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情 態(1 / 3)

容貌者,骨之餘[1],常佐[2]骨之不足。情態[3]者,神之餘,常佐神之不足。久注觀人精神,乍見觀人情態。大家[4]舉止,羞澀亦佳;小兒行藏[5],跳叫[6]愈失。大旨亦辨清濁,細處兼論取舍。

有弱態[7],有狂態[8],有疏懶態[9],有周旋態[10]。飛鳥依人,情致婉轉,此弱態也。不衫不履,旁若無人,此狂態也。坐止自如,問答隨意,此疏懶態也。飾其中機[11],不苟言笑,察言觀色,趨吉避凶,則周旋態也。皆根其情,不由矯枉[12]。弱而不媚,狂而不嘩,疏懶而真誠,周旋而健舉[13],皆能成器;反之,敗類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前者恒態,又有時態。方有對談,神[14]忽他往;眾方稱言[15],此獨冷笑;深險難近[16],不足與論情。言不必當,極口稱是,未交此人,故意詆毀;卑庸可恥,不足與論事。漫無可否,臨事遲回[17];不甚關情[18],亦為墮淚。婦人之仁,不足與談心。三者不必定人終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1]餘:本意為多而有餘,此處引申為外在表現,即容貌是骨的外在表現。

[2]佐:輔佐、輔助、彌補的意思。

[3]情態:即人的精神的外在表現。

[4]大家:指學識修養超卓的人,一般來說都是各方麵卓有成就的人。

[5]小兒行藏:小兒,即小孩。意思是行事像小孩一樣。

[6]跳叫:蹦蹦跳跳,大喊大叫。

[7]弱態:委婉柔弱的情態。

[8]狂態:自高自大、狂妄的情態。

[9]疏懶態:懶散而不受約束的情態。

[10]周旋態:與人交際中察言觀色、投其所好的情態。

[11]飾其中機:掩飾自己的心機。

[12]矯枉:矯揉造作。

[13]健舉:剛健挺拔。

[14]神:眼神、目光。

[15]眾方稱言:指眾人言談甚歡的時候。

[16]深險難近:指人城府很深,心機險惡,難以接近交往。

[17]臨事遲回:遇上事情徘徊猶豫,難以決斷。

[18]關情:同情,動情。

人的容貌是其骨骼的餘韻,常常能夠彌補骨骼的缺陷。情態是精神的流韻,常常能夠彌補精神的不足。長期考察一個人,要著重看人的精神;第一眼看人,則首先看人的情態。那些大家人物比方說高官顯宦、碩儒高僧的舉止動作,即使是羞澀之態,也不失為一種佳相;而那些小人物的舉動,如市井小民的哭哭笑笑、又跳又叫,愈是矯揉造作,反而愈是顯得幼稚粗俗。觀察人的情態,對於大處當然也要分辨清濁,對於細微處則不但要分辨清濁,而且還要分辨主次方可做出取舍。

常見的情態有以下四種:委婉柔弱的弱態,狂放不羈的狂態,怠慢懶散的疏懶態,交際圓滑周到的周旋態。如小鳥依依,情致婉轉,嬌柔親切,這就是弱態;衣著不整,不修邊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無人,這就是狂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不分場合,不論忌宜,這就是疏懶態;把心機深深地掩藏起來,處處察顏觀色,事事趨吉避凶,與人接觸圓滑周到,這就是周旋態。這些情態,都來自於內心的真實性情,不由人任意虛飾造作。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諂媚,狂放不羈而不喧嘩取鬧,怠慢懶散卻坦誠純真,交際圓潤卻強幹豪雄,日後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反之,即委婉柔弱又曲意諂媚,狂放不羈而又喧嘩取鬧,怠慢懶散卻不坦誠純真,交際圓滑卻不強幹豪雄,日後都會淪為無用的廢材。情態變化不定,難以準確把握,不過隻要看到其大致情形,日後誰會成為有用之材,誰會淪為無用的廢材,也能看出個二三成。

前麵所說的,是在人們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態,稱之為“恒態”。除此之外,還有幾種情態,是不經常出現的,稱之為“時態”。如正在跟人進行交談時,他卻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轉向其他地方去了,足見這種人毫無誠意;在眾人言笑正歡的時候,他卻在一旁漠然冷笑,足見這種人冷峻寡情,自外於眾人。這樣的人城府深沉,居心險惡,很難跟他們建立友情。

別人發表的意見未必完全妥當,他卻在一旁連聲附和,足見此人胸無定見;還沒有跟這個人打交道,他卻在背後對人家進行惡意誹謗和誣蔑,足見此人信口開河,不負責任。這樣的人庸俗下流,卑鄙可恥,很難跟他們合作共事。

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臨頭就遲疑不決,猶豫不前,足見此人優柔寡斷;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動感情的事情,卻傷心落淚,大動感情,足見此人缺乏理智。這樣的人的仁慈純屬“婦人之仁”,不能跟他們推誠交心。然而以上三種情態卻不一定能夠決定一個人終生的命運。如果能夠以以上三種人的特征向相反的方向考察,那麼就幾乎可以遍交天下之士了。

精神的流韻

所謂情態,就是前麵提到的外剛柔,隻不過外剛柔的提法側重點在於陰陽五行的調和,而情態的提法關注的則是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舉動及其所代表的人的內心活動。從書中前後兩個章節都重點提到人的情態,可知曾國藩對情態的重視,情態在其相術實踐中的重要地位。

就像容貌是骨相的外在表現一樣,情態是神的外在表現,這個外在表現又分為兩類,即恒態與時態。恒態,是一段時間內穩定而不變的狀態,也可以說是人的性格;而時態則是不停變化的狀態,是為了應對外部世界而做出的變化。因而曾國藩說:“久注觀人精神,乍見觀人情態。”也就是說,接觸較多的人,要了解他們就要觀察他們的“神”;而對於生活中來去匆匆的人,因為接觸很少,可能就是一瞬間,要了解他們就得觀察他們的情態。

當然啦,漢語中的“惺惺作態、做作”這些詞的出現也說明,所謂情態也並不一定就表現了“神”,也可能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做的表演。有鑒於此,古人提出了“七似”,即七種似是而非的人,以免為他們的“表演”所欺騙。

一似:此人口齒伶俐,滔滔不絕,很能製造氣氛,嘩眾取寵,表麵看來似乎能言善辯。但實際上一肚子草包,根本就沒有什麼東西。目前社會上有很多這一類誇誇其談的人,要特別警惕這樣的人。

二似:此人肚裏有些才華,也確實懂得一些東西,對政治、經濟、外交、法律、軍事等各問題都敢發表意見,自以為是,並且還講得頭頭是道。表麵上看起來他們似乎博學多才,但實際上是什麼都知道一點,什麼都沒有深入了解。這樣的人在實際生活中以學者居多,都隻能為別人抬轎子、吹喇叭。

三似:此類人水平低,根本聽不懂對方的言論,卻故意用點頭等動作迎合對方,裝出聽懂的樣子,這樣溜須拍馬的人經常出現在一些有權有勢的人身邊。

四似:此類人學問太差,遇到問題都不先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等大家都講完之後,他再做一個總結性發言,或者附和別人的說法,或者複述別人的話,再想當然地瞎謅一番,看起來似乎很唬人。很多不學無術的假學者就屬於這類人。

五似:此人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但在遇到別人問他時,又故意裝得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避而不答。其實他們心中很虛,卻表現出一副不屑回答的表情,這種時候就表明他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牛頭不對馬嘴、指東打西、指南打北是他們經常幹的事情。

六似:此類人一聽到別人的觀點就表示非常佩服,其實他們自己是似懂非懂,就是不懂。這樣的人由於缺乏判斷、鑒別能力,隻能做一些隨聲附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