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老黨員張富清的初心本色
唐衛彬 黃 明 吳 晶 張汨汨 譚元斌
24歲,在生與死之間,他選擇衝鋒在前,在戰火洗禮中成長為董存瑞式的戰鬥英雄。
31歲,在小家與國家之間,他選擇服從大局,到偏遠異鄉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半個多世紀,無論順境逆境,他選擇淡然處之,將英雄過往塵封在滄桑的記憶。
95歲高齡,在新中國即將迎來七十華誕之時,他又一次挺直脊梁,向祖國和人民致以崇高軍禮。
他,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有著71年黨齡的老兵張富清。
在他心中,沒有什麼比為國犧牲更光榮;沒有誰,比逝去的戰友更值得尊敬。黨旗下的誓言,就是此生不渝的初心
95歲的離休幹部張富清,又一次當上了“突擊隊員”。這一次,是前所未有的任務——接受眾多媒體記者的采訪。
不久前,在國家開展的退役軍人信息采集工作中,張富清深藏多年的赫赫戰功引發關注。
2018年12月3日,張富清的兒子張健全來到來鳳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詢問退役軍人信息采集的具體要求。
回到家中,張健全問:“爸,國家成立退役軍人事務部,需要如實上報個人信息,你什麼時間參的軍、有沒有立過功、立的什麼功,都要講清楚。”
沉吟片刻,張富清說:“你去裏屋,把我的那個皮箱拿來。”
這隻古銅色的皮箱,張富清帶在身邊已有60多年。鎖頭早就壞了,一直用尼龍繩綁著。依著父親的要求,張健全小心翼翼地開箱,把存在裏麵的一個布包送到了縣人社局。
打開一看,在場的人都震驚了:
一本立功證書,記錄著張富清在解放戰爭時立下的戰功: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團一等功一次,兩次獲“戰鬥英雄”稱號。
一份由彭德懷、甘泗淇、張德生聯名簽署的報功書,講述張富清“因在陝西永豐城戰鬥中勇敢殺敵”,榮獲特等功。
一枚西北軍政委員會頒發的獎章,鐫刻著“人民功臣”四個大字……
“哪裏知道他立過大功哦。”老伴兒孫玉蘭隻見到他滿身的傷疤,“右身腋下,被燃燒彈灼燒,黑乎乎一大片;腦殼上麵,陷下去一道縫,一口牙齒被槍彈震鬆……”
張富清一年四季幾乎都戴著帽子,不是因為怕冷,而是因為頭部創傷留下後遺症,變天就痛。
左手拇指關節下,一塊骨頭不同尋常地外凸。原因是負傷後包紮潦草、骨頭變形,回不去了。
多次出生入死,張富清在最慘烈的永豐戰役中幸運地活了下來。
“永豐戰役帶突擊組,夜間上城,奪取敵人碉堡兩個,繳機槍兩挺,打退敵人數次反撲,堅持到天明。我軍進城消滅了敵人。”
這是張富清的立功證書上對永豐戰役的記載。1948年11月,發生在陝西蒲城的這場拚殺,是配合淮海戰役的一次重要戰役。
“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隊總攻就會受阻,解放全中國就會受到影響。”入夜時分,上級指揮員的動員,讓張富清下定了決心。
張富清所在的連是突擊連。他主動請纓,帶領另外兩名戰士組成突擊小組,背上炸藥包和手榴彈,淩晨摸向敵軍碉堡。
一路匍匐,張富清率先攀上城牆,又第一個向著碉堡附近的空地跳下。四米多高的城牆,三四十公斤的負重,張富清腦海裏閃過一個念頭:跳下去成功就成功了,不成功就犧牲了,犧牲也是光榮的,是為黨為人民犧牲的。
落地還沒站穩,敵人圍上來了,他端起衝鋒槍一陣掃射,一下子打倒七八個。突然,他感覺自己的頭被猛砸了一下,手一摸,滿臉是血。
顧不上細想,他衝向碉堡,用刺刀在下麵刨了個坑,把八顆手榴彈和一個炸藥包碼在一起,一個側滾的同時,拉掉了手榴彈的拉環……
那一夜,張富清接連炸掉兩座碉堡,他的一塊頭皮被子彈掀起。另外兩名突擊隊員下落不明,突擊連“一夜換了八個連長”……
真實的回憶太過慘烈,老人從不看關於戰爭的影視劇。偶爾提及,他隻零碎說起:“多數時候沒得鞋穿,把帽子翻過來盛著幹糧吃”“打仗不分晝夜,睡覺都沒有時間”“淚水血水在身上結塊,虱子大把地往下掉”……
很多人問:為什麼要當突擊隊員?
張富清淡淡一笑:“我入黨時宣過誓,為黨為人民我可以犧牲一切。”
輕描淡寫的一句,卻有驚心動魄的力量。
入伍後僅四個月,張富清因接連執行突擊任務作戰勇猛,獲得全連各黨小組一致推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一個小小的長工,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啊!”時隔多年,張富清的感念發自肺腑,眼角淚濕。
出生在陝西漢中一個貧農家庭,張富清很小就飽嚐艱辛。父親和大哥過早去世,母親拉扯著兄弟姊妹四個孩子,家中僅有張富清的二哥是壯勞力。為了減輕家中負擔,張富清十五六歲就當了長工。
誰料,國民黨將二哥抓了壯丁,張富清用自己換回二哥,被關在鄉聯保處近兩年,飽受欺淩。後被編入國民黨部隊,身體瘦弱的他被指派做飯、喂馬、洗衣、打掃等雜役,稍有不慎就會遭到皮帶抽打。
這樣的生活苦不堪言,直到有一天,西北野戰軍把國民黨部隊“包了餃子”,張富清隨著四散的人群遇到了人民解放軍。
“我早已受夠了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我在老家時就聽地下工作者講,共產黨領導的是窮苦老百姓的軍隊。”張富清沒有選擇回家,而是主動要求加入了人民解放軍。
信仰的種子,從此埋進了他的心中。
在團結友愛的集體中,一個曾經任人欺淩的青年第一次強烈感受到平等的對待和溫暖的情誼。
曆經一次次血與火的考驗,張富清徹底脫胎換骨,為誰打仗、為什麼打仗的信念在他的心中愈加清晰。
“從立功記錄看,老英雄九死一生,為什麼不想讓人知道?”負責來鳳縣退役軍人信息采集的聶海波對張富清的戰功欽佩不已,更對老人多年來的“低調”十分不解。
“我一想起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士,有幾多(多少)都不在了,比起他們來,我有什麼資格拿出立功證件去擺自己啊,我有什麼功勞啊,我有什麼資格拿出來,在人民麵前擺啊……”麵對追問,這位飽經世事的老人哽咽了。
每一次,他提起戰友就情難自已,任老伴兒幫他抹去湧出的淚水:“他們一個一個倒下去了……常常想起他們,忘不了啊……”
親如父兄,卻陰陽永隔。在張富清心中,這種傷痛綿延了太久。那是戰友對戰友的思念,更是英雄對英雄的緬懷。
他把這份情寄托在那些軍功章上。每到清明時節,張富清都要把箱子裏麵的布包取出,一個人打開、捧著,端詳半天。家裏人都不知道,他珍藏的寶貝是個啥。
“我沒有向任何人說過,黨給我那麼多榮譽,這輩子已經很滿足了。”如今,麵對媒體的請求,老人才舍得把那些軍功章拿出來。
打滿補丁的舊搪瓷缸
多年來,他隻是小心翼翼地,把1954年“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頒發的一個搪瓷缸,擺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這隻補了又補、不能再用的缸子上,一麵是天安門、和平鴿,一麵寫著:贈給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保衛祖國、保衛和平。
總會有人問:你為什麼不怕死?
“有了堅定的信念,就不怕死……我情願犧牲,為全國的勞苦人民、為建立新中國犧牲,光榮,死也值得。”
任憑歲月磨蝕,樸實純粹的初心,滾燙依舊。
她哪裏想到,離家千裏去尋他,一走就是大半生。在來鳳這片毫無親緣的窮鄉僻壤,印刻下一個好幹部為民奉獻的情懷
1954年冬,陝西漢中洋縣馬暢鎮雙廟村,19歲的婦女幹部孫玉蘭接到部隊來信:張富清同誌即將從軍委在湖北武昌舉辦的防空部隊文化速成中學畢業,分配工作,等她前去完婚。
同村的孫玉蘭此前隻在張富清回鄉探親時見過他一次。滿腔熱血的女共青團員,對這位大她11歲的解放軍戰士一見鍾情。
少小離家,張富清多年在外征戰。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張富清隨王震率領的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先頭部隊深入新疆腹地,一邊繼續剿滅土匪特務,一邊修築營房、屯墾開荒。
1953年年初,全軍抽調優秀指戰員抗美援朝,張富清又一次主動請纓,從新疆向北京開拔。
待到整裝待發,朝鮮戰場傳來準備簽訂停戰協議的消息。張富清又被部隊送進防空部隊文化速成中學。
相隔兩地,他求知若渴,她盼他歸來。張富清同孫玉蘭簡單的書信往來,讓兩顆同樣追求進步的心靠得更近。
“我看中他思想純潔,為人正派。”部隊來信後,孫玉蘭向身為農會主席的父親袒露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