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到2006年,5年間,靠著一根扁擔,踩著老校長的腳窩窩,張玉滾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的希望。寒來暑往,他的足跡早已化作一串串動人的音符,回蕩在黑虎廟的溝溝坎坎。

2006年,通往黑虎廟的公路修好了,山裏人的出行方式終於有了改變。因為山高路險通不了客車,很多村民買了摩托車、機動三輪。張玉滾也省吃儉用置辦了一輛摩托車。此後,他去鎮上給學校買米買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擔謝幕,小摩托登場。老扁擔身上凝結的一代代山區教師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扁擔精神”,也繼續在小摩托上傳承發揚。

“別看他外表柔弱瘦小,內心卻有一股韌勁兒,交代啥事兒他都不折不扣地完成。就像一頭老黃牛,你讓轉100圈,絕不偷奸耍滑少轉半圈。”知徒莫若師,吳龍奇深知張玉滾的秉性。

當年蓋新校,運材料格外難。正趕上農忙季,建築隊的民工都回家搶收搶種去了,搬磚運料就落在張玉滾他們身上。上山撬石頭,下河挖砂土,運水泥、搬磚頭、平地基……起早貪黑,沒日沒夜,等到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張玉滾瘦了一大圈兒。

山裏的路不好走,張玉滾與孩子們一路相伴(郭莎莎 攝)

全校75個孩子,40多個學生在校住宿。這些孩子中有1\/3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還有些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張玉滾把這些情況摸得一清二楚。誰家孩子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們都在哪兒住,誰上學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記在心上。

2014年6月的一個晚上,10點多鍾。正改作業的張玉滾接到張朋爺爺打來的電話,說孩子還沒到家。6歲的張朋是學前班的學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學校6點就放學了,孩子咋還沒回去呢?張玉滾立刻和妻子打著手電筒去找。走了七八裏地,在路邊發現張朋靠著大石頭睡得正香。

“孩子是走得太累了。”張玉滾看著心疼,舍不得叫醒張朋,就俯下身子,讓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背上。那天,夫妻倆輪流背著張朋走了足足一個小時。“要不是你們把孫子送回來,我這一夜都合不上眼哪!”張朋的爺爺握著張玉滾的手久久不放。

黑虎廟村黨支部書記韓新煥告訴記者,張玉滾雖然收入微薄,但他17年來資助過的學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沒讓一個孩子失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努力下,在鎮平縣、鎮兩級教育部門的支持下,黑虎廟小學頑強地“生存”著。一年一年,孩子們從這裏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點大學,有的還讀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在張玉滾任教前,黑虎廟村隻有一個大學生,到現在已經有16個大學生。

艱苦的環境,常年的操勞,張玉滾顯得比同齡人“老相”得多。很多次去鎮裏開會,不熟悉的人問他:“快退休了吧?”他總是嗬嗬一笑。

弦歌記——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由於學校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社會、科學,他樣樣“精通”。4年前,張玉滾接任校長,當好“掌舵人”的同時,他又肩負起學校教研課改的總體工作。

“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數學課上,張玉滾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製作鍾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學校缺少體育設施,大課間時,他就和孩子們圍成一圈玩抵羊鬥雞,活動課還經常領孩子們去爬山。

為讓山裏的孩子也能說一口純正的英語,張玉滾自己掏腰包買來錄音機和磁帶,先跟著一遍一遍學。在課堂上,他一邊播一邊教,有時候一個發音,就讓孩子們反複練上十幾遍。張玉滾風趣地說:“發音要練好,可不能讓孩子們將來出去了一口黑虎廟英語,讓人笑話!”

“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是張玉滾的口頭禪,多年來,他在教中學、學中教,無論再忙再累,都不忘學習。他已經自學完成大專課程,正在自學本科課程,“山裏本來就閉塞,老師不多學點,咋教好娃們?”

讓張玉滾和老師們欣慰的是,這些年,在上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學校的辦學條件也在不斷改善,新建了宿舍樓,蓋起了食堂,校園裏還搭起了乒乓球台。

“以前是‘複式教學’,幾個年級混在一起上課。現在,我們從學前班到五年級都可以分班開課,課程跟城裏孩子沒啥差別。”張玉滾說。

2018年春天,鎮平縣教體局還專門給黑虎廟小學撥付配套資金50多萬元,用於改善教學條件。隨手推開一間教室的門,新裝上的推拉式黑板左右打開,露出一塊黑亮的液晶顯示屏。老教師陳金亮一臉自豪地說:“看,我們上課也用上一體機了!通過遠程教學,我們的學生還能跟城裏孩子一同上課呢。”

教書育人,教授的是知識,培育的是心靈。張玉滾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去,用心感受四季光陰的變遷,聽風聲雨聲,看雲飛雪落。

春天的山坳裏,布穀聲聲,他領孩子們誦讀: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夏天的溪流邊,蟬鳴陣陣,他帶孩子們吟誦: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秋天紅葉滿山,層林盡染,他教孩子們領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冬天大雪紛飛,蒼茫壯闊,他讓孩子們體味: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

這一幕一幕的美好和感動,如春風化雨,悄無聲息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

愛是最長久的潤澤,張玉滾愛教育、愛學校、愛孩子。這種愛未必回腸蕩氣,卻是貼心貼肺的疼惜。

學生們有個頭疼腦熱的,他總能第一時間發現,他辦公室的藥箱裏常備著感冒發燒藥;有的孩子一時交不上餐費,他就悄悄掏腰包墊上……

為了孩子,他練就一身過硬的好本領:掂起勺子能做飯,拿起針線能縫紉,課桌椅壞了他來修,校舍破了他來補……

2013年10月,天還沒亮,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鎮中心校開會。當時山上起了大霧,在一個急轉彎處,摩托車刹車失靈,撞上一塊大石頭,張玉滾摔暈過去,差點掉下懸崖。在醫院住了沒幾天,他就急著回學校,在妻子的攙扶下站上講台。

“上課!”

望著講台上頭裹紗布的張老師,憨厚樸實的山裏娃喊出“老師好”後,禁不住哭成一片……

堅守記——

“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孩子。思來想去,都走了,孩子們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