋼塞鋼的管理人員之一,3年間,王連璽親眼見證了這個百年老廠的蝶變。
“收購前,鋼廠基本處於半停產狀態,很多設備老化陳舊,亟待升級。”王連璽說,這家鋼廠一共有兩台高爐,但多年以來一直是單台生產。河鋼收購後,基於對歐洲鋼鐵市場的預判和自身實力的信心,決定重啟已停產多年的2號高爐。
同時,河鋼立即選派技術骨幹對鋼廠進行設備維修及係統改造,並對塞方原有管理和技術團隊進行培訓,還對鋼廠員工實行一係列獎懲製度,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
“我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和服務,還有先進的管理理念。”王連璽說,鋼廠過去沒有全成本核算觀念,用料隻願意用精料。河鋼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建立了全流程成本費用控製,用“經濟料”做出高標準的鋼材,讓塞方員工服了氣。
一係列針對性措施,凝聚了人心,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此後,河鋼集團從資本、技術、管理等方麵進行全麵輸出,不遺餘力地支持塞鋼發展。先後派出11批、近200人次的雄厚技術管理團隊,深入產線進行專業診斷;組建銀團為公司提供低成本項目融資;發揮河鋼國際營銷團隊作用,為塞鋼穩定原料供應、擴大產品出口提供了巨大平台。
堅持“三個本地化”,在共贏中提升當地職工獲得感
近日,在河鋼塞鋼冷軋車間一個辦公室,設備維修工亞曆山大?杜訥柴維奇接到一個維修電話,立即拎起工具箱奔往故障發生地。
亞曆山大·杜訥柴維奇一家三代都在這家鋼廠工作,外祖父1991年退休,母親是財務部門主管,父親和姐夫也在這裏上班。像這樣的家庭,在以鋼鐵為支柱產業的斯梅代雷沃市並不罕見。
據了解,斯梅代雷沃市有11萬人,其中1\/3從事鋼鐵相關行業,對鋼廠存在深厚感情。
“過去鋼廠處於倒閉邊緣,職工人心惶惶,最怕的就是失業。河鋼來了,承諾鋼廠原有員工一個不能少,給我們吃了安心丸。”亞曆山大?杜訥柴維奇說,如今,他的工作穩定,收入也不錯,讓朋友十分羨慕。
“河鋼收購的初衷就是要共贏,讓企業發展越來越好,而不是簡單地追求獲利。”王連璽說。
收購之初,社會上曾有河鋼到國外占有資源、攫取利潤的質疑。回應社會關切,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於勇提出河鋼塞鋼要堅持“三個本地化”原則:用人本地化,除了9名中方管理團隊之外,其餘全部為當地員工;利益本地化,企業收益主要用於技術改造和規模擴充;文化本地化,完全依照當地法律、法規及文化習俗實施管理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