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金字塔夕照,夜幕漸漸降臨,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雲集之際,人麵像周圍燈光和音響齊放,播送出古曲和道白,並仿效獅身人麵守護神洪鍾般的語調,以其切身經曆,蕩氣回腸地訴說古埃及的曆史與滄桑。據傳說,當年拿破侖遠征埃及時,他雄心勃勃地單獨闖入金字塔,出來時竟張口結舌,麵色如紙。
於是,盛怒之下,竟用大炮把斯芬克斯的鼻子打掉一大塊。這雖屬傳說,但今天的獅身人麵像損壞很大,漫長歲月的風沙、日光、地下水和工業汙染使它嚴重腐蝕:麵孔上出現了道道“皺紋冶,昔日外層的紅色膠泥大部分已剝落,獸冠、聖蛇、長須也都不翼而飛。它的鼻子深陷,胸部和全身“肌肉冶鬆弛,斑斑駁駁,遍體鱗傷。不過,它宏偉的建築工藝和種種神秘的傳說,仍然使世界上許多遊客前來觀光。
凱魯萬——三百清真寺之城
凱魯萬位於突尼斯海岸和內陸山區之間,是伊斯蘭教的聖地之一,也是伊斯蘭教世界的精神支柱之一。它是一座古城,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一座聖城。從公元7世紀開始,經過多年的征戰,特別是經過公元644—713年的70年“聖戰冶,不斷壯大的阿拉伯帝國終於征服了北非突尼斯土地上的柏柏爾人。這次征服,不僅將阿拉伯文化帶到了突尼斯,而且使當地的柏柏爾人皈依了伊斯蘭教。從此,柏柏爾人這個種族從語言、文化到信仰、習俗完全歸化為阿拉伯民族。在突尼斯的曆史上,這是一個充滿神奇和英雄傳說的年代,它既使柏柏爾人感到自豪,又足以使阿拉伯人感到榮耀。
凱魯萬古城築有3千米長的石頭城牆,連接南門和北門的是一條橫跨城市、穿越眾多露天市場的交通要道。在古城裏,以這條幹道為主軸,兩邊是由通衢和死巷組成的密集交錯的道路網,眾多低矮的房屋形成了白灰塗牆的獨特城市景觀。
在古城的中心地區,是伊斯蘭教在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奧克巴清真寺。
奧克巴清真寺由倭馬亞王朝駐易弗裏基葉總督奧克巴·伊本·納菲爾於公元670—675年興建,並以其名字命名。納菲爾既是一位驍勇善戰、富於謀略的軍事指揮官,又是一個有治國方略的總督,在他的統治下,伊斯蘭教在凱魯萬迅速發展起來。
奧克巴清真寺是與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的清真寺齊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它的外形像一座巨大的城堡,建築風格獨特,設計布局精妙。院內大理石鋪地,三麵由300根石柱頂托的拱形長廊環繞,連拱的柱廊、排排石柱和巍峨的尖塔,營造出莊嚴、肅穆、聖潔的氛圍。清真寺西北的宣禮尖塔高35米,是整個凱魯萬古城最高的建築物。站在十幾千米之外,就可遙見高聳的尖塔,它已成為凱魯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寺中禮拜大殿宏偉壯觀,大殿正麵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門,每扇門由400—800塊雕有各種圖案的嵌板組成。殿內西麵有精製梧桐大講壇,由288塊精雕細刻的印度名貴杉木嵌板組成,嵌板上刻有花卉、穀物、幾何圖案,色彩豐富,設計精巧。大殿內可容3000人同時進行禮拜。
奧克巴清真寺還附設有圖書館,圖書館裏收藏有大量伊斯蘭教經籍和珍貴文物,既是最早的伊斯蘭教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北非伊斯蘭教的學術中心,在全世界穆斯林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老街彎彎曲曲,縱橫交錯,在10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城門中掩映出一個巨大的迷宮,沿途不時見到一座座清真寺,而寺內也總是擠滿了虔誠的信徒。據說,凱魯萬共有180多座清真寺,100餘處聖人陵寢,因此,凱魯萬有“三百清真寺之城冶的美譽,可見神聖的宗教在凱魯萬人的生活裏占有多麼重要的地位。
遊人們走出奧克巴清真寺,漫步於凱魯萬古城,可以感受古老的夢幻色彩。
沿街看去,店鋪林立,貨攤鱗次櫛比,商品琳琅滿目,叫賣聲此起彼伏,是一派醉人的阿拉伯市場風情。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幅製作精美的地毯。
突尼斯的地毯編織業就興起於凱魯萬,所以凱魯萬又有“地毯之鄉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