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惠印象中的老師永遠不知疲倦:“每天早上7點多就能在單位食堂看到他。每天晚上10點多,坐在對麵辦公室的我們,仍未聽到老師獨特的鎖門聲。周末來所裏,習慣性地抬頭看,老師辦公室的窗戶一定是開著的。”

相處多年,大家隻知道王逸平晚飯吃得少,從來不知道他承受著如此巨大的痛苦。從確診到去世的25年間,王逸平病情多次加重,體重下降到不足100斤,藥物漸漸失去療效,隻有不斷加大劑量和使用止痛針才能稍稍緩解痛苦。

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院士眼中的王逸平是一名偉大的戰士:他熱愛新藥研發事業,帶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病痛完成了博士學位,組建了藥物所心血管疾病藥理學研究組,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30餘名,擔任支部書記15年。

新藥研發,失敗總是比成功多,王逸平就是那個始終堅持“再戰一個回合”的人。他告訴學生們,未來會遇到困難,人生會經曆低穀,關鍵是要堅持,從事新藥研發,必須要有“再戰一個回合”的信念,這樣的人是不會被打垮的。

身邊的普通人

王逸平辦公室的冰箱裏,常備著急救用的注射針劑。“為了節約時間,他總是自己診斷、打針。”妻子方潔最後悔的,就是沒有堅持阻止他這麼做。在他離世前一個星期,他還對妻子說:“現在正是工作的最好時光,我至少還能工作10年。”

在王逸平最後的日子,他已經感覺到病情持續加重。“那時激素類藥物已失效,但他不想改用生物製劑,因為那是最後一道屏障,一旦產生耐藥性,就沒有其他辦法了。他選擇加大劑量服用激素類藥物。”上海藥物所黨委副書記厲駿感歎,“他是想爭取更多時間,把在研的幾個新藥做完,完成有關心血管藥理新的作用機製的探索,他還有很多很多的想法要去實現。”

在同事眼中,王逸平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和藥物研發專家,更是一個親和力和幽默感俱佳、天天和大家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上海藥物所辦公室副主任徐曉萍說:“講起女兒他眼睛就發亮,那是一個父親獨有的自豪感。”

2018年5月9日,是寶貝女兒的畢業典禮,王逸平早早就訂好了機票,百忙之中答應陪女兒一周。然而女兒萬萬沒想到,距離全家的聚會不到1個月,父親卻爽約了。

李惠惠記得剛到研究所麵試時老師說的話:“農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田,可能隻掙幾萬元。所裏培養一個研究生,一年投入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所以我們要想想,5年裏應該做什麼,才能對得起國家的投入。”

宣利江記得,丹參多酚酸鹽、硫酸舒心啶、關附甲素等,每個藥上都深深地刻著王逸平的辛勤付出,但他從不以物喜。隻有說到每天有將近10萬病患在使用丹參多酚酸鹽,才難得看到他臉上一絲略帶得意的笑容。

上海藥物所工會副主席方婷記得,2006年王逸平榮獲“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把1萬元獎金全部捐獻出來。2015年他被推薦為全國先進工作者,要求每人寫一句人生信條,王逸平寫的是“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王逸平雖然輸給了病魔,卻跑贏了人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堅守著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崇高誓言。

《光明日報》2018年7月16日

掃碼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