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人民滿意”已經成為政績的一部分,同時你還要知道所有的“加班加點”,對學生成績的提高確實是有效的,要做檢測也是可以立竿見影的,至於由此產生的負效應則誰知道呢?愚蠢免不了要成為榮耀。
於惴惴不安中,記下一筆。
4.最好的周末當然是呆在家裏,早上大概是睡夠了才醒過來,然後竟不知要做什麼。
就聽聽音樂吧。莫紮特的《小夜曲集》、肖邦的《圓舞曲集》、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協奏曲全集》、巴赫的管風琴集、維瓦第的《四季》、杜普雷的大提琴作品集、馬勒的《第九》、威爾第的《假麵舞會》、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布拉姆斯的《第一、二號小夜曲》、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三首》、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反正反反複複就是那幾百張的古典CD。很懷念十年前帶著《音樂聖經》到影音店淘碟的日子。
有一次黃聯金帶我去聽室內樂,碰到他的領導,竟是帶著那本同樣的《音樂聖經》來看演出的,一樂。而黃聯金的古典CD顯然比我多得多,現在卻完全沒了坐下來一飽耳福的時間——他在澳大利亞明媚的天空下,忙碌的生活。
我的這本音樂“秘籍”,卻不知道藏哪兒去了。
5.讀書當然也會失去方向感和耐心。往往是,你為什麼而讀呢?“不屈不撓的博學”?精修某種想象中的學術的秘道?或者,某個任務、某個“訂單”?哈,若是與此都無關呢?我們怎麼勸說別人要讀書,然後,也同樣地勸說自己?
書中自有某種奇怪的“蜜”,這固然好。如果隻是無盡的枯燥呢,靠興趣讀書,這“興趣”大概靠不住吧。
6.摘錄哈紮拉爾的詩片段:
從未活過
我想研究的是一個老小孩
淩晨3點12分,剖腹產
他誕生於市區病房
先哭了幾聲,然後便問
為什麼我生來就是你們的兒子?
為什麼我生在偉大的共和國
一生空無一物,左轉右轉
做決定,總是錯的
為什麼,“這是精神錯亂的時刻”
誰都注定下落不明
我們玩吧
我們從皮囊中解脫出來
為自己的生日點上一根蠟燭
為自己麻煩纏身,建一個無法
燒毀的奧斯維辛
為在猶豫不決中寫下的信
為在上學第一天就開始的懺悔
為恐懼時聽到的手的顫抖
其實這就是目的,每一樣
來曆不明的東西
我們玩吧,把內疚變成習慣
把愛變成仇恨
不需要太多的花樣
把所有的人變成你的娼妓
哆哆嗦嗦,懷著榮耀……
7.哈紮拉爾筆下的“山羊共和國”。
哈紮拉爾說:“在山羊共和國最高貴的品格就是忍耐。在這裏隻要能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不僅是最大的幸福,而且與活著相比,所有的災難都可以忽略不計。”“同時在這個共和國,誰如果糾纏於災難問題喋喋不休,誰就是人民公敵。因此這裏的人民既深沉又快樂,深沉是因為他們總盤算著怎麼才能使自己活更久,快樂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現在還活著。”
“山羊共和國的人民從來都以勤勞為自己的驕傲,即使他們心裏也明白不勤勞肯定隻能餓死,但是勤勞總是一種美德,這是誰也無法辯駁的。”
“山羊們的共同特點是沒有記性,他們既記不起昨天發生過的事情,每次外出時又不認得路,所以每次外出他們總是要擠在一起,然後靠一隻老山羊憑自己老到的嗅覺帶著,同時還要一路喊著口號,才不至於有人掉隊。”
“老山羊在這個共和國是智慧、經驗、思想、權力的最高的體現。是受到人民百分百熱愛的領袖。據說他擁有無法計數的美德。以下是有人記錄的其中的幾條:
1.老山羊風趣、幽默,會用期待你說話的眼睛看著你。
2.喜歡藝術。繪畫、詩歌、戲劇、電影、音樂都喜歡。
3.喜歡藝術家,美名廣為傳揚。
4.一輩子隻喜歡某些食物。
5.結過多次婚。
6.喜歡照相,尤其喜歡和自己喜愛的人民照相。
7.一般早上不會起來晨跑。
8.晚上因為工作太多、壓力太大而難以入睡,睡前一定要吃安眠藥。
9.喜歡講話,是語言大師,在每條街道都可以看到他創作的格言。
10.關心全國人民的教育,經常組織全國性的喊口號比賽。”
2008年元旦的聽力
這一年第一天的前10個小時我是在熟睡中度過的。我幾乎驚訝了,鄉村四野的寂靜。或者某些我童年就已經習慣的喧嘩今天仍然可以作為美好的伴奏,你當然不孤單,寒冷的天光卻明媚極了。
院子也仍是一年所看到的樣子。
一隻大狗已被另一隻同名的小狗所代替。
很多雞躲在籬笆背後。
我聽到了什麼?
第一天對我的寓意常常總是居家、寧靜的,我願意聽到的也許就是童年的聲音。
這一天的思維是特別笨拙的,我也沒有要激活自己的想法。那就更笨一點吧。
互聯網時代,一個人不挨罵很難
上午貼了兩篇關於鄭強教授的文章,最早認識鄭教授,是由於好友焦曉駿的介紹,曉駿把鄭的一篇演講稿轉給我,我把它發在了《明日教育論壇》上了。後來還試圖聯係過鄭先生,一直未果。
這幾年,鄭先生漸漸地為更多人所知,讚同、喝彩和批評的聲音也漸漸多了起來。互聯網時代要“找到”一個人、認識一個人實在太容易,說實在幾乎人人都難以“自絕”於互聯網之外。
一個人隻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回應,可以說每個人的觀點都是自己的片麵之辭,要想不被批評,完全是不可能的。
每一個人對各種觀點的回應其實同樣是他的一己之見,是他認識世界的有限方式,當然也免不了是“片麵之辭”。
互聯網的好處在於使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有限製”中多多少少談出一些自己的“洞見”,這種“草根式”的民主,樂觀點說也是推進社會進步的一種方式,同時,即使推動不了,讓人把話說出來,“心裏總會舒服點”。
而各種“異見”的互動,本身就有助於對“真知”的認識,有助於“真相”的破解,有助於使每個人更樂於回到自己。
挨罵當然不見得是壞事,因為某個觀點挨罵本身也說明這個觀點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視,這個觀點得到了一種傳播,哪怕這樣的“傳播”有點消極,但總比漠視更有價值。同時,這多少也有助於一個人在“挨罵”的同時,對自己做一些必要的自省與確認,誰不是“走在路途中”的人呢?
當然有的人比較經得起罵,有的人則不行。我的朋友許錫良先生是比較經得起罵的,他是“革命者”,愈挫愈奮,愈罵愈強,這種精神狀態使他的“博客”影響越來越大。另一位朋友肖川先生,眼光銳利、觀點鮮明,很多時候也是個鬥士,但卻經不起罵,加上經常不在家,對電腦也不熟悉,無力於“反擊”與“刪除”,最後隻好把博客的評論功能關了,落得個輕鬆。其他朋友比如劉良華、劉鐵芳教授們大概也不習慣被人罵。其實我也一樣,麵子薄,總不習慣把別人的謾罵、批評一直掛在自己的網上。
不過,話說回來,當一個人要匿名罵人、批評人時,心裏多多少少總是有些問題。匿名評論滋生了一大批網絡罵客和情緒垃圾,一旦瘋狂起來,還是挺可怕的。
C校長的2007年度名言
C校長上午掛電話給我,說是從《經濟日報》上看到我成為什麼年度讀書人物。我知道他不上網,但還是奇怪他的“消息來源”,因為這個讀書人物是中國教育報評的啊。
C校長卻接著說: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的2007年,和你的區別是:
1.我書讀得沒你多,但報紙看得比你多。
(辦公室裏都是攤派的各級黨報和非教育的行業報紙)
2.我課聽得沒你多,但報告聽得比你多。
(校長幾乎是用來開會聽報告的)
3.我茶喝得沒你多,但酒喝得比你多。
(光這個學期就有四次檢查,與鄉鎮幹部打交道也幾乎都要喝個半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