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合作作為科研的紐帶,王逸平始終不計名利得失,隻為“出新藥”。因為丹參多酚酸鹽的研發,他與宣利江等課題組成員成為最緊密的合作夥伴,兩人也成了最親密的朋友。無論碰到什麼難題,不管是藥理的還是藥學的,他們都會共同解決,從不計較,更不埋怨,在長期合作中達成了一個共識:無論哪方麵的問題解決不了,藥都是做不出來的。對王逸平來說,除了新藥以外,其他都是次要的。他與企業合作項目的時候不看重轉化的收益,更關注的是與企業合作共同推進新藥研發進程,使新藥早日成功上市,造福病患。他真心幫企業解決問題,在他的橫向合同中,經常是自己的付出和來自企業的收入基本持平,很多時候是先幫企業做些預實驗,有了方案,確定可以做了之後才簽訂合作協議收款。甚至到了項目款項付款的時間節點,他都為企業著想,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催款,企業可以緩一緩。他總說:企業既然全力以赴在做藥了,我們就要全力一起達到目標。他是藥物創新研究院新藥研發大團隊的代謝及心血管領域的首席科學家,他大力支持各分部研究中藥、民族藥的團隊項目,給予無私的幫助,對需要先由研究院總部的藥效平台對候選品種進行藥效再評價後才決定是否立項的項目,他事先都不收取費用,幫助完成了相關項目的藥效評價工作。王逸平逝世後,昆明植物所的一位年輕的科研人員打電話給科研處,訴說了王老師給他的幫助,幫他篩選了許多化合物,並提供了報告,卻沒有簽訂合作協議,也沒有收費。就這樣,王逸平無論是與所內外研究團隊,還是與企業、臨床醫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贏得了信任與讚譽。他的突然離世,使很多合作者們都痛感失去了 “科研的另一半”。
把育人作為科研的未來,王逸平始終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作為博士生導師、所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他十分注重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他認為,我國的複合型高等藥學人才缺乏,以“出新藥”為目標,藥物所培養出的人才應該兼具基礎研究和新藥研發的能力,要讓學生更多了解臨床研究、新藥申報、政策法規等方麵的知識,增加新藥研發管線下遊環節的實戰經驗。他非常細心了解了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從實驗基礎開始,手把手地帶教學生。他十分耐心將實驗原理流程仔細給每一個學生說一遍,然後親自演示,並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當場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就連移液槍之類的基礎技能也都要求反複練習,反複比對結果,有差異的一定要到找出原因為止。他告誡學生,研究工作一定要經得起檢驗,不但自己組裏能重複出數據,而且在別人那裏也能重複出來,定性定量的結果才有說服力。他說做科研必須有素養,這是決定你一輩子的事。他鼓勵組裏職工讀研究生,大家都說他是個為別人著想的人。研究生們有時候對實驗中的問題僅僅是流於表麵的總結,而他則會為此徹夜不眠。動物實驗由於個體差異性大,有時實驗結果不理想,他從不責怪,而是組織大家討論,然後自己晚上回去找原因,經常睡覺睡到一半就爬起來想,最後找到解決辦法。他還把這些實驗中的經驗與教訓,歸納起來,形成實驗室的各種操作規範。他每天上班比學生早,下班在學生後麵走,周末學生們到所裏,抬頭總能看到5樓西北角他的辦公室的窗是開著的。王逸平用自己在新藥研究上不畏艱難、勇於創新、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為身邊職工和研究生作出了榜樣,時時刻刻影響和鞭策著青年人積極向上,不斷進取。在他的精心培養下,許多研究生的綜合素質都很強,成為優秀科研人才。一名博士生獲得中科院院長優秀獎,還有一名博士生在2015年諾華國際生物科技菁英訓練營上海賽區中脫穎而出,作為唯一的中國學生參加了瑞士巴塞爾諾華總部舉辦的全球菁英訓練營。
從30歲到55歲這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王逸平是在為解除人民群眾病痛研發新藥的艱難探索中度過的,也是在與自己的疾病漫長的鬥爭中度過的。他以堅定的信念、堅強的信心、堅韌的毅力實現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和追求,體現了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心係群眾、為民造福的宗旨意識,執著追求、矢誌創新的科學精神,堅韌不拔、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寄語科學家要“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王逸平正是這樣一位用自己樸實的言行,鑄就不平凡的科研人生的黨員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