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光當指揮官不行,還要當戰鬥員。”和什麼戰鬥?和貧困鬥,和群眾麵對的困難鬥!突擊隊員再突擊。

這一年,“戰鬥員”張富清已經51歲。

高洞,顧名思義,高。來鳳縣城海拔400多米,高洞海拔1200多米,深居懸崖之上、峰嶺之間。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進進出出,隻靠兩隻腳板;物資流通,隻靠肩挑背扛。每年上繳供應糧,全生產隊勞力齊動員,大幹一周才算完。稍大點的物件,肩背無法承擔,隻能望山興歎。

困難,再次橫亙於前。進不去出不來的高洞,就像當年碉堡封鎖的永豐城。必須得炸出一條通路來——那就炸!張富清親自披掛,領著村民,炸山修路。

跑立項,籌資金,買物資,搞勘探……戰場上走不爛的鐵腳板,上山下山,輾轉奔波。每天早上,高洞的大喇叭準時催促村民出工,工地上準時出現張富清的身影。條件簡陋,物資短缺,炸山用的雷管炸藥都緊張。搬碎石,平路麵,全靠人力。張富清滿麵灰土,和村民汗灑一處。

寒來暑往,農忙農閑,一條掛在崖壁上的路,終於慢慢延伸到高洞。泥土沙石路,雖顯簡陋,也夠讓高洞村民出行告別腳板,用上輪子。孩子們睜大眼睛,第一次見證拖拉機開進高洞,第一次“享受”坐著馬車去鎮裏上學。正是春潮將起時,小孩子走出去,新希望迎進來。

鬥轉星移。張富清開出的這條路,如今已修成盤山的硬化路。高洞村裏,當年參加修路的村民,已經很難追憶起張富清在高洞的隻言片語。但村委會外,白綠塗裝的“村村通客車”正在太陽下亮得發光。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之風吹遍。每每突擊在時代前線的張富清,這次也不例外:調任縣建行副行長。

這一邊,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處處用錢。那一邊,縣建行初創,手指掰開數,上上下下5個人,辦公室要靠“借住”,猛一看就是個草台班子。條件困難,任務艱巨,又是熟悉的“劇情”。這,大概就是突擊隊員的宿命。

當時,正值建行“撥改貸”改革。貸出去能不能收回來,大家心裏沒底。張富清瞅準貸款大戶——國有小型煤礦田壩煤礦,隔三岔五去礦上,關注生產運營;到年底,索性拿出自己當年農村工作的法寶:同吃同住。打背包,下廠房,和工人吃住在一起。一線的情況,心裏有數,賬麵有譜。

貸款順利收回。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貸款業務就這樣一點點被盤活了。其中,張富清經手的業務,從沒出過問題。

1985年,張富清從縣建行退休。三十載為人民服務的公仆生涯,宣告結束。

從“一五”計劃到困難時期,從改革潮起到開放搞活,新中國前行的每一步,張富清都突擊在前。在他身後,是生產發展的三胡,是終於通路的高洞,是穩健起步的縣建行。留下的,是汗水,是心血,是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日日夜夜,以及,兩袖清風。

沒留下的,隻有他“戰鬥英雄”的名號。

從糧油所到三胡區,從高洞村到縣建行,說起好幹部張富清,太多人能講上幾句,卻沒人知道,他曾經曆過怎樣的硝煙戰火,於生死一線間斬將奪旗……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英雄默默行走在人民中間,如同一顆火紅的心融入無邊的霞光。

家,溫暖的家。

來鳳縣城,一處不起眼的巷口,五層高的老式職工宿舍。懸掛著“光榮之家”的一扇木門後,是退休後的張富清終於回到的——家。

舊式的格局,泛黃的牆壁,褪色的牆圍,漆麵斑駁的木家具,無不訴說著歲月;但那一塵不染的清潔、各得其所的規整,又飽蘸生活的熱情。最“現代”的,是客廳一台櫃式空調,子女送的,舍不得用,拿幹淨花布蓋得妥帖,再擺上花籃。

張富清的家庭,為他付出很多:老伴孫玉蘭,離開供銷社,一邊幹農活打雜工,一邊將兩兒兩女拉扯成人,個中辛苦,難向外人道;大女兒早年患病,基層診治條件有限,留下後遺症,至今隻能和老兩口共同生活;20世紀60年代,陝西老家,張富清的老母親彌留之際,兩封電報沒喚回兒子見最後一麵——故鄉山高路遠,往返動輒十數天,又值困難時期,工作無法脫身。張富清在日記裏痛心寫下:忠孝不能兩全。

張富清、孫玉蘭夫婦和女兒

張富清對家庭給予的“回饋”很少:做了半輩子幹部,家裏人沒“沾過光”。對家人,張富清心裏有一筆賬:“幹好工作,就是對親人們的最好報答。”“在黨的事業上,我們把大家的事辦好,我們的小家才會過得舒服。”——誰又能否認呢?今天這個“小家”安居來鳳,正是無數個張富清為“大家”奮鬥而得。這其中,自然也有張富清本人的一份。

話雖如此,離休了的張富清,還是將家務多多承擔。買菜做飯,清掃打理,為持家分憂盡力。而張富清做家務,也有自己的脾氣,透著軍人本色:床鋪整理,必定符合“軍標”,被子用尺子卡成豆腐塊;換季的被褥衣物,整齊疊好,打上背包帶,“三橫壓兩豎”;物件擺放,各得其所,用後歸位;專門收納的私人物品,譬如裝著報功書的紅布包,未經允許,親兒子親閨女也動不得……行伍生涯,鐵的紀律,滲透靈魂。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場氣概,卻從未褪去。

惟願歲月如是靜好,生活卻總有旦夕禍福。2012年,張富清左膝膿腫,多方問藥,竟無計可施。為避免惡化,最終隻能作出無奈的選擇:截肢。

這一年,張富清88歲。年近九旬,坐上輪椅,也並非不能接受——

可張富清,偏不。一生突擊的身軀,哪耐得住輪椅上的枯坐?“我還有一條腿,我要站起來!”張富清發願。

圖什麼?繼續為人民服務?怕給子女添麻煩?所謂本色,已非“目的論”所能解釋。不圖什麼,隻因他就是這樣的人。

突擊隊員張富清,88歲,向命運發起突擊!

扶著床邊,扶著牆邊,張富清用僅有的一條腿,重新學習走路。沉重的義肢和助步器,成了張富清的“隨身物件”。助步器,形似四腳鐵凳子,張富清握過鋼槍的手,緊緊把住“凳麵”的抓手,借助四個“凳腿”,撐起自己的身體。

強者的字典裏,隻有“前行”二字。

親人們就這樣一天一天,見證著張富清一邊揮汗如雨,一邊步伐日漸靈便。家中行走,已不需要旁人幫忙;門檻台階,也可以自行邁過。

張富清再次回歸了他的日常,隻有上下樓時,需要親人幫忙拿著助步器,張富清抓住樓梯扶手,用手臂的力量牽引著身體,一級一級走過去,就像戰士攀緣在鐵索橋上,堅定地突進。

2019年,95歲的張富清,又有了新的任務:向媒體講出自己埋藏了60多年的故事。

突擊隊員,每一個任務都是光榮的,每一個任務也都是艱巨的。鮐背之年能為黨和人民作貢獻,張富清喜在心頭,也依舊嚴陣以待。

接到采訪“任務”,張富清當天都會早早起床,洗漱吃飯,整理儀表。多家媒體來來去去,提問往往有所重複,張富清不急不躁,都回答得妥妥當當。

每次采訪結束,張富清都要大聲地對那些記者說:“感謝你們,感謝同誌們在政治上對我的關懷。你們辛苦啦!”

那些“爺爺再見,爺爺保重身體”的祝願,張富清已聽不大清楚。但他知道,組織沒有忘記他,他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

他曾經立下功勳。他曾經隱藏功勳。而今,他展示功勳。張富清完成的任務各種各樣,但突擊隊員的身姿從未改變:永遠向前,向前!前麵,是祖國和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

初心如炬,照徹一生。縱千難萬險,此一去,不悔不休!

突擊!突擊!突擊!

《人民日報》201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