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向東 孫 勇 刁良梓 楊曉申
八百裏伏牛山,錦巒疊嶂,美如畫屏。雲霧深處,大山之巔,成片成片的連翹紮根岩土,擁抱峰巒,迎著太陽默默生長。早春,它們綻芳吐蕊,開成一片金色海洋;深秋,它們收枝斂葉,結就一味人間良藥……千百年來,無論雨雪風霜,曆經酷暑嚴寒,連翹始終堅守腳下土地,為人們奉獻燦爛芳華和寶貴果實。
在南陽鎮平縣的伏牛山區,有這樣一個普通的小學校長,就像這平凡而又堅韌、樸實而又厚重的連翹。為了一句莊嚴的承諾,他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大山深處,隻為幹好一件事:改變山裏娃的命運,托起大山的希望。
他就是張玉滾,一個80後小學校長。他紮根黑虎廟小學17年,先後教過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當地人把他的事跡編成歌曲傳唱,感動了無數人。
他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故事?
2018年5月2日,記者驅車從鎮平縣城出發,經過高丘鎮,再向北沿著崎嶇的山路,盤旋而上攀爬到海拔1600多米的尖頂山頭。向下望去,山穀裏的一片平地上,一麵五星紅旗高高飄揚,那裏就是張玉滾所在的黑虎廟小學。順著山路蜿蜒下降到海拔600米的穀底,一路走進大山褶皺深處,路的盡頭就是學校。
大山深處播火人——張玉滾
留山記——
“泥巴磚頭壘個灶台,頂多能用個十年八載。咱們教學生認的每個字,他能用一輩子。”
黑虎廟村是鎮平縣北部深山區的一個行政村,屬於高丘鎮。從地圖上看,這裏距離縣城70多公裏,距離不算太遠。然而一座座大山像鐵桶一般,把黑虎廟圍困得水泄不通,牢牢壓在穀底。以前,黑虎廟人要想走出大山,得沿著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頂山,再穿過險峻難行的八裏坡。走到高丘鎮,通常需要10多個小時。老輩人說:“上八裏、下八裏,還有一個尖頂山;羊腸道、懸崖多,一不小心見閻羅。”
黑虎廟村1300多人,下轄13個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圓十幾公裏的帶狀山窪裏。學校雖說在村裏的中間位置,但住得遠的學生步行要3小時才能到。一座破舊的兩層教學樓,一棟兩層的宿舍,3間平房,就是這個學校的全部家當。
初見張玉滾,一米六的個頭,麵相憨厚。他上身穿一件皺巴巴的黑色西裝,裏麵套著手工編織的黃色毛衣。毛衣裏邊是發黃的白襯衣,扣子一直扣到脖子。他下身穿一條黑色褲子,腳上是一雙蒙塵的舊皮鞋。38歲的人看起來像是50多歲。
坐在學校簡陋的接待室裏,喝著他們自采的連翹花茶,我們的話題漸次打開。
“是老校長給我指的路。當初要不是他,我肯定離開黑虎廟了。”張玉滾聲音低沉。
他口中的老校長指的是吳龍奇——黑虎廟小學退休校長。吳龍奇在這裏教了一輩子書,堪稱當地的活字典。河南日報18年前曾以《一根扁擔挑起兩所山村小學》為題報道過他的事跡,鄉親們都親切地喊他“扁擔校長”。
吳龍奇告訴我們,黑虎廟村得名於村裏最高處的一座古廟。相傳趙公明騎著一匹黑虎在此降妖除魔,保得一方平安。鄉人感念其恩德,在這裏為他建下廟堂。雖說供了財神爺,但村裏人的日子依舊窮苦。吳龍奇說,以前山裏人過年,挑一擔幹柴,走四五十裏山路,到高丘街上賣了,換兩棵白菜,捎一把粉條回家,就算置辦了年貨。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是山裏人世世代代的夢想、心心念念的追求。要想刨除窮根,改變命運,必須從教育開始。從1973年起就在村裏教書的吳龍奇,深知一個好老師對孩子們的意義。17年前,張玉滾就是這樣被吳校長“盯”上的。
2001年8月,眼瞅著開學在即,吳校長把手裏的教師扒拉幾個來回,加上返聘的,還有兩個班開學沒老師。學校偏僻,沒人願意來,指望縣裏派老師根本不可能,急得他火燒火燎。
這十裏八村還有哪個“秀才”能救急?吳龍奇腦海裏突然蹦出一個人——自己教過的學生張玉滾,剛從南陽第二師範學校畢業。“這可是個正兒八經的師範生呢”,他高興得直拍大腿。
事不宜遲,吳龍奇趕緊挎一籃雞蛋去張玉滾家,恰好碰見張玉滾在收拾行李,準備和同學一道去南方打工。
“玉滾啊,你是我的學生,得幫個忙暫時頂一下。等上麵派下老師,你再出去打工也不遲。”老校長軟話說了一籮筐。
“吳校長,您讓我考慮考慮。”在外上了3年學,老實巴交的張玉滾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出去闖一闖,好歹幹個啥,也比窩在大山裏受窮強。
老吳怕張玉滾悄悄溜了,就一天三趟地盯著。
“你先跟我去學校瞅一眼再說,是走是留,我不攔你。”最後,老吳幹脆換了“套路”。
跟著老校長,張玉滾來到學校,走進自己當年上課的教室,映入眼簾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裏麵坐著十來個土孩子”。
“玉滾,泥巴磚頭壘個灶台,頂多能用個十年八載。咱們教學生認的每個字,他能用一輩子。你要不來,這個班就開不了了,孩子們就得上山放羊去。”老校長背過臉,用關節粗糲的手揉著眼窩。
看著孩子們清澈無邪、渴望知識的眼神,那不正是自己小時候的模樣嗎?難道就因為沒有老師,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失學嗎?張玉滾鼻子陡地一酸。
“老師,啥也不說了,我不走了。”就這樣,21歲的張玉滾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
扁擔記——
5年間,靠著一根扁擔,踩著老校長的腳窩窩,張玉滾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的希望。
在張玉滾住的宿舍裏,記者見到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擔,兩米長,黝黑發亮。黑虎廟小學的老教師說,這根扁擔不尋常,老校長吳龍奇挑了它幾十年。後來,老校長挑不動了,張玉滾接著挑。可以說,這根扁擔就是黑虎廟小學曆史的見證。
挑書本教材、學具教具,挑油鹽醬醋、蔬菜大米。張玉滾接過老校長的扁擔,肩不離擔,擔不離肩,風裏來雨裏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
有年冬天特別冷。山裏潮氣大,遇冷成冰,本來就難走的八裏坡,更加濕滑難行。眼看就要開學了,孩子們的書本還在高丘鎮上。
正月初十淩晨5點多,張玉滾和另一名老師陸喜安就扛上扁擔出發了。揣幾個涼饃,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趕到鎮上。向路邊人家討碗熱水吃了涼饃,他倆又趕緊挑著幾十公斤重的教材、作業本往回走。
一路緊趕慢趕,晚上10點多,兩人才走到尖頂山山頂。汗水在眉間結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腫,腳上水泡連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鑽心。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倆實在走不動了,就找了個山洞,把書本用油氈包起來,小心翼翼放好。他們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學校,兩人幾乎成了“泥人”。書本卻被裹得嚴嚴實實,打開來,幹幹淨淨,連一點褶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