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們最終還是失望了。
之前,朱見深做的所有的事,原因隻有一個:替父親還債。然而終其一生,他還做了另一個事:替兒子繼續欠債。事實證明,他還的債,拆東牆補西牆,總算聊補一時,可他欠的債,卻是滾雪球的高利貸,一年又一年的膨脹,還是那句話:前人砍樹,後人遭殃。朱見深承受了這種殘酷,然後又把更沉重的殘酷留給了他的兒子——朱祐樘。
還債的工作總算完成,欠債的工作也浮出水麵,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成化朝的主旋律。
朱見深都欠了哪些閻王債?說來也不稀奇,都是朱祁鎮留下的三筆:土地兼並、邊防廢弛、官風惡化,當然,都是以幾何級數增加了好幾倍。
所有的閻王債是從天順八年(1464年10月)的幾個事開始。具體說來,是兩件小事、一件大事。
那一年,距離朱祐樘出生,還有整整六年。
第一個事情不大,朱見深撥亂反正,罷斥了一大批天順朝的奸臣小人,順便沒收了他們的土地。人好處置,土地咋處理?有大臣建議:現在無地的農民這麼多,咱也皇恩浩蕩一回,全分給老百姓?
朱見深實地一考察,發現這些地很不錯,都是肥得冒油的好地,不錯,歸我了。
這就是困擾整個明朝中後期的一大弊政:皇莊的誕生。皇莊,就是皇帝大人自己家的土地,這真是不可理解,國家都是你的,天下的土地都是你家的,還要自己出來圈地?
但站在朱見深角度上卻可以理解了:明朝的財政製度是很嚴格的,國家的賦稅歸戶部管理,就算當皇帝的要用錢,也有嚴格的審批手續。可有了皇莊就好辦一些了,皇莊的錢是我自己的,我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事實證明,這些錢沒有一分用在正事上。
可朱見深還是眼皮子淺,恰如給事中齊莊的奏章所說:皇上您富有四海,為什麼要和老百姓爭利呢?確實如此,好比大戶人家的公子哥,非要和窮人家的孩子搶棒棒糖吃,不是惹人笑嗎?
之後的事情,足夠讓人哭了。
皇莊的規模似發酵的麵團一樣膨脹著,那些宮廷的管家們為討好朱見深,想盡一切辦法擴大皇莊的規模,方法自然就是霸占平民百姓家的良田。更嚴重的是,皇上都帶頭圈地了,咱們還等什麼?豪強貴族們紛紛卷袖子動手,那真是起了“模範帶頭作用”。終成化一朝,土地兼並愈演愈烈,遠甚於天順朝。荊襄流民大起義之所以曠日持久,朱見深的挖牆工作起到了“卓越貢獻”。
同年,另一件小事,是從一次貌似普通的人事任命開始的。
天順八年二月,為大藤峽叛亂忙得頭昏腦脹的朱見深,還沒忘了命太監發布一個命令:司禮監工匠姚旺升任工部文思院副使。
文思院,隸屬於六部中的工部,文思院工部副使,掌管負責製造祭祀用品,官職為從九品,屬堂堂正正的“國家幹部”。擔任這個“國家幹部”的,是一個叫姚旺的工匠。
看似很平常,其實不平常。
很多戲曲或者電視劇總有類似的情節:某個不得誌的主人公,偶然碰上微服私訪的皇上,又因偶然的事情哄得皇上龍顏大悅,然後皇上金口一開,主人公飛黃騰達,麻雀變鳳凰,一躍成為朝廷重臣。比如《鹿鼎記》裏的韋小寶爵爺,就是此類人物中的傑出代表。
放在明朝,這種事的可能性就倆字:扯淡!
明朝的幹部選拔製度,是中國曆朝曆代最嚴格的。提拔一個官員,需要經過吏部推薦、內閣討論、皇上拍板,是一套非常嚴格的程序體係,稍微有不對,給事中和禦史的唾沫星子立刻能淹死人。不經組織討論、領導考核,就想加官晉爵,純屬做夢,天王老子也辦不到。
扯淡的事,朱見深偏偏做了,由此,他締造了明朝官職中的一個新名詞:傳奉官。即不經組織審查程序,由皇帝直接下詔書任命的官員。
貌似這也沒什麼,不是說“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嗎?從大藤峽平亂的事可以看出,朱見深用人眼光不差,那這些傳奉官或許也是一些出身寒微、有驚世之才的能人吧?
事實是:這些所謂“傳奉官”,出身寒微不假,有“驚世之才”也不假,不過,都是歪才!
具體說來,他們當中有煉丹的道士、研究春藥的巫醫、招搖撞騙的妖僧、裝神弄鬼的法師,就是沒一個正經幹事的。提拔這些人當官,當然也不是為了幹什麼正事。
其實說到底這也就是個供需問題,朱見深想幹什麼,都得有對口服務的。皇帝也是人嘛,誰還沒個業餘愛好?可大臣們漸漸發現,這些事全成了朱見深的正式工作,至於當皇帝……似乎連個業餘愛好都算不上了。
這還不算,這些“傳奉官”全都來自基層,朱見深是怎麼“發現人才”的?答案隻有一個:宮廷太監推薦!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於是,傳奉官們和太監相互勾結,把持朝政,欺壓官員,這些傳奉官本人當然也不僅僅專心於本職工作了,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是日常工作,搶男霸女、作奸犯科全是家常菜,總之,都不是什麼好貨。
大臣們不平了,十年寒窗苦讀,無數次科場搏殺,曆盡官場厚黑沉浮,到頭來混得還不如這群文盲無賴!你憑什麼?老百姓們也該琢磨了,讀書識字,真不如有個“一技之長”啊。
帝國的心髒身邊,聚攏了這樣一群相互勾結的無賴,禍亂朝政,橫行霸道,汙染官風、民風,所謂勵精圖治,還從何談起?
傳奉官的事暫且不表,他們一會兒還要出現,為朱祐樘黑暗的童年,一次又一次增加痛苦的砝碼。
隻是有人開始糊塗了,我們的新領導怎麼了?一麵撥亂反正,一麵又不停地扯淡,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馬上就能看懂了,因為這一年宮廷內最大的新聞發生了:八月二十二日廢皇後。
俗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成功的女人,從朱見深身上我們可以得知,失敗的男人也不例外。
朱見深的正式婚姻是包辦的,皇後吳氏大有來頭,父親是羽林前衛指揮使吳俊,舅舅是曾在曹吉祥叛亂中救過朱祁鎮命的懷寧侯孫鏜,堪稱將門虎女。很明顯,這是門政治婚姻,沒有啥真感情。
沒感情可以培養感情,但吳皇後怕是沒機會了,因為朱見深有位一生摯愛的女人——年長他十七歲的萬貴妃。於是一如言情片裏用濫了的情節:萬貴妃得寵,吳皇後吃醋,然後吳皇後就給萬貴妃穿小鞋——借故打了萬貴妃一頓。她沒有想到,這頓打,把十六年的榮華富貴、幾家人的高官厚祿,統統打沒了!
消息傳來,朱見深震怒,氣勢洶洶地去找吳皇後問罪,當著萬貞兒的麵,更是下令杖責吳皇後。其後,就將當年支持吳皇後的太監牛玉(朱祁鎮當年的貼身太監)抓了起來,牛玉經不起嚴刑拷打,便在朱見深的授意下,說當年先皇(朱祁鎮)中意的太子妃是別的人選,不是吳氏,他受了吳俊的行賄,才假傳聖旨,讓吳氏做了皇後。朱見深“大怒”,下令廢除皇後。
很快吳皇後就被廢了,打入冷宮,從此以淚洗麵,吳皇後的親戚家人遭貶黜,其父吳俊被“下獄戍邊”,其舅舅孫鏜則被免去官職,令其家居。牛玉也被發配到明孝陵種菜。因為此事,大家終於認識到了一個女人的厲害——那藏在朱見深背後的萬貴妃!
朝臣們不明白,一個年近不惑、顏色漸衰、飛揚跋扈的女人,究竟用了什麼樣的魔力拴住了這位年輕皇帝的心。
而在事件爭執最激烈的時候,朱見深與母親周太後的一段簡單的問答,揭開了事情的真相。
周太後:兒啊,這個姓萬的又老又醜,你幹嗎喜歡她?(彼有何美,而承恩多?)
朱見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隻要有她在我身邊,我就覺得心安。(彼撫摩,吾安之,不在貌也。)
一切的緣由就此解開,所有成化朝的荒唐事,還有這場匪夷所思的畸形之戀,全都找到了答案。
這是一場由成長釀造的悲劇。
兒童心理學家曾說:一個人童年的經曆、記憶,將定格他一生的幸福與否。
做皇帝,也是一樣。
朱見深的童年苦得很,父親被抓了俘虜,丟了皇位,自己的太子位立了又廢,還成為朝臣爭鬥的焦點,生活在官場的血雨腥風之中。漫長的磨難裏,許多人離開了他,許多人背叛了他,無盡的孤獨與死亡的恐懼折磨著他,世態的冷暖炎涼,他已盡嚐。
周太後不懂兒子的心思,她雖然是朱見深的母親,可很早就與他因政治風波而分離。母子情分不能說沒有,但要說骨肉情深,顯然也不靠譜。
大臣們不懂皇上的心思,因為在那段坎坷的歲月中,他們或是忙著政治鬥爭,或是忙著寒窗苦讀奔功名,那個可憐孩子心靈的悲傷,他們不曾關心過。
隻有一個人——宮女萬貞兒,在那段黑暗的歲月裏,自始至終地陪伴著她,既似母親,又似妻子,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化解他無數的愁苦孤獨。在那段日子裏,他們相識、相知、相愛,甘苦與共,相依為命,攜手走過了那段曲折的人生。然後,當年那個孤獨無助的孩子,成為今天至高無上的皇帝,當年與他冷暖相依的萬貞兒,成了他的萬貴妃。毫無疑問,這是一場相濡以沫的愛情。
事實正是這樣:童年的朱見深,他得到的愛是殘缺的,而萬貞兒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那殘缺的一角。因此,萬貞兒成了他一生不離、無法取代的女人。
所以,在朱見深眼裏,所謂父母之愛、所謂君臣之情,統統不過是生命裏麻木的過客。他也有許多嬪妃,也生了許多孩子,可說句不客氣的話,比起和萬貴妃重於泰山的情分,那些可以稱得上是無足輕重了。
由此也產生了成化朝政壇的第一定律:凡是萬貴妃喜歡的,就是皇上喜歡的。
萬貴妃都喜歡做什麼呢?若她真能溫良賢淑,倒真是社稷之福了。事實恰恰相反。
比如萬貴妃最喜歡的事就是為內宮“計劃生育”工作做貢獻,哪個妃子懷孕了就逼誰墮胎。我不生,誰都別想生。可問題是萬貴妃早已過了生育年齡(生過一個孩子,一年後就死了),古代又沒啥高齡受孕的先進醫療辦法,她生不出來,其他妃子隻能可憐巴巴地等。所以懷孕和打胎就成為成化朝前十年宮廷工作的“專項重點內容”。
領導抓了大方向,自然得有衝鋒陷陣的。一批具有“卓越工作經驗”的宮女、太監充當了打手、爪牙,為萬貴妃四處探聽消息,整治不聽話的妃嬪、宮人。深宮內院,怎一個恐怖了得。
還有那些傳奉官,八成以上都是討得萬貴妃歡心後得以提拔的,基本全是她的心腹。那些給她充當打手的太監們,包括梁芳、錢能、汪直等人,都是經萬貴妃培養一步登天,他們橫行霸道,都是背後被千人踩萬人罵的人物。當然,萬貴妃喜歡,所以皇上自然也“喜歡”。
事情說到這裏貌似還都是小事,所有的一切,培植私人勢力也好,逼妃子墮胎也罷,還在深宮內,說到底,貌似都是後宮之主萬貴妃(實際上的後宮之主)的正常業務範圍,可千不該萬不該,萬貴妃最不該管的事——朝政,她也管了。
本來朝堂上還有一群能臣幹才,從內閣到六部,朱見深最初信用的幾個人都不錯,可一般有點兒本事的,大都不買萬貴妃的賬,於是萬貴妃怒了:不買賬?整你沒商量!
老天也似乎在幫著萬貴妃。先是內閣大學士李賢在成化二年因操勞過度病逝了,然後另一位長年與萬貴妃倒行逆施做鬥爭的大學士彭時也在成化十一年病故。然後,諸如商輅、韓雍、王恕、董方等能臣相繼遭貶罷或致仕。一批依附萬貴妃的官員相繼被提拔了上來,比如內閣的萬安、彭華,六部的李敏、杜銘、陳鉞。這些人或依附萬貴妃,或勾結萬貴妃親信的太監,平日裏除了拍拍領導馬屁,就是喝茶聊天兒,外加相互背後搞點兒小動作。總之,大都是不幹正事的。套劉寶瑞相聲裏的經典台詞:好嘛,一群渾蛋。
於是,六部歇菜了,內閣歇菜了,大明政府,光榮獲得兩個榮譽:“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除了管深宮、管政府,萬貴妃當然也沒忘了最該管的人:皇上。
朱見深在業餘愛好的選擇上,始終如一地聽老婆的話。萬貴妃說信佛,他就花錢修廟;萬貴妃說信道,他就開爐煉丹。至於國計民生之類的小問題,實在是懶得管了。事實是,從成化五年開始,朱見深就基本不上朝了,長期處於歇班之中。
皇上歇班,政府“行政不作為”,誰管呢?當然要找信得過的人管,萬貴妃信得過的人,不就是皇上信得過的嘛。換句話說,萬貴妃就是大明朝的管家婆。可事實是,她管不好這個家,她信任的人,不是不幹活,就是挖家裏的牆腳。這個家是越發地亂了:朝政烏煙瘴氣,宮內宮外奸邪橫行,社會矛盾激化,政府效率低下,水旱災害不斷,邊關狼煙四起。萬管家婆不在乎:拴住自己的男人就行,哪管它洪水滔天呢。
可萬貴妃終究隻能負次要責任,更重要的問題是:性格決定素質。
朱見深的性格讓後世人很奇怪,你說他不幹正事吧,大藤峽和荊襄都是他平定的,流民是他安置的。你說他親近小人吧,他曾信用的李賢、彭時、商輅、韓雍,哪個不是賢臣?你說他荒淫無度吧,專寵一個比他大十七歲的女人二十多年,始終不離不棄。你說他不理忠言吧,忠臣給他寫的奏章堆積如山,難聽的話多得是,換成他爹早把提意見的人拉出去打板子了。可人家微笑應對,表彰嘉獎提意見的幹部,從不打擊報複秋後算賬(當然也從不照辦)。你說他昏庸糊塗吧,於謙還是他給平反的……
可他治下的大明,邊防廢弛,奸邪橫行,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說他不該負領導責任,那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
說到底,這是個素質問題。
做皇帝,該有什麼素質?
在老百姓眼裏,皇帝應該是一切完美的化身。可對皇帝本人來說,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基本是不靠譜的夢想,但有弱點的皇帝,依然能夠成為好皇帝。因為,皇帝最重要的素質隻有一條——堅強。
堅強的標尺,不是坐老虎凳、灌辣椒水,而是一件更難的事——克製欲望。
春秋時候的衛懿公,沒其他不良記錄,就喜歡養幾隻仙鶴,結果就鬧得民怨沸騰,敵人來攻時自家臣民全做了鳥獸散,鬧了個國破家亡的下場。老百姓家養寵物沒啥,做皇帝的養就是罪過,這就是皇帝和老百姓的區別。
普通人可以有的欲望,做皇帝卻未必可以有,普通人可以有的愛好,做皇帝的就可能必須拋棄。比如被稱為千古聖君的李世民,也曾喜歡養鳥,可聽大臣魏徵談完衛懿公養鶴亡國的血淚史,李世民二話不說,打開鳥籠子把鳥全放掉,從此一輩子不養。不是他不喜歡養,而是他知道:要做好皇帝,就要學會克製。
治國——才是皇帝更重要的事。凡是耽誤治國的欲望,縱然再大的誘惑都要克製,要留個好名聲,就要專心致誌做最重要的事。這就好比做學生的想拿高分,就要犧牲玩耍的時間來學習。
朱見深在這方麵的素質,還是由童年決定的。
特殊的童年,給予了他成長的苦難,給予了他一生最愛的人,也給予了影響他一生的東西——性格。十多年裏,一個小小的孩子,長期生活在無邊的孤獨與漫長的恐懼中,沒有磨煉他的意誌,卻造就了他的性情。他性格裏所有的反差,說到底就是兩個詞:多疑、脆弱!
因為多疑,他隻信任萬貴妃一個人。因為脆弱,他遇事的第一反應就是歎氣,恰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樣。更重要的是,因為脆弱,他無法克製自己內心的欲望。
那些黑暗的歲月、無數恐怖的記憶,並未隨著雲開霧散而消失,相反化成濃濃的陰影,投射到他內心深處,生長成他一生的欲望。恰如他與母親對話時所說的,逃避恐懼和孤獨,尋找心靈的安寧,他一生都在做這件事。
所以,皇位對他來說,並不意味著權力的光榮,它隻代表最好的避風港。多少磨難告訴他,隻有爬到最高的權力寶座上,才能逃避所有的恐懼和危險,才能滿足這種心靈的安寧。
可當他真正坐上這個位置時,他才知道,皇帝是要幹活的,官員任免、撥亂反正、日常雜務,樣樣都不是輕易能幹好的。他也曾勤政愛民,兢兢業業,但那時候國家動亂四起,不幹不行,一歇班,皇位都保不住,哪裏找避風港去?
當所有的危難漸漸過去的時候,朱見深脆弱的承受能力也漸漸達到了極限,他需要休息,需要放鬆,最重要的,是需要滿足心靈的欲望,這是他當皇帝的唯一目的。
所以他用了很多的方式,比如求長生之術,比如喜好歌舞,比如歇班不上朝,比如吃春藥後四處留情,這些事情也漸漸變成了他的日常工作。包括萬貴妃本人,也是他尋找心靈安寧的方式,所以,萬貴妃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當然,隻有一件事例外,正是這件事拯救了黑暗裏的大明朝,那就是保住了朱祐樘的太子之位,至於原因,後麵會講。
總之,他的欲望就如開了閘的洪水一樣,無可遏製,也不想遏製。
就像現在沉迷於網絡遊戲的迷途少年們,明知迷戀遊戲會耽誤學習,影響考試,甚至誤了一生前途,大道理都懂,可依舊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朱見深的一生,其實就是這些迷途少年的翻版,他懂得事理,也有治國的某些才能,但他同樣沉迷於欲望。不同的是,他沒有父母和老師管,反而有老婆慫恿和支持。更不同的是,他是皇帝,他的任務是治國,而不是上學。
沉迷網遊的學生上不好學,沉迷欲望中的朱見深也治不好國。
於是,皇上歇班了,管家婆萬貴妃囂張了,政府行政不作為了,傳奉官和宮廷太監上躥下跳,禍亂朝政,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官場風氣日益敗壞。一切的一切,對照天順朝,在經過短暫的撥亂反正後,很快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大明帝國這台一度飛快轉動的機器,終於重新停頓下來,皇帝瞎搞,政府歇班,社會矛盾嚴重,一切毒素在停滯的機器上瘋狂生長,待到朱祐樘接過這副重擔時,它已鐵鏽斑斑。
話劇《屈原》裏有台詞:電,你這宇宙中最鋒利的長劍,你把這無邊的黑暗辟開!辟開!可閃電過了以後又是什麼呢?依然是無盡的黑暗。
這,恰是成化朝二十三年歲月的真實寫照!短暫的撥亂反正,短暫的光明,之後依然是更深、更無盡頭的黑暗與混亂。
朱見深的生動例子再次告訴全天下的父母: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完整的童年,是多麼重要。
幸運的是,他的兒子朱祐樘不一樣,雖然他的童年貌似不幸,卻其實完整。不一樣的童年,造就了不一樣的帝王之路。
成化五年,即朱見深開始歇班罷工的第一年,他在視察自己的內帑(攢私房錢的地方)時,邂逅了一位管內帑的瑤族女子,親切攀談後,兩人發生了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是唯一的一次。
成化六年七月,這個孤單的宮女在皇宮的角落裏,產下了一個頭發缺了一角的嬰兒。他像一顆微弱的星星之火,降臨在這個已然黑暗無邊的世界上,他就是朱祐樘。
大明王朝中興之君的人生開始了。
三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明孝宗朱祐樘的成長筆記
童年時,最愛讀的書就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作品記錄了作家本人人生成長的三個階段,記錄了他那些刻骨銘心的成長往事和人生感悟,對比下來,朱祐樘的太子歲月,恰好也是這樣一個階段。
最重要的當然是童年。
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最愛出的作文題就是“我和爸爸比童年”,講講爸爸的童年多苦,自己的童年多幸福,所以一定要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談朱祐樘童年的時候,不妨借用一下應試教育的優秀經驗,讓朱祐樘也和他的父親比一比童年,以證明一件事:弘治十八年盛世,是怎麼來的。
和父親比起來,朱祐樘的童年有三大幸運。
第一個幸運,從出生開始。
成化六年七月,伴隨著一聲嘹亮的啼哭,朱祐樘出生了。
沒有接生婆,沒有任何醫療條件,沒有特護病房,沒有產前產後營養護理,這個苦命的孩子,終於還是生下來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任何母親在這一刻望著心愛的孩子,都會露出會心而幸福的微笑。唯獨朱祐樘的母親——宮女紀氏例外。她望著啼哭的朱祐樘,眼睛裏充滿了無盡的愁苦和悲傷。
這是個苦命的母親,原本是廣西土司家的千金小姐,可一場大藤峽叛亂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把她送進宮裏當了低賤的下人,受盡了白眼與屈辱。母親苦,兒子卻更苦,懷胎的時候,兒子其實就已經死過一次了,好不容易生下來,卻很有可能又馬上死去。
任何母親都是無法承受這種痛苦的,痛苦的造就者正是萬貴妃。
自從獨霸後宮以來,萬貴妃一直下大決心、花大力氣,狠抓宮廷計劃生育工作。她的耳目眾多,爪牙遍布,隨時有人向她檢舉揭發宮廷鬥爭的最新動向。朱見深在內帑庫的那一夜風流當然瞞不過她的眼睛,紀宮女已經是在她那裏掛號的人物,可天算地算,還是把她漏了。
因為天算地算,始終不如人算。
紀宮女和朱見深“親密接觸”了沒多長時間,就出現了一切懷孕女性的正常反應,然後就有個人來視察了——萬貴妃派來的工作人員,檢查計劃生育工作監督情況的。
檢查完了以後,這位工作人員——某個不知名的宮女(但至少也是萬貴妃的心腹),很輕鬆地向領導彙報說:“她肚子是長了瘤子,並沒有懷孕。”於是,萬貴妃放心了,於是,紀宮女安全地度過十月懷胎,並最終把孩子生了下來。
可危險並沒有解除。紀宮女知道,就在她分娩最痛苦的時刻,一個陰森森的黑影已然站在門外,當嬰兒嘹亮的啼哭劃破黑暗的天際時,那個黑影走了進來。紀宮女一愣,然後抱著孩子苦笑了一下:進來的是太監張敏,萬貴妃的親信太監,常年負責落實計劃生育工作的一線職工。他來幹什麼,紀宮女很清楚。
就在幾個時辰前,萬貴妃終於還是知道了這個工作中的“疏漏”,惱怒萬分的她急忙派出了最得力的太監張敏去“糾正錯誤”。這種事他幹過很多次,每次都“圓滿完成組織交代的任務”。
紀宮女下意識地緊緊護住懷裏的兒子,這是每個母親本能的反應,雖然她知道,或許沒有什麼用。可是她驚訝地發現,這位張公公今天很不對勁兒,他默默地打量著母子二人,眼睛裏沒有任何的殺氣,相反,卻有一種從未見過的慈祥與關懷。然後她聽見張敏輕輕地歎息了一聲,溫和地對她說:“這裏很不安全,把孩子交給我,我會保護好他的。”
紀宮女愣了,在短暫的思考之後,她終於確認,自己可以相信這個人,在他的幫助下,兒子可以得到安全的庇護。
張敏抱走了孩子,他很快兌現了承諾,找了一個安全的地方將孩子藏好,然後聯絡了許多相熟的宮女、太監,從自己微薄的收入擠出錢來供養這個孩子,並定期安排紀宮女與兒子見麵。
這更不可思議了,張敏從事這項工作也不是第一次了,這是他日常的工作內容,就像穿衣吃飯一樣隨便。何況,幹成了,領導的重賞少不了。瞞著領導搞小動作,一旦東窗事發肯定沒活路。還有那位當初隱瞞了懷孕真相的宮女也是一樣,不為名,不為利,不為權,拚得一輩子盡毀,也要保護這個孩子,他們究竟為了什麼?
記得美國電影《血連環》裏有這麼一幕:一個犯了幾十條人命案的連環殺手被警察包圍,為了突圍,他在鬧市區瘋狂開槍,無數路人倒在他的槍下,然而,當殺紅了眼的他把槍口對準了一個小女孩兒時,他卻愣住了。在經過短暫的猶豫之後,他竟然放下了槍口,然後,他被警察擊斃了,直到倒下的那一刻,當他看到小女孩平安脫險時,臉上竟然露出了微笑……
有人說,作為殺人犯,在殺第一個人的時候,還有負罪感,可隨著殺人越來越多,負罪感會越來越少,直到徹底麻木。做任何壞事,都是這樣,但事實證明,除非是徹底喪盡天良的禽獸之徒,每個普通人,無論善惡,心靈深處總有一份未泯的良知,那份良知靜靜地藏著,卻很有可能在某個時候、某個環境下突然迸發出來,爆發出無比強大的力量。
朱祐樘很幸運,他的第一個幸運就是:善良。
當他的父親出生時,是含著金鑰匙生活在蜜罐中,卻又突然遭到人生變故,他所看到的,是世態炎涼的醜惡一麵,因為恐懼醜惡,所以脆弱。朱祐樘卻相反,他出生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生命旦夕不保,卻見識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品質——善良。
因為善良,所以堅強。
良心未泯的張敏保護了幼小的朱祐樘,然後,是許許多多下層的宮女、太監們自發地加入了這個行列,幫助照顧他、保護他,更幫助紀宮女保守這個秘密,盡管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隨時有機會去出賣這個秘密,盡管他們知道,出賣這個秘密可以讓他們獲得想象不到的榮華富貴,但沒有人這樣做。於是,在打個飽嗝兒、說個悄悄話都能傳到萬貴妃耳朵裏的後宮,這個秘密被保守了下來。整整五年,萬貴妃竟然很天真地認為這個孩子早已被處理掉了。這是一個奇跡。
盡管那時候的朱祐樘尚未記事,但是從他記事開始,一定會有許多人為他反複地講述這段奇跡。朱祐樘也一定學到了他人生裏的第一課:善良無敵。這個信仰影響了他的一生。
朱祐樘的第二個幸運:母親。
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曾說:“母親是孩子成長曆程裏的第一個老師。”對照這句名言,朱祐樘的父親朱見深,真是可憐得很了。
朱祐樘的父親朱見深是一個缺少母愛的人,在那場廢立太子的風波裏,母親周太後(當時叫周貴妃)為了自保離開了他,和他劃清界限,把幼小的他扔在了孤零零的王府裏,他畸形的成長過程,正是從此開始。
比起父親,朱祐樘可幸福得多了,他有好母親,而且不是一個,是兩個。
朱祐樘的第一個好母親,是他的生母:紀宮女。
這是一個謎一樣的女子,她的家世、籍貫,甚至年齡,至今依然無從可查,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個性格善良、品德端正的好人,在她短暫的一生裏,隻有愛,沒有恨。
她的人生很不幸,經曆了從官小姐到奴婢的大起大落,淪落到深宮為奴,做最底層、最辛苦的活,受盡白眼與欺負。
但是她從不抱怨什麼,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樣的打擊,她都是善良地對待身邊的每個人,認真地做好每件該做的事,從幹雜活到管朱見深的內帑庫,都做得井井有條,也從不吃拿卡要(雖然她有這個工作便利),對身邊的每個人,她都誠懇以對。所以才有這麼多的人自發地加入進來,冒著生命危險保護這對可憐的母子,不計代價與利益的誘惑。在他們眼裏,這個偉大的母親,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而這一切,無疑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朱祐樘,在以後漫長的苦難歲月裏,在艱辛的執政生涯裏,無論麵臨怎樣的挑戰,他從未歎息,從未抱怨,他的勇敢堅強,來自母親。
另外,朱祐樘還有一個養母,那就是前文中說到的因杖責萬貴妃被廢的吳皇後。
小朱祐樘吃著百家飯在深宮裏成長著,母親有工作,宮女、太監也有工作,隻能輪流看護他,可是大家畢竟都是窮人,微薄的工資養不好這個孩子。所以從小他就麵黃肌瘦營養不良,事實很清楚:母親養不活他,窮朋友們也養不活他,要是現在叫他去認親爹,肯定死得比餓死還快,怎麼辦?
這個時候,吳皇後主動站出來,承擔了撫養這個孩子的重任。這是個最好的選擇,吳皇後雖然被廢幽禁冷宮,可畢竟家底不薄,平時又沒什麼工作任務,可以一心一意照料孩子。
於是大家答應了。
一個被萬貴妃迫害的廢皇後,收留了另一個被萬貴妃迫害的孩子,這樣的事放在武俠小說裏很常見,照後麵的情節應該是,背負血海深仇的母親,一邊帶著孩子躲避仇家的追殺,一邊利用一切機會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工作:咱家是被某某人害成這樣的,你長大了一定要替你娘報仇啊。
照這個情節發展下去,朱祐樘將來很有可能把萬貴妃全家滿門抄斬(後來他也確實有這個能力)。然而,事實是,沒有。
這位受盡萬貴妃迫害的吳皇後,雖然當初的遭禍有點兒咎由自取的味道(先找事打了萬貴妃),雖然她收留朱祐樘的動機並不單純,但是她並沒有給朱祐樘灌輸仇恨,相反給了朱祐樘最需要的東西——愛。
在她的冷宮裏,小朱祐樘得到了良好的照顧,相對優越的生活條件與養母悉心的關懷。具體的撫養工作細節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吳皇後待他很好,照料他生活,教會他做人,最重要的是:做一個好人。十多年後,苦盡甘來的朱祐樘終於坐上帝國權力的寶座時,他並未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對一切傷害過他的人反攻倒算。這一切的緣由,自然來自童年時的教育——母親和吳皇後的教育。
所以,這位吳皇後,盡管曆史上對她的記錄並不多,我們依然可以確定,她是一個好人,一個教會兒子怎麼做人的好母親,如朱祐樘的生母紀宮女一樣。兩個好母親教育一個好兒子,這是朱祐樘成功的基點。
但僅僅有這些,做一個好皇帝仍然不夠,這恰是朱祐樘第三個幸運之處:責任與承諾。
從一歲到六歲,在兩位母親的關懷和教育下,在無數好心人的照料與保護下,小朱祐樘茁壯成長著,雖然營養不良,卻心情快樂,雖然環境艱苦,卻無憂無慮;他的童年,比起父親朱見深,縱然清苦,卻是健康而完整的。
不過朱祐樘卻缺少了另外一樣東西——父愛。但別著急,這一條,父親一輩子沒有給他,卻有另一個人給了他,那是在他結束童年,直麵深宮風雨之後。
為朱祐樘贏得“父愛”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當初保護了他的人——太監張敏。
張敏知道,是他把朱祐樘保護到這個世界的,既然做了第一步,後麵的事更要為他負責。
張敏更知道,眼下情況雖然安定,但絕非長久之計,孩子終於會長大,深宮內院藏不住大活人,事情總有一天會傳到萬貴妃的耳朵裏,到那之後,靠他們這些下等的宮女、太監,還有一個下崗的吳皇後,是根本保護不了這個孩子的。此時的朱祐樘,是一朵溫室裏的幼苗,可是保護他的溫室太脆弱,根本無法為他遮擋風雨。更重要的是,他不能一輩子做不光彩的私生子,他需要有正常人的生活,他需要父親。
所以,每當來探望朱祐樘時,張敏總會默默地望著玩耍中的小朱祐樘,鄭重地對兩位母親說:“你們放心,我會想辦法為這個孩子爭來名分的。”
聽到這話,兩位母親隻有苦笑:你一個小太監,無權無勢,你拿什麼去爭?
直到她們終於看到,張敏兌現了這個承諾,以生命為代價。
那已經是成化十一年的事了,那時候,萬貴妃霸占後宮,氣焰滔天。內閣大學士彭時去世後,萬貴妃的親信萬安等人從此就執掌了大權,開始了“紙糊三閣老”的光輝曆程,一切看上去都很糟糕。
朱見深呢,已經長期歇病假,耐心從事雜七雜八的瞎搞活動,一如既往地虛度光陰,放縱欲望。套一句鄭智化的歌詞:總是拿著微不足道的成就來騙自己,總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陣的空虛,總是靠一點酒精的麻醉才能夠睡去……總之,日子過得相當荒唐糜爛。
但一直在朱見深身邊伺候的門監張敏知道,這位皇帝內心深處一直隱藏著一個連萬貴妃都不知道的心事。而這個心事,他早晚會說出來,他說出來的那天,便是朱祐樘重見天日的時候。於是張敏耐心地等著,直到成化十一年五月十四日。
那天清晨,張敏被召來為朱見深梳頭,一不小心,梳下來幾根白發。朱見深一愣,望著鏡子中那張漸漸爬上魚尾紋的臉,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三十歲,不再年輕了。
當然,以朱見深的性格,是絕對不會想什麼浪子回頭、發憤圖強之類的“傻事”的。他臉色浮現出憂鬱的愁苦,終於長長歎息了一聲,說出了那個藏在他心中多年的心事。
“我已經老了,卻還沒兒子。”(老將至而無子。)
張敏吃了一驚,手中的梳子差點兒掉下來。他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錯過這個機會,朱祐樘將繼續苟且偷生下去,永不見天日,抓住這個機會,他將兌現對朱祐樘母子的承諾,給朱祐樘以新生,但是,要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說,還是不說。電光火石之間,張敏勇敢地做出了抉擇。
“撲通”一聲,張敏跪倒了,愁苦中的朱見深驚訝地回過頭,他看到張敏滿臉淚水,幾乎用盡全身的力氣發出一聲呐喊!
“陛下,你早就有兒子了!”(死罪,萬歲已有子也。)
這一聲呐喊,幾乎囊括了朱祐樘母子五年來所有的辛酸與孤獨,囊括了所有為這母子二人默默付出的願望,囊括了那麼多善良的心、無私的人,他們無悔的奉獻與犧牲。
朱見深如遭雷擊般驚愕了半天,眨眼間喜悅的電流衝遍了全身,他顫巍巍地看著淚流滿麵的張敏,哆嗦著問:“你說什麼?我有兒子了?他在哪兒,他在哪兒啊?”
後麵的事情就一如所有倫理電視劇中的慣用情節了,父子相認,抱頭痛哭,然後母以子貴,紀宮女被冊封為淑妃,沒多久,朱祐樘就被冊封為皇太子,成為大明帝國的指定接班人。貌似一切故事已經以大團圓的方式結束了,看上去很美好。最重要的是,做父親的給孩子取了名字:朱祐樘。這是一個數百年之後,依舊光耀華夏史冊的姓名。
看上去很美好,其實一點兒也不美好。
那個清晨,張敏很平靜地向朱見深訴說了一切:萬貴妃的迫害,皇子的艱辛童年。然後,他平靜地回到自己的臥室,吞金自殺。
因為他很清楚,這位皇帝首先是一個好丈夫,然後才是一個好父親,疼兒子不假,但他絕對不會因為兒子去懲罰老婆萬貴妃,更不會為了老婆保護他。萬貴妃的魔爪已經伸向他,他在劫難逃,既然如此,不如自己解決。
他還清楚,此時的萬貴妃已經惱怒到發狂,在未來的十多年裏,她將動用自己全部的力量來瘋狂迫害打擊年幼的朱祐樘,直到把他徹底整殘整廢,但張敏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朱祐樘必然要經曆這一關,能不能闖過去,已不是自己能保護得了的。
不但張敏清楚,連朱祐樘的母親——紀淑妃也清楚。母以子貴,她卻沒有半點兒欣喜,她知道,死亡的陰影已經降臨,所以當朱祐樘要被接走的時候,她依依不舍地與兒子告別,流著淚抱著兒子,在這次母子之間的最後一次見麵中,她說出了對兒子最後的祝福。
“孩兒啊,娘活不了多久了,以後就由爹爹來照顧你了。你記得,那個穿黃衣服、有胡子的人,就是你的爹爹。”
隨後,紀淑妃被安置在永壽宮居住,一個月後,紀淑妃暴病而亡。
短短一段時間,朱祐樘生命裏兩個最重要的人相繼離去,一個是賦予了他生命的母親,一個是保護了他生命的恩人,從此陰陽相隔。他們用死亡換取了朱祐樘合法的身份、榮耀的太子位,把他推到距離帝國權力最近的位置,也推到了陰謀與死亡的刀口上。
但兩個人都是帶著微笑走的,他們都自認為找到了可以保護孩子的人。紀淑妃認為這個人是孩子他爹朱見深,事實上卻是錯的。隻有張敏知道,能保護孩子的,不是那個穿黃袍、有胡子的人,而是另一個穿司禮監蟒服、沒胡子的老人。這個人是張敏的老上司——司禮監掌印太監懷恩。所以,他可以放心地走了。
懷恩很快就會出現在朱祐樘的生命中,用父親一般的愛與嗬護,拉住朱祐樘稚嫩的小手,走過艱難無比的太子歲月。
伴隨著兩個最親的人的離開,朱祐樘的童年結束了。在童年的最後時刻,張敏這個驚世駭俗的舉動,讓他明白了人生另一個重要道理:責任與承諾。
張敏一直認為,是自己保護朱祐樘來到這個世界,保護這個孩子,幫助他獲得新生,這是自己的責任,所以他對孩子的母親做出了承諾,用生命兌現了承諾。
朱祐樘以一個孩子的眼睛看到了人生中這一閃光的品質,從此這個品質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伴隨他一生的足跡,化作熱血與辛勞,灑在大明帝國國土上。無數人的奉獻與犧牲,讓他明白了責任與承諾的含義,明白了它在自己歲月裏流淚的每一段痕跡。
恰如反法西斯英雄台爾曼臨終時所說:“我們今天忍受著痛苦離去,是為了你們可以得到自由,為了和平和正義能夠勝利,你們,活下去的人們,千萬不要忘記因為我們的犧牲而加在你們肩頭的責任。”
朱祐樘不會忘記,也不曾忘記。
帶著這些不能忘卻的紀念,朱祐樘昂首走進成長三部曲中的第二步——在人間。
此時,結束了童年的他,已然移居東宮,以太子的身份直麵大明朝的無數政壇風雨,沒有了母親的愛與關懷,卻有死對頭萬貴妃早已謀劃好的一次次陰謀與打擊。他就像高爾基筆下父母雙亡然後流落人間的孤兒,又得罪了社會上最狠的惡霸(萬貴妃)。但他卻毫不畏懼,因為那個完整而快樂的童年,賦予了他最強大的武器:勇敢、堅強、責任、善良,還有愛。二十多年前,當相似年紀的父親朱見深去麵對這一切時,他所擁有的卻是孤獨、恐懼、怨恨、無助。朱祐樘比他父親幸運得多了。
更幸運的是,從踏上這條道路一開始,就有人暗暗地幫助他。父子相認沒多久,就有不少官員上奏早立太子,朱見深開始還猶豫不決,是一位他信任的貼身太監在旁邊添油加柴,終於把朱祐樘扶上了太子位。
消息傳來,萬貴妃氣得發瘋,一直以來她都有一個最單純的夢想:給朱見深生個孩子,讓這個孩子繼承大明江山。原先太子位空著,倒還有個盼頭,現在盼頭也徹底沒了。於是萬貴妃召集手下的爪牙,下達最高指示,限期內必須解決這個孩子。
這貌似不難辦,朱見深天生“妻管嚴”,深宮內外、朝堂上下到處都是萬貴妃的人,搞個人命案,再弄個司法黑幕,天王老子也沒招,再說了,就算最後查到是我,你能把我怎麼樣!
然而要動手才知道,這個事不是不難辦,而是根本辦不到。
因為有個萬貴妃唯一不敢惹的人拍案大聲說:把孩子送到我家來,有我罩著,看誰敢動他。
這個唯一不敢惹的人,當然不是朱見深,而是朱見深的母親——周太後。不管怎麼說,周太後是自己的婆婆,萬貴妃就是再囂張,虐待婆婆的事也是不能做的。
小朱祐樘青少年時代,在奶奶的庇護下繼續快樂地成長著,大抵是“隔輩親”的緣故,周太後把對兒子沒有盡到的愛,全部給了朱祐樘,還有那個太監也時常來看他,悄悄地對他叮囑萬事小心。他很驚訝地看著這個陌生人,漸漸知道許多的保護都來自他的幫助,更知道了他的名字:司禮監掌印太監——懷恩。
司禮監是大明朝太監機關中權力最重的部門,而司禮監掌印太監主要負責給機要文件蓋章。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級別,也要比張敏這類的下等太監高得多。有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人保護,朱祐樘自然少了很多麻煩。
於是,朱祐樘一天天地長大,在奶奶的疼愛與懷恩的庇護中,他漸漸地明白世事,明白了從出生開始一係列變故的緣由,看清了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看到了自己風雨飄搖的太子地位。父親同齡時看到的東西,他全都看到了,不同的是,無數生命中經過的善良人,用他們的愛與犧牲,為他搭起了心靈的長堤,讓他能夠承受和應對一切的殘酷和黑暗。
所以他漸漸地變得謹慎小心,說話辦事都注意保護自己,不給任何人留下陷害的把柄與機會。有一天萬貴妃假意邀請他到自己宮裏玩,並主動獻殷勤,可他謹慎應對,萬貴妃叫他吃什麼,他偏不吃,最後逼得萬貴妃急了,問他為啥不吃,他憋了半天說了一句:我怕有毒!
萬貴妃氣得抓狂,從此刻起她才明白,這個孩子早已知道她是什麼人,知道她奪走了他的母親、他的幸福。在這個孩子的內心深處,早已埋下了對她的仇恨。
所以萬貴妃加班加點,輪番開工,十年如一日地在朱見深耳朵邊吹枕頭風,說朱祐樘的壞話,並把宮廷計劃生育工作放任自流,朱祐樘的弟弟、妹妹滾雪球一樣地出生,還有萬貴妃的親信們:那些亂七八糟的傳奉官、把持朝政的宦官,還有勾結貴妃宦官的朝臣,排著隊在朱見深麵前挑撥離間,把各種的汙蔑加在朱祐樘身上。三人尚且成虎,何況這麼多小人包圍。隨著時間的流逝,朱見深對這位孤苦伶仃的兒子,早沒有了相認時的激動,厭惡與偏見反而在他心頭雜草一般地滋生。
所以每當朱見深去看兒子時,臉上漸漸沒了好臉色,抓住點兒小事都會大做文章地訓一頓,雞蛋裏挑骨頭般找錯。每到這時候,小小的朱祐樘都沉著應對,用誠懇處事化解父親的怒火。於是朱見深隻好一次又一次接受這種鬱悶:明明是想找事,卻根本找不到由頭。
就在這樣的日子裏,朱祐樘謙虛、謹慎,很小就懂得了低調謙讓,那段時日裏,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他的成長經曆是他父親的翻版,即使能夠熬出頭,也不過是一個如他父親般軟弱的皇帝而已。隻有懷恩例外,如果說他最初對於朱祐樘的保護,僅僅出於道義的責任,那麼,經過無數次的接觸,曆經宦海沉浮的他從這個孩子身上捕捉到了最意想不到的東西:那隱藏在他靈魂深處的堅強、不屈、勇敢、善良。傳承自他的母親,也傳承自所有愛過他的人。
所以懷恩一次又一次盡自己的能力保護他,用一切的機會在朱見深麵前說朱祐樘的好話,消解朱見深心頭對兒子的不良印象,盡力地安排自己的心腹親信保護朱祐樘,提防萬貴妃勢力的一切暗算,想方設法地排擠掉一切會對朱祐樘不利的人,包括那些受朱見深恩寵的傳奉官與親信太監。更重要的是,他用各種方式告訴這個孩子為人處世的方法,教會他如何保護自己。腥風血雨的宮牆大院下,他拉著朱祐樘的手,一步一步走過無邊的黑暗,在這漫長的道路上,這位勇敢的公公為朱祐樘補上生命中最欠缺的部分:父親的關懷、保護和疼愛。
朱見深不是個好父親,前半輩子他生了兒子,卻不管兒子、不認兒子,後半輩子認了兒子,卻並不愛兒子。他給予了朱祐樘生命,也給了他成長的苦難辛酸。幸運的是,他虧欠朱祐樘的一切,懷恩替他還上了。
更重要的是,與父親僅僅為了保命活下去不同,懷恩告訴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理想。
朱見深在自己那段苦難歲月裏,基本都在混日子,因為沒有人告訴他明天在那裏,身邊的萬貞兒,除了暢想一下苦盡甘來的好日子,基本就是陪他混吃等死。陪在朱祐樘身邊的懷恩卻不同,他經過了很多事,見證了很多宮廷鬥爭,卻從未放棄過心中一個樸實的願望,在那段歲月中,他把這個願望用各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告訴了朱祐樘。
你要成為一個好皇帝;能夠結束這些黑暗與混亂的,隻有你。
於是,在懷恩的嗬護和幫助下,在經過了短暫的悲傷與恐懼後,朱祐樘勇敢地迎著風雨繼續活下去。與父親當年的軟弱逃避不同,他活得自信、勇敢,一生如此,因為,他有理想。
可是,懷恩這麼做,究竟為了什麼?
為了以後的權力?為了利益?為了爬到更高的位置上?政治沉浮中,這一切似乎都是。可直到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那場驚天的變故時,朱祐樘終於明白了這位老人付出一切的緣由,不為財,不為名,不為利,隻為一個簡單的夢想。
朱祐樘,已然從一株溫室裏的花朵,成長為一棵風雨中的鬆苗。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月十三日,朱見深下旨:皇太子出閣講學。九歲的朱祐樘上學了,從這一天開始,他進入了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環:我的大學。
朱見深荒唐了一輩子,但對兒子的教育工作還是沒放下。何況自古以來,皇太子讀書,不是僅僅學文化這麼簡單。負責教育皇太子的教官、侍讀的學官,不是朝廷重臣,就是頗有前途的青年才俊。這既是培養未來皇帝,也是為下一代皇帝培養領導班子。所以,一定要挑選最合適的俊才,可朱見深挑選的人,貌似有點兒問題。
報一報教師名單:總負責是內閣大學士萬安、劉珝、劉吉,輪流講讀的有學士彭華、侍讀學士汪朝宗、左春坊左庶子劉健、翰林院修撰謝遷……名字一長串,但僅看開頭三個就夠了!
萬安、劉珝、劉吉,江湖人稱“紙糊三閣老”。這三個人,共同的特點是:有學問,不正幹。整個成化朝幾十年,什麼蠅營狗苟、打擊暗算的齷齪事都做了,就是不好好幹工作。說是紙糊的,那是名不虛傳。
至於其他的幾個人,基本都是這三閣老的親信,隻有兩個例外:左庶子劉健、翰林院修撰謝遷,都還是官場菜鳥呢,在外人看來,他倆基本是湊數的。
在這些人看來,要麼是朱祐樘與“紙糊三閣老”及其親信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然後有樣學樣,成功成長為一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昏君;要麼是朱祐樘與這些官僚就是搞不到一塊兒,最後被他們勾結萬貴妃打擊報複,中招落馬。總之,都不是好結果。
但他們都忽視了一件事:朱祐樘本人。也難怪,一個九歲毛孩子嘛,能成什麼氣候。
朱祐樘卻很快顯示出了他與眾不同的天分——聰明。
再難懂的文章,他很容易就能輕易透解其中的主題,甚至能舉一反三。再繞口的篇章,他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一字不錯。很快,他精彩的表演一次次讓眼前的老師瞠目結舌,每個老師心中都或許有個共同的疑問:這麼聰明的兒,是朱見深生的嗎?
按說聰明這個優點放在太子身上也不奇怪,後來的嘉靖、萬曆,小時候也都被看作神童,可論名聲,比起朱祐樘來可差了十萬八千裏了。
因為朱祐樘不止聰明,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品質——勤奮。
上課的時候專心致誌,用心聽講,認真做筆記,還特別地尊重老師,老師有時候上課講錯了,他也極重禮貌。比如有一次,老師一個大意,把某個字的音讀錯了,他既不斥責,也不跟著讀,直到老師自己意識到錯誤改過來。此外,他認真完成作業的精神也極其可貴,今天應該完成的功課絕不留到明天。這樣的孩子,放在今天也是標準的三好學生了。
如果上學的意義僅僅是為了完成作業或者考個好成績,那麼這段歲月對於朱祐樘絕算不上“我的大學”。正是從這段時期開始,朱祐樘不僅學習了知識和文化,更開始學著用自己的知識和文化去思考這個世界,他的眼睛早已從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中跳出來,去打量身邊的老師,打量宮內宮外的黑暗世界,打量一個孩子在成為帝王之前應當知道的一切。
他漸漸地明白,自己父親所做的一切,基本屬於荒唐。不隻是對他自己和母親,對於國家,也是不務正業。
他更開始知道,負責教授他知識的這些老師們,絕大多數都是官場混子或者趨炎附勢的小人,隻有兩個人例外,那兩個人恰是被別人認為湊數的菜鳥——少詹事劉健和翰林院修撰謝遷。
他默默地記下了這兩個人的名字,從那時候起,他開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虛心向他們求教。多年以後,這兩個人,外加另一位東宮講官李東陽,構成了大明王朝曆史上最優秀的內閣政府。他們與朱祐樘的情感也遠遠超越了君臣關係,成為他一生的良師和朋友,幫助他披荊斬棘,開創盛世。
正是從這個時候起,用知識武裝的頭腦,加上天賦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朱祐樘開始默默地積累起一個明君所需要的所有素質。他小心謹慎地應付著“紙糊三閣老”的馬屁與殷勤,誠懇地對待每個老師,用勤奮的學習精神打動每個人。當然,唯獨打動不了的是他父親朱見深,懷恩的努力並未消除這位父親心頭對兒子的偏見,隻能做到暫時緩解而已。畢竟在朱見深的身邊,懷恩隻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