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天剛麻麻亮,張玉滾就輕手輕腳下床。他這邊剛起身,妻子張會雲也一骨碌爬起來。夫妻倆打著手電,出了門。朝隔壁學生宿舍裏望望,孩子們睡得正香。

走進廚房,張玉滾從櫥櫃裏舀出米,淘洗幹淨,放進大鍋,倒入清水。張會雲將灶裏的柴火點燃,慢慢熬煮。等到一鍋粥咕嘟咕嘟冒出了香噴噴的熱氣,張玉滾輕輕撇起小半勺,送到妻子唇邊。

這時候,天已經大亮。張玉滾夫婦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黑虎廟小學就像是一個“夫妻店”。除了張玉滾夫婦,學校裏還住著退休返聘教師陳金亮夫婦、青年教師張磊夫婦。這種特殊的搭檔關係,是黑虎廟小學長期堅守的重要支撐。

“堅持一陣子不難,堅守一輩子難,沒有信念的人做不到。”鎮平縣委宣傳部部長周清玉這樣評價。

其實,麵對微薄的工資,艱苦的環境,養家糊口的窘困,張玉滾也曾猶豫過,想到離開。

“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孩子。思來想去,都走了,孩子們咋辦?”

張玉滾的父親把兒子的糾結和不易看在眼裏。這個當了多年村幹部的老黨員,拍著兒子的肩膀說,好男人就是要信守承諾,忍得住孤獨、扛得起責任。

家中兄弟姊妹5人,排行老三的張玉滾,卻是母親最疼愛的那個。知道兒子工作忙,學校事情多,母親總是默默地支持他。每次家裏有事,母親總是說,你忙你的吧,家裏有我。

求學路上的石階數不清走過多少次,張玉滾就是這樣和孩子們大手拉小手,一直向前(張卡申 攝)

2017年秋天,母親癌症晚期,在南陽市住院。家裏人都知道,獨獨瞞了他一個。等他接到弟弟的電話匆匆趕到醫院時,母親已經在白被單下靜靜地躺著……

張玉滾有一兒一女,因為沒時間照顧,他把兩個孩子全部送到縣城寄宿學校,兩周接一次。2017年冬天的一個下午,該接孩子了,因為學校事情多,他一直忙到天黑才趕過去。昏黃的路燈下,看著孩子的身影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他鼻子一酸,眼淚滾落下來……

張玉滾幾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學校,把全部的熱愛都給了學生,對自己的親人,卻滿懷歉疚。他最感虧欠的,就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學校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自己從家裏帶米麵饅頭,在教室後麵一間臨時搭建的棚子裏生火做飯。每天煙熏火燎不說,年齡小的孩子做的飯總是半生不熟。

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給的工資少,沒人願意來做飯,還是開不了張。萬般無奈,張玉滾想到了妻子張會雲。

“當時她在外打工,一個月一兩千塊錢,收入比我高得多。”張玉滾說,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語加上軟磨硬泡,妻子終於同意來學校給學生們做飯。

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雲在軋麵條時出了意外,右手3個手指被機器軋折,鮮血淋漓。等趕到縣醫院,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落下了殘疾。望著丈夫那張因自責而滿是痛苦的臉,她輕輕地歎了口氣。夫妻一場,她比誰都明白丈夫的心。

沒過幾天,張會雲就重新出現在學校。隻不過,她炒菜、做飯都換成了左手;見到生人,也悄悄地把右手藏在身後……

冬去春來,尖頂山上的麻櫟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就這樣,為了當初對老校長的一句承諾,為了改變山裏娃的命運,張玉滾一幹就是17年。

傳承記——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5月4日,午後的陽光強烈得有些刺眼。上課了,黑虎廟小學的校園靜了下來。三年級教室裏傳來琅琅的讀書聲,一個年輕帥氣的男老師正在上語文課。

他就是張磊,張玉滾的親侄子,在這裏教書已經4年。

2007年,張磊大學畢業後,在深圳上班。不久就認識了女友,廣西姑娘餘超鳳。

“當時,他倆感情好得像蜜裏調油。”張玉滾笑著說。

“為啥回來教書啦?”

“還不是因為俺叔。”張磊衝著張玉滾努了努嘴。

原來,2009年,學校一下子有3位教師麵臨退休,馬上春季開學了,這可咋辦?張玉滾像當初的老校長一樣犯了難。

思來想去,他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侄子身上。

“我叔給我打電話不下五六次,幾乎天天打。”一開始,張磊沒有答應。

“後來,咋下定決心了?”

“小時候我叔背我跋山涉水上學的情景,咋也忘不掉。我是本鄉本土人,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們沒學上。”張磊說。

應承了叔叔,可是咋想辦法讓女朋友也一起回來呢?

“張磊跟我說回家見見老人,把親事定下來。”餘超鳳笑著回憶說,“他說老家挺好的,有山有水。我問山多大,他說不大。沒想到,跟著他一路回來,越往裏走山越高。”

回家第二天,張磊就帶著餘超鳳來到黑虎廟小學。“往裏一看,教室破破爛爛,窗戶兩麵透風,孩子們凍得直哭。有個孩子連鞋都沒有,腳腫得像胡蘿卜。”這個心軟的姑娘看得直掉淚。小情侶商量後決定,餘超鳳留在黑虎廟小學教書,張磊到縣裏的石佛寺鎮學玉雕手藝,掙錢養家。

轉眼5年過去了,2014年春節過後,有個老師調走,學校又拉不開閂。張玉滾再次動員張磊回來代幾天課,沒想到這一“代”就到現在。

黑虎廟小學現有教師8人,其中4名是退休返聘的。63歲的陳金亮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退休後,他和老伴兒本想回到縣城享幾天清福,順便照顧孫女。因為學校總是缺教師,他幹脆把孫女接到身邊,自己繼續教書。

“隻要孩子在,學校就在。”這是采訪中,老師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2012年7月,鎮平縣特批7個深山區民辦教師轉正名額,張玉滾轉為公辦教師。張磊在課餘修完了本科課程,目前也已轉正。

“縣裏正在盡最大努力解決師資短缺問題,逐步提升山區教學質量。還給深山區教師發放津貼,想方設法提高山區教師待遇。”鎮平縣委書記李顯慶說,“讓鄉村教師更有尊嚴,有回報、得發展,基層教育才有希望,鄉村才能振興。”

對偏遠的山村來說,每一所學校,就是一堆火;每一個老師,就像一盞燈。火焰雖微,也能溫暖人心,點燃希望;燈光雖弱,卻能劃破夜空,照亮未來。

5月4日下午,告別黑虎廟小學。回程途中,佇立尖頂山頭,但見滿山連翹,枝葉舒展,綠意蔓延。山穀中,那麵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仿佛一把燃燒的火炬,永不熄滅……

《河南日報》201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