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隋唐五代時,相學有了跨越性的發展,五代時期的麻衣道者著有《麻衣神相》一書,是當時相學集大成之作,成為後世學相學者必讀之書。相傳是他弟子的傳奇人物陳摶又寫成了《神相全篇》一書,是當時最完備的相學書籍,對後世影響很大。明代袁珙號柳莊居士,他的《柳莊神相》對後世也影響頗大。
到了清代則要推曾國藩,其識人看人的全部學問都在《冰鑒》一書裏。要講曾國藩的相學,首先要講一下相學的兩大分支,一是江湖派,一是文士派。這兩派的淵源在於相術最初看人的方法,即通過人的外表、氣質還是精神狀態去看人,江湖派著重於通過外表去認識人,重視實踐而輕理論,重視奇異的麵相而輕視普通的麵相。而文士派則重視通過精神狀態也就內在的“神”的觀察去看人,並注重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總結。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江湖重“形骸”,文人重“神骨”。前麵提到的許負、麻衣道者、陳摶、袁珙都是江湖派的代表,文士派則有漢魏時期著有《人物誌》的劉劭、曾國藩等。盡管相學分為文士、江湖兩派,但《麻衣神相》仍然是相學界首推的書籍。
曾國藩的相學是文士派首屈一指的。他認為,人內在的精神狀態——“神”是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區別於他人的根本屬性,就像稻穀去掉了穀殼變成米,雖然失去了穀殼,但其精華“米”仍然存在;就像大山上地表的土石已經支離破碎,但山仍然屹立在那兒沒有崩潰,這是因為山的內部有石頭在支撐。這就相當於你無論換了多少件衣服,你還是你;無論你的衣服多麼破爛,你也還是你,你始終存在。
在這裏,內在精神狀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人的意誌力、行動力、生命力、注意力以及氣質、風度、神態等。與內在精神狀態——“神”對應的“形”,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指人的一切形體、外貌,包括麵貌、體態等一切外在表象。
在曾國藩看來,“神”孕育於人體內,不自覺的會流露於外,通過各種“形”表現出來,這才使得人們能觀察“神”。因而曾國藩既不像江湖派重形輕神,也不像文士派重神輕形,而是形神並重以神為主,畢竟他還是文士派的一員。神的流露於外主要是透過人的眼睛來完成的,因而俗語有“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的說法。而人外部的“形”首先躍入人眼簾,引起人興趣的是麵部,因而在“形”上著重麵部,相術有時又簡稱為“麵相”。狹義的“形”指的就是麵部。
曾國藩相術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看重和諧、配合,即就算某些方麵存在缺陷,隻要整體的配合較好、和諧,也一樣算好。打個比方,後文中會提到“五短身材”,五短指的是四肢和脖子短,實際上指的是身材短小,這樣的人一般都會讓人看不起,認為很怪異。但就算是五短身材,隻要比例協調、和諧,那一樣是貴相。
關於“神骨”下文將有詳細的論述,此處不再多言;至於曾國藩相術的特點,綜上所述主要是兩點:一是形神兼重以神為主,二是強調和諧、配合。
形體與精神
上文粗略地講了形骸與神骨,本篇將結合相學的入門典籍《麻衣神相》詳細論述形骸與神骨。
首先說形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外形。在古人的創世說裏有“陰陽合而萬物生”的說法,也就是說是陰陽和合孕育世間萬物,因而人也是陰陽和合的產物。人的外部世界是一個陰陽五行調和而又流轉不息的大世界,人的自身相對於這個大世界又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小世界,是大世界的縮影。因而人體的各個部位又與外部世界相對應、肖似。
具體來說,人的頭相當於外部世界的天;腳相當於地;眼睛相當於日月,按照左為陽右為陰的說法,左眼為太陽,右眼為月亮;聲音相當於打雷的雷聲;血脈相當於江河湖泊;骨骼相當於石頭;鼻子、額頭相當於山嶽;毛發相當於草木。人們根據世人對外部世界這八種事物的好惡判斷,進而得出了人的這個八個部位的好惡判斷,進而判斷人的好惡。古人根據對這八個部位的看法總結出了觀人八法:天欲高遠,即頭要深遠遼闊,有遠見;地欲方厚,即腳要厚實,站在那兒任它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日月欲光明,即眼睛要明亮,能一眼看清事物的本質;雷霆欲震響,即聲音要響亮、幹脆;江河欲潤,即血脈要流動不息;金石欲堅,即骨骼要堅硬;山嶽欲峻,即鼻子額頭要高而挺拔;草木欲秀,即毛發要像草木一樣欣欣向榮。當然,這隻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具體的頭要如何高遠,腳要如何方厚等,將在後麵講述,這裏就到此為止。
上麵說完了形骸,下麵來講神骨。上文中提到,神是人內在的精神狀態,是人內在的意誌力、注意力等的集合體。在古人看來,這種內在狀態的基礎就是氣血,氣血調和則內在的精神狀態神清氣爽,氣壯血和則神安定鞏固,氣枯血散則神委靡不振。
作為內在精神狀態基礎的氣血也是有次序的,血脈的旺盛與否可以決定氣的昂揚與委靡,而氣的昂揚與委靡直接決定了神的狀態是昂揚還是委靡。而與血脈關係最密切的又是形,即上文提到的形骸,它的狀態能夠決定血脈的狀態。這樣看來,實際上外在的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內在的神的狀態,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由此可見,形是神的物質基礎,是神的外在表現。這樣觀察人的形的時候必然要觀察神,而觀察神的時候也不能遺漏形。
神作為人的內在精神狀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會通過外在的形露出一些端倪,而眼睛作為“心靈的窗口”正是神通過形外露的主要途徑。通過眼睛的清濁、邪正,可以察知神的狀態。眼睛處於安靜狀態時,目光沉穩而安詳,就像晶瑩透亮的夜明珠一樣,一旦動起來,則神光畢現,銳氣逼人;或者安靜時,眼神晶瑩澄清,旁若無人,動起來則眼神犀利就像直衝靶心的箭一樣。這兩種情況就是神——內在的精神狀態正直、清澈的表現。安靜時眼睛像夏天裏的螢火蟲一樣閃爍不定,動起來目光像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水麵一樣遊移不定,這樣的人一般都善於掩飾。安靜時眼睛就像半睡半醒一樣,動起來則像受驚的動物一樣惶恐不安,這樣的人一般心思深沉,有些才幹。上麵這兩種人,神也是清澈的,但卻不是正的而是邪的,他們都善於掩飾自己內在的神。
善於掩飾的人,在精神不足時,會強打精神以掩飾不足;在精神充足時,為了某些目的卻又會掩飾自己的充足,假裝不足。如何分辨內在精神的足與不足也是一個大問題。要分辨內在精神的足與不足首先得弄清楚神不足與神有餘的表現,同時也涉及形的有餘與不足的表現。
神有餘。神有餘的人,眼睛清澈晶瑩;向兩邊張望時頭隨著眼睛轉動,而不是頭不動眼睛斜著向兩邊瞟;眉毛秀麗而長;精神振奮;麵色清澈明亮;舉止大氣有風度,遠看就像秋天的太陽照徹霜凍的大地一樣和煦,近看就像和煦的春風吹過綻開的花朵;遇事剛強堅毅,就像猛虎在深山中散步一樣;入世與人接觸也能潔身自好,與不好的習氣保持距離,就像丹鳳翱翔於雪地之上一樣;坐在那兒就像磐石一樣巍然不動;臥在那兒就像昂然屹立的孤峰一樣聳立。不隨便發表意見,外界的喜怒哀樂不能改變他的看法,榮譽與恥辱也不能改變他的節操。無論世間萬物如何變化,他都謹守自己的原則。上麵提到的人就是神有餘的人的特征,在古人看來,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富貴的人,災難人禍很難纏上他們,壽命也較長。
神不足。神不足的人,看起來似醉非醉,就像喝醉了酒或者生了病一樣;明明沒有什麼憂愁看起來卻像為了什麼事愁腸寸斷一樣,常常憂愁、悲戚;看起來似睡非睡,真正睡下卻又馬上醒來;看起來似哭非哭,卻又常常突然受驚而起;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驚似驚,不癡似癡,不畏似畏。舉止昏亂,麵色混濁就像用顏料染了一樣。神色癲狂、癡呆、淒慘就像失去了很重要的東西一樣;神色恍惚、張皇就像受到了很大的驚嚇一樣。言語晦澀、沒有邏輯,就像努力隱藏什麼被發現後,遭到淩辱一樣。一開始麵色鮮豔,繼而變得晦暗;語速一開始很快,繼而變得遲鈍。以上都是神不足的人的表現,在古人看來,這樣的人一般有牢獄之災,官爵俸祿難以保全。
形有餘。形有餘的人,頭頂圓而厚重,腰部、背部豐滿隆厚,額頭寬闊方正,唇紅齒白,耳朵成圓形像車輪一樣,鼻子高而直挺,眼睛黑白分明,眉毛長而秀麗、疏朗,胸部平坦、廣闊,腹部圓而下垂。無論是行走還是坐,都端端正正。額頭、左右顴骨、下顎拱衛鼻子,與其相協調。頭部、軀幹、四肢相互協調,皮膚細膩,骨骼細密,手長腳方。遠看凝重厚實,近看怡然而有生氣。以上就是形有餘的表現,在古人看來,形有餘的人很少生病可以獲得長壽,是富貴的體形。
形不足。形不足的人,頭頂尖而薄,肩膀狹窄偏斜,腰部肌肉疏鬆,肋骨細而疏鬆,肘節短促,手掌不厚實,手指粗劣,嘴唇外凸,朝天鼻,耳廓外翻,腰低,胸部塌陷。一邊眉毛平直,一邊眉毛彎曲;一隻眼睛向上偏,一隻眼睛向下偏;一隻眼睛大,一隻眼睛小;一邊顴骨高,一邊顴骨低;一隻手有掌紋,一隻手沒有;睜著眼睛睡覺;男人說話的聲音像女人;牙齒黃色露於口外;鼻尖尖薄;頭頂沒有頭發;眼窩較深,眼睛深陷其中;無論是走路還是坐下都倚靠著一些東西;神色怯懦;頭小身大;上身短小,下身較長。以上都是形不足的表現,在古人看來,形不足的人體弱多病,容易早亡,福緣稀薄,屬於貧賤之相。
在神有餘、神不足、形有餘、形不足四者中,形神都足是最好的情況,按照形主富神主貴的說法,這樣的人是既富且貴;形神皆不足的,則貧賤。神有餘與形有餘,首推神有餘,另可神有餘行不足,不可形有餘神不足,形有餘神不足的人難免會淪為小人,神有餘的人則為君子。
神有餘的人,精神抖擻並且能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神不足的人,有時也會強打精神,看起來像神有餘,但這種狀態不能持久,很快就會重歸不足;神有餘的人,有時也會故作強打精神,但其狀態能夠持久。因而,要看出實際上神有餘還是不足就需要掌握好觀察的時機。要把握好時機首先要明白道家“收拾入門”的含義,所謂的收拾入門就是拋棄一切雜念,靜心修行,這包含了兩重意思:第一重是內心的靜、一心修行;第二重是靜待時機以有作為。
具體用在觀察人的精神上就是,對於已經“收拾入門”即靜下心來等待時機的人,要看他謀劃是否周密、心態是否平和、靜中是否包含浮躁;對於尚未“收拾入門”的人即仍為種種欲念包圍的人,要看他是否灑脫、豪邁。小心謹慎的人,要從尚未“收拾入門”的時候去看,這樣就可以發現,他們越是小心謹慎舉動越是粗心大意,這是神不足的表現;率直豪放的人,要在已經“收拾入門”以後去看,他們越是率直豪放,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卻是越發的慎重小心,謀劃周密,做到胸有成竹,這是神有餘的表現。
九貴骨
在相學上,九骨又稱為九貴骨、九龍骨,是人體頭部與人命運關係極大的九種骨相。根據相書《月波洞中記》記載:“所謂九骨者,一曰顴骨,二曰驛馬骨,三曰將軍骨,四曰日角骨,五曰月角骨,六曰龍宮骨, 七曰伏犀骨,八曰巨鼇骨,九曰龍角骨。”
一為顴骨,位於麵部的左右兩邊,眼眶外側下方,呈菱形,形成麵頰部的骨性突起,共兩塊。
二為驛馬骨,顴骨向上與鬢角相接的骨就叫驛馬骨,如果沒有與鬢角相接,則叫驛馬骨未成,共兩塊。
三為將軍骨,即耳骨,位於左右眼角後部,與耳朵平起,共兩塊。
四為日角骨,位於左眉上方,微微凸起的部分。按照相學理論,左眼屬陽為日,因此左眼上的骨稱為日角骨。
五為月角骨,位於右眉上方,微微凸起的部分,按照相學理論,右眼屬陰為月,因此右眼上的骨稱為月角骨。
六為龍宮骨,位於雙眼周圍,微微凸起,共兩塊。
七為伏犀骨,由鼻頭直線向上,直達額頭,再向頭頂延伸的骨,因其形狀像臥伏的犀牛角而得名。
八為巨鼇骨,兩耳後凸起一直延伸到腦後的大骨,共兩塊。
九為龍角骨,又稱為輔骨,即從兩眉眉角斜向上,直入發際的骨,凸起像角一樣,所謂的頭角崢嶸指的就是龍角骨。
在《月波洞中記》中還有一首《九骨歌》,不但用簡明的話語記錄了九骨的位置,還記錄了九骨所主何事。茲錄於後:
百劫修成九貴骨,豐隆光潤氣勃勃,不在閫內秉節鉞,便立朝班持玉笏。
東西二嶽號兩顴,左不頗兮右不偏,有肉無骨終執鞭,有骨無肉難掌權。
根如山麓天倉連,雙峰高成有上遷,鼻為嵩嶽峻極天,泰華朝拱發中年。
顴插天倉號驛馬,此人決不居人下,誌在四方丈夫也,株守桑梓何為者?
顴骨插鬢與耳齊,將軍奮武息征鼙,擒獲頡利如縛雞,令嚴萬馬不驕嘶。
左眉之上為日角,隱隱而起無斑駁,眉毛清秀眼不濁,三十以前定高擢。
月角生於右眉上,左與日角相對望,不衝不破貴人相,而立之年受君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