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璽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鋼廠一名軋鋼工使用20世紀70年代的設備,生產出了厚度僅為0.14毫米的冷軋板材。而這樣的冷軋板材,即便使用現代化全自動設備生產都有難度。
“這些員工不是企業的包袱,而是企業的財富。”對塞方員工的深入了解,堅定了中方團隊用人本地化的信心。如今,河鋼塞鋼原有5000名員工全部安置,沒有裁減一人,而且還新增了300多個工作崗位。
河鋼塞鋼首席技術官趙凱星,對利益本地化有著很深感悟。在原材料采購上,鋼廠原料以歐洲采購為主。到目前,鋼廠投入設備升級改造的資金已達1.9億美元。
在塞方員工的建議下,河鋼塞鋼辦起了塞文雜誌,介紹技改項目,刊登職工故事,還有反映中國文化的文章,內容豐富,職工都愛讀。每到節日期間,河鋼塞鋼還組織開展各種互動性活動與比賽,向員工子女發放禮物,營造了“中塞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公司關注我們職工的日常生活,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工作。”維斯娜是河鋼塞鋼的一名庫管員,女兒在學校組織的漢語比賽中,贏得了一次去中國學習的機會。令她沒想到的是,女兒的中國之行得到河鋼塞鋼的資助,這讓維斯娜至今激動不已。
河鋼的到來,讓斯梅代雷沃整座城市都發生了積極變化。
在推進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河鋼塞鋼也自覺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近3年來,河鋼塞鋼投入100多萬美元,用於當地道路修建、村莊供水、軍烈屬家庭兒童慰問、捐資助學等,在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和河北、河鋼的良好形象。
“當地基礎設施改善了,人們消費能力提高了,開始計劃子女教育、醫療以及家庭旅遊,生活更加美好,城市更有活力。”河鋼塞鋼員工斯特維奇·博揚說。
克服語言關、生活關,堅守在“遠方的家”
紮根異國他鄉,家鄉的親人是遊子心中永遠的牽掛。
“老母親和妻子都在唐山,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很想念他們。可是工作忙,離不開,隻能抽空打個電話。”王連璽說。
正忙著開拓歐洲市場的河鋼塞鋼銷售部市場分部主任高峰,兩個孩子都很小,由妻子和老人照顧。“不能常陪孩子左右,心中常懷愧疚。不過家人總說,孩子一切安好,讓我好好工作。有了家人的理解,我隻有加倍努力,才能不辜負他們的殷切期望。”高峰說。
河鋼塞鋼財務總監唐娟的女兒,前不久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通電話時,她跟女兒作了一個約定:“大家好好學習,一起成長進步。”
初到海外,9個人首先要過的是語言關。他們放棄休息時間,主動加班學習塞語。如今,他們和當地職工交流已基本沒有障礙。
塞爾維亞人吃的是西餐,他們吃不習慣,就在租住的房屋旁邊開辟菜園,種上黃瓜、豆角等10多種蔬菜。每天下班後,他們輪流燒飯做菜,共同品嚐家鄉的味道。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盡管麵臨語言關、生活關等眾多難題,他們依舊選擇堅守在河鋼塞鋼這個“遠方的家”。他們表示,麵向未來,將繼續隻爭朝夕奮戰在異國他鄉,把對親人和故土的眷戀轉化成工作動力,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揮灑汗水,貢獻力量。
《河北日報》201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