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津巴布韋在班圖語中是“石頭建築冶的意思。這座令人難以忘懷的古城遺址景色壯麗,長年蒼翠。內城牆內還有曆史更為久遠的矮牆,與其他幾道斷壁殘垣連接,從而將內城分割成為好幾塊大小不等的圍場,縱橫交叉,甬道猶如蜿蜒曲折的小路。人們走在裏麵仿佛進入迷宮一般,神秘莫測。
衛城建於高約700米的山頂上,城牆全長244米,高達15米。其入口是一條隻容一人通行的階梯,階梯的台階直接從峭壁中鑿出。衛城是順著山勢自然走向建造的,聰明能幹的石匠憑借熟練的技巧,依山勢用花崗岩砌成一座天衣無縫的宏偉建築物,其中有一段城牆還築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的山嘴上,蔚為壯觀,令人讚歎不已。
在大圍場和衛城周圍沒有發現太大的建築物遺址,但這片開闊地內牆基縱橫,有住宅、釀酒作坊、貨棧、商店、鐵礦坑、煉鐵爐、水井,附近還有水渠、梯田的遺跡。有人在這裏找到過一些中國明代的瓷器、阿拉伯金器、印度念珠等珍寶,顯然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平民生活生產區。其中中國明代的瓷器也許能夠從側麵佐證這個古城的主人們生活在這裏的大致時間。
大津巴布韋對於現代人來說仍是一個謎,因為在19世紀,一些尋寶者不負責任的行為極大地阻礙了今天的考古工作。16世紀初,葡萄牙人侵占莫桑比克時,已經風聞西邊有座石頭城,但始終不能證實。
1871年,德國地質學家卡爾·默赫聞訊前來,默赫的考察過程極為艱苦,他的包裹著考察儀器的行李被向導弄丟了,後來,又染上熱病,在他去世後的1876年,其考察報告才問世。在報告中他宣稱自己進入了“女王希巴的黃金國冶,這立刻引起歐洲人的興奮。因為沉醉於黃金熱的歐洲人正對阿拉伯人傳播的一條消息感興趣,那條消息說,大津巴布韋是所羅門國王開采金礦的所在地。
一些癡狂的歐洲人立刻從各地趕到大津巴布韋,在這裏進行了毫無理智的破壞性發掘,有人為了找到埋在實心圓錐形塔下的財寶,居然從地下挖了一條壕溝穿過塔底,結果隻有失望。人們到處尋找夢中的黃金和珠寶,不辭辛勞,掘地三尺,本來還算完整的古城最後被折騰得麵目全非,那些雕在門窗石柱上的大津巴布韋烏石雕都被一一敲下來帶走。
英國考古學家西奧多·貝特與他的妻子羅伯特·斯維1891年來到大津巴布韋,雇用了30個當地人清理荒蕪的遺址,但其得到的考古結論是幼稚的。20世紀,統治津巴布韋的英國殖民當局采取了某些保護性措施,禁止私挖亂掘,組織多批考察隊進行係統研究,神秘而多舛的大津巴布韋的麵目開始慢慢明朗、清晰。
開羅——城市之母
開羅地處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尼羅河三角洲頂點以南大約14千米處,迷人的尼羅河穿過市區,這座非洲的第一大城市,呈扇形分布於尼羅河的東西兩岸。沿著精心開拓的河岸,是一片蔥鬱的熱帶植被,市區內的高樓大廈之間,點綴著高聳的棕櫚樹和鮮花怒放的熱帶觀賞植物,這與西麵廣闊無垠的撒哈拉沙漠和岩崖嶙峋的穆傑泰媽丘陵形成鮮明的對比。開羅的樹木和草地都是碧綠的,紅的、黃的、紫的花朵爬滿了籬垣,襯托得鮮豔美麗。一年四季鮮花盛開,在街上可以買到玫瑰、夜來香、大理菊、水仙和石竹等,到處散發著濃鬱的香氣。
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國教,因此,伊斯蘭教清真寺遍布全國各地,僅開羅就有1000多座,這些清真寺尖塔,恰似滿天的星鬥,晶瑩耀眼,倒映在亮如明鏡的尼羅河中,閃爍著迷人的光輝。正因為開羅有成百上千的清真寺尖塔,才為開羅贏得了“千塔之城冶的雅號。
在尼羅河上有一個紮馬力克島,著名的開羅塔便矗立其上,塔高187米,由1000萬塊彩色瓷磚鑲嵌而成蓮花狀的塔體,代表了古埃及法老的圖騰——蓮花。每當夜晚,聚光燈照在塔上,整個塔身發出炫目的光輝,尼羅河水從兩旁流過,晶瑩閃爍,在萬點銀波的映襯下,景色蔚為壯觀。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數千年來,世界上有多少古跡已變成廢墟,有多少山河已麵目全非,而唯有那象征著埃及悠久曆史和古代文明的金字塔,依然屹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世界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