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看不出孩子有什麼特別的天分,或者有什麼自己的愛好,那就讓孩子先接著走父母的路。
2.還是要遵守社會的規範,一步一步地來。
3.鼓勵孩子自己去嚐試,如果嚐試失敗了,繼續鼓勵孩子嚐試別的,直到找到他喜歡的為止。
家庭教育,這一次說到哪裏了?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引用過科克托一句有趣的片麵之辭:“一部傑作,就是能突顯其自身特點的老生常談。”如果不是傑作呢,那就是:毫無特點的老生常談。
這段時間為家庭教育研究所困,越琢磨你就越發現,它真的是老生常談,幾乎所有該談的也被別人談過了,你繼續談需要的是耐心,也需要更多一點的自以為是。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培養一個正常人。圍繞著它去思考應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以及不能妥協以及隻能妥協的。
我提供的大概是由講演記錄稿衍生出來的一本書。我能夠做的就是“再說一遍”,有自己的經驗,小小的發現,有一些誠懇的檢討,也有一些建議——如果你願意接受,今天晚上開始你就能對孩子更好一點。
我常常想的就是對孩子更好一點、更用心一點、更耐心一點,也許,這樣的品格正是我們一直缺少的,那麼怎麼辦呢?
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搬了幾個“建議”給一位學生的父親,其中最受用的就是“不要在生氣時,教育孩子”,現在再也不打孩子了。因為這條建議讓他一下子想到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自己的父母當年對自己的打罵,毫無區別。
我很欣慰,能對一個人有幫助,我也很滿足了。
新父母學校:一些摘抄與仿格言
1.托馬斯·費裏德曼:人類曆史上從來未有這樣的時刻: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他們能夠找到越來越多的合作對象和競爭對手,人們將和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互相競爭與合作,人們將會在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合作,人們的機會越來越平等。將他們聯係在一起的是電腦、電子郵件、網絡、遠程會議和各種新軟件。
2.對所有的生命而言,都隻有一個意義,那就是生命本身的活動。也就是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的意義。
3.一方麵可能是越來越沉重的黑暗,另一方麵則是我們有可能從黑暗中走出。我們生活在不安全的現狀之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清楚亮光在哪裏。
4.朱迪思·維奧斯特:要能在形體上與心理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要能在外在形體上獨立,要能從內心深處自我感覺獨特。這都是非常困難的。在我們脫離母體的時候,我們必須忍受一些喪失,雖然這些喪失也許會用我們的獲得作補償。但如果母親在我們年紀太小、尚未有所準備、恐慌無助的時候離開我們,這樣的離去、痛失和分離的代價,也許過於沉重。
5.在我們的童年,母親的存在代表著安全。童年時所受的傷,不是來自食物、衣著,不是來自疾病,最可怕的傷,都來自母親。這樣的傷害也是永久性的。
6.童年時受到的傷害,要想修複往往漫長而又艱辛。最通俗而又深刻的比喻就是:它是心靈上的一道傷痕。
7.朱迪思·維奧斯特:年幼時的艱難分離會導致心靈的創傷,因為它侵犯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聯係——母子紐帶。這紐帶教我們要愛和如何愛。要是沒有這種最早愛戀的依附,我們就不能成為健全的人。
8.在我們一旦能分辨出單個的“你”和“我”之後,就開始愛了。
9.對母親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
10.生活在對無窮無盡、備受嗬護的嬰兒時期的金色幻想中,可能會變成對成長的病態否定。
11.艾裏克·弗洛姆:
幼年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
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
幼稚的愛說:“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成熟的愛說:“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12.弗洛伊德說:除了極少數的情況,我們最溫柔親密的愛情,都附帶了些許敵意……
13.弗洛伊德說:把愛與恨相提並論,對我們的理智和情感來說的確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大自然通過利用這對對立物,來設法保持愛的警覺性和新鮮感,從而防止潛伏於愛背後的恨。我們可能要將我們愛情的最美麗的花朵,歸功於我們對自己敵意衝動的反作用。
14.男孩比女孩更難應付他們父母婚姻的破裂,而在他們身上產生的負作用——其中包括學業成績下降、抑鬱症、憤怒心理、自尊降低、吸煙和酗酒的情況加劇——會更持久、更強烈。
15.一項研究發現年齡介於9至15歲的男孩最不願意接受一個繼父。
16.布伯說:“人,是能夠感受到內疚,能夠照亮自身內疚感的個體。”
沒有獲得一定的內疚感能力,我們無法成為完整的人。
17.所謂的成長就是獲得更複雜與更豐富的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情感和方式。
18.人與人之間產生共情的基礎在於:人性在重要的麵上是相似的,人有共同的需要和利益。
19.有人說今天的孩子是:
痛苦時太痛苦,無人憐憫,
快樂時太快樂,無人約束。
20.有人說網絡一代的孩子是最聰明的一代。
有人說被背叛的鄉村留守兒童終將成為“索命的一代”。
21.誠懇地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就是一種“人化”的教育方式——失意、失落或對孩子懷有敵意的父母都喜歡“正話反說”,這不幽默,這也會很失敗。
哈紮拉爾談到了家庭教育
我談的以下這些情況,僅僅出自我的觀察,我並不是一個研究者。
1.懂事的孩子,報喜不報憂,他往往堅強而壓抑。
嬌慣的孩子,報憂不報喜,他比較善於自我宣泄。
2.孩子的成長,時常有些特別折磨人的艱難時刻,會逼著作為父母的你費盡心機。可是,幾乎沒有例外的是,等某一天孩子長大了,你就會發現,長成什麼樣,完全是他自己的事,與你費盡心機其實關係並不大。
3.當孩子抱怨時,你就讓他抱怨好了,大可不必反駁他。不管他怎麼抱怨,生活都是他自己的事。
4.需要父母意識到的是,我們往往因為對孩子寄予太大的希望,反而不善於鼓勵他。
5.批評往往脫口而出,表揚反倒吞吞吐吐,像是在撒謊。
6.父母越是對孩子的成長缺少信心,越會對孩子格外苛刻。恐懼使其然。
7.父母性格偏執,脾氣暴躁,孩子既受其害,又必承其衣缽。
8.在一個極端病態的社會,傻氣遲鈍的孩子可以減弱某些傷害。
9.奧斯爾曾說:為孩子選擇小學教師要避開三種人:一是精瘦、雙眼暴凸者,二是肥胖、剪短發的中年婦女,三是獨身主義者。他的依據是什麼,有待考察。
10.原先我是一個不自由的自由人,有了孩子之後,這個醜惡的社會徹底捕獲了我的心靈,我的神經也變得格外機敏,我時常因為孩子也參與到各種罪惡中去。
匹諾曹獲救之仙女的意義
我真正的童話閱讀是和女兒同步的,先是讀給女兒聽,慢慢地自己也讀了進去,後來是被女兒帶著閱讀。女兒讀一年級時,我還建議她的學校把一年一度的文化節做成童話節,那天發生的故事今天我還曆曆在目。不過這會兒我不是來談這個一年級的故事的。我談的是另一個人物,匹諾曹。《木偶奇遇記》是我在童年時讀過的童話之一,那個時候生活在一個小鄉村,怎麼會讀到匹諾曹真是匪夷所思,我實在想不起來到底是誰“成全”了我,這是一個經常想及的問題。
匹諾曹本身的來來去去當然頗為神奇,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喜歡他和他的故事。但是,我至今仍然印象極為深刻的卻是,木偶記中,我最喜歡、最敬慕、最神往的人物卻是那個仙女。就像有些孩子反反複複看一部他早就背得滾瓜爛熟的電影,他再也不是為了什麼劇情、對話之類,而是為了某個他最喜歡的人物,每次都等著他出現,每次都隻等著他出現,每次都隻為了他的出現。在我眼中,匹諾曹的故事,隻是為仙女出現服務的,沒有她,匹諾曹的故事的所有神奇是發展不下去的;沒有她,匹諾曹也隻可能是個鄉村令人沮喪的小淘氣;沒有她,也就沒有匹諾曹最危險最絕望時刻,最讓我們心跳的奇跡出現。我甚至不關心匹諾曹的鼻子變長了,不關心他變成了一隻毛驢,我難過的隻是,他怎麼能辜負了仙女的愛和希望呢,要是我肯定會克製自己,肯定不會讓她那麼傷心與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