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有言在先,他隻供我們讀書,其他都隻能靠自己的本事,他沒有力量給我們找工作,更不會給我們想辦法。”張健全說。
有人勸張富清“靈活點兒”,他正色道:“我是國家幹部,我要把我的位置站正。如果我給我的家屬行方便,這不就是以權謀私嗎?這是對黨不廉潔,對人民不廉潔,我堅決不能做!”
一輩子,“黨和人民的要求”就是他的準則,“符合的就做,不符合的就堅決不做”。
分管機關,他沒有給家庭改善過住宿條件;分管財貿,他沒有為孩子多搞一點營養夥食;分管街道,他沒有把一個矛盾問題隨意上交……
有一次,分管糧油的張富清把“上麵”得罪了。
某機關的同誌來買米,提出要精米不要粗米。想到群眾吃的都是粗米,又見對方盛氣淩人,張富清看不慣,沒說幾句就和對方紅了臉。
來人跑去告狀,一個副縣長來了,批評張富清“太固執”。張富清很較真兒,回答:“幹部和群眾應該一視同仁,如果我給誰搞了特殊,就違反了黨的政策。”
戰場上雷厲風行,工作中鐵麵無私。張富清把一腔熱情投入建設來鳳的工作中,卻把一個永遠的遺憾藏在自己心底。
1960年初夏,不到20天時間,張富清的老家接連發來兩次電報:第一次,是母親病危,要他回家;第二次,是母親過世,要他回去處理後事。
工作繁忙、路途遙遠,考慮再三,他沒有回去。
“為什麼沒有回去呢?那時國家處於非常時期,人民生活困難,工作忙得實在脫不開身,隻能向著家鄉的方向,淚流滿麵,跪拜母親……”時隔多年,張富清在病中,專門在日記裏寫下當年的心境:“自古忠孝難兩全,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怎能因為家事離開不能脫身的工作?”
這就是張富清的選擇:戰爭歲月,他為國家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又為國家割舍親情。
2012年,張富清左腿突發感染,高位截肢。手術醒來後,他神色未改,隻自嘲一句:“戰爭年代腿都沒掉,沒想到和平時期掉了。”
張富清擔心“子女來照顧自己,就不能安心為黨和人民工作”。術後一周,他就開始扶床下地。醫護人員不忍:牽動傷口的劇痛,他這麼大歲數怎麼承受?
令人驚歎!術後不到一年,88歲的張富清裝上義肢,重新站了起來。
沒有人見過他難過。隻有老伴兒孫玉蘭知道,多少次他在練習中跌倒,默默流淚,然後又撐起身體,悄悄擦去殘肢蹭在牆邊的血跡……
張富清的一生,從沒有一刻躺在功勞簿上。麵對這樣一位不忘初心、不改本色的英雄,我們除了致敬,更應懂得他的選擇
2019年3月的一天,張富清家中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他所在老部隊、新疆軍區某團從媒體上了解到張富清的事跡後,特意指派兩名官兵前來探望。
“門口的綠軍裝一閃,他就激動得掙紮起來,雙手拚命撐著扶手,渾身都在使勁,最後,硬生生用一條腿站了起來!”回憶那天的情形,張健全的眼眶濕潤了。
年輕的戰士朗讀起全團官兵寫給老英雄的慰問信。他念一句,老伴兒就湊著張富清的耳朵“翻譯”一句。當戰士念到“三五九旅”“王震將軍”這兩個詞時,張富清無需“翻譯”竟聽清了,先是興奮地拍手,後又激動地落淚。
為了迎接戰友,張富清特意將軍功紀念章別在胸前。
望著父親精神抖擻的樣子,張健全偷偷抹去眼角的淚水。他知道,這一生,如果說父親有什麼個人心願,那就是再穿一次軍裝,回到他熱愛的集體中去。
多少年了,這是第一次,他高調地亮出赫赫戰功。也是第一次,他能夠麵對戰友,說說自己的心裏話:
“我們的新中國就要慶祝成立七十年了,盼著我們的祖國早日統一,更加繁榮昌盛,希望部隊官兵堅決聽黨的話,在習近平主席的強軍思想引領下,苦練殺敵本領,保衛和建設好我們的國家。”
臨別,張富清又一次堅強站起,挺直脊背,向老部隊戰友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我看到老前輩眼裏亮晶晶的。”新疆軍區某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陳輯舟回憶說,老人的眼中,有久別重逢的喜悅,更有鄭重交付的囑托。
回到部隊,他們把老英雄的故事講給戰友們聽,全團官兵熱血沸騰。
“作為一名戰士,我要像老前輩那樣,苦練殺敵本領,爭當優秀士兵。”戰士李澤信說。
“作為新時代的官兵,我們要發揚老前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哪裏需要哪裏去,哪裏艱苦哪‘安家’。”幹部胡妥說。
“英雄事跡彪青史,傳承尚需後來人。”團政治委員王英濤說,“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一定要傳承好老前輩的優良傳統,把勝戰的使命扛在肩頭,猛打敢擔當,猛衝不畏懼,猛追奪勝利,高標準完成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
張富清的事跡傳開後,老人一次次拒絕媒體采訪,更不許兒女對外宣揚。後來,有人說,“您把您的故事說出來,對社會起到的教育作用,比當年炸碉堡的作用還大”,老人的態度“突然有了180度的轉彎”。
“有幾次采訪正趕上父親截肢後的斷腿疼痛發作,他沒有表露一點,連休息一下都不提,其實早已疼得一身透汗。”張健全說。
從深藏功名到高調配合,張富清的選擇始終遵從初心。
他的心很大,滿滿寫著黨和國家;他的心又很小,幾乎裝不下自己。
他去做白內障手術,醫生建議:“老爺子,既然能全額報銷,那就用7000元的晶體,效果好一些。”可張富清聽說同病房的群眾用的晶體隻有3000元,堅持換成了一樣的。
他把自己的降壓藥鎖在抽屜裏,強調“專藥專用”,不許同樣患有高血壓的家人碰這些“福利”。
他的衣服袖口爛了,還在穿,實在穿不得了,他做成拖把;殘肢萎縮,用舊了的義肢不匹配,他塞上皮子墊了又墊,生生把早已愈合的傷口磨出了血……
赫赫功名被媒體報道後,考慮到張富清生活不便,單位上想把他的房子改善一下,他說不用;想安排人幫忙照料,他依舊執拗,隻有一句:“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老英雄平時堅持讀書學習,最愛讀的雜誌是《半月談》,一本《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被他翻得封皮發白
“我已經離休了,不能再為國家貢獻什麼,能夠節約一點是一點。”很多不通常情的做法,在張富清看來,都有著理所應當的理由。
“他完全可以提要求,向組織講條件。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安逸閑適地度過餘生。”來鳳縣委巡察辦主任邱克權聽說張富清的事跡後,利用工作之餘查閱大量資料,自願承擔起挖掘梳理張富清事跡的工作。
從好奇到感佩,邱克權感到,越是走進老英雄平淡的生活,越能感受到一名共產黨員強烈的熾熱。“什麼是不改初心,什麼是淡泊名利,他就像一麵鏡子,映照平凡中的偉大。”
張富清床邊的寫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讀本》格外引人注意。因為時常翻閱,封皮四周已經泛白。
第110頁的一段文字旁,做著標記——
“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幹淨、敢於擔當。”
什麼是堅定信仰?什麼是初心本色?張富清用一生給出了答案。
新中國走過70年風風雨雨,張富清的崗位、身份一再改變,始終不變的,是他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
采訪中,張富清多次強調:“在戰場上也好,在和平建設時期也好,我就是完成了黨交給我的任務,這都是我應該盡的職責,說不著有什麼功。”
“淚流滿麵,這是何等境界”“赤子之心,感人肺腑”“這才是真正的黨員”……老英雄的事跡,樸實無華,卻直抵人心。媒體爭相報道後,引起社會廣泛反響。
網民“周傑倫奶茶店”說:“六十多年了,不是因為一次偶然,這位老英雄依舊會把曾經的榮譽埋藏在心裏。他隻把自己當成一個幸運兒,那個活下來替所有犧牲的戰友領取那份榮譽的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穿上軍裝衛國,脫下軍裝建設國家。所謂英雄者,大概如是吧。”
莫道無名,人心是名。
不斷有相關機構向老人提出收藏他軍功證書的請求。
“我現在還舍不得、離不開,但是我想將來,還是會捐贈給國家,因為這些本來就屬於國家。”老人袒露自己的“私心”。
精神富足、生活清淡、追求純粹——
他的名字“富清”,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新華社武漢2019年5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