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集團一向認為,太監是國家動亂的根源,必須想辦法限製太監的權力,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定。然而彈劾下一個太監,皇帝又會重用一個,像秋天的韭菜一樣,割完了又長,怎麼也割不盡。當然,大多數時候也割不掉。
這就是皇權製度下的悲哀吧。
三
邊聲急:弘治朝後期潛伏的邊患
當內廷鬥爭愈演愈烈的時候,弘治朝的邊關也重新戰雲密布。
最大的威脅當然來自北方,那個始終不死心的堪稱百年來蒙古最強統帥的達延汗。自從弘治十一年王越在賀蘭山將其重創以後,達延汗卻並未死心,相反,趁王越去世後,他屢次向延綏、河套等地區發動強力攻勢,特別是在弘治十六年以後,邊陲局勢愈演愈烈。
這時候,大明朝的兵部尚書已經換成了劉大夏。弘治十五年,朱祐樘召見劉大夏,詢問國防事宜,劉大夏毫不猶豫地回答,天下已經民窮財盡了,朱祐樘聞言如當頭一棒,怎麼會這樣?劉大夏侃侃而談,如今衛所製度腐敗,士兵逃亡嚴重,加上勳貴帶頭圈地,土地兼並重新抬頭,軍隊沒有土地,又怎麼打仗?國家軍隊沒有了經濟來源,又怎麼打勝仗?
當然,當時的局麵並沒有劉大夏說得這麼嚴重,可是自從弘治十二年之後,朱祐樘日益倦怠政務,加上對外戚家族的日益放縱,問題確實有愈演愈烈之勢。
為了安撫邊疆,朱祐樘授權劉大夏繼續集中整理軍屯,提高戰鬥力。而頗具才能的軍事名將楊一清,就是在這次事件以後被派到陝西整理馬政的。
可是就當朱祐樘亡羊補牢的時候,蒙古北邊的邊境形勢卻愈演愈烈了。弘治十六年春,韃靼部攻擊甘肅瓜州地區;弘治十六年秋,又縱兵搶掠遼東地區;弘治十七年春,竟然故技重演,從大同入寇,連營二十裏,邊軍不敢與之作戰。朱祐樘怒了,韃靼,欺人太甚。
這個時候有個司禮監太監插了一句話,就這一句話差點兒讓朱祐樘做了朱祁鎮第二:陛下,不如您禦駕親征吧。
對啊,禦駕親征,這不是祖上永樂皇帝曾經做過的事情嗎?這次我也來一次?
風一傳出去就炸鍋了,兵部苦勸,不聽;內閣苦勸,不聽;最後,劉健出馬了,也顧不得君臣之禮,直接怒吼:陛下你忘了正統年的事了嗎?
就這一句話,像一瓢冷水,把朱祐樘澆清醒了:是啊,不能忘,數十萬大軍,多慘重的教訓啊。
這個攛掇朱祐樘的人,就是太監苗逵。一句話,差點兒讓他自己成了曆史罪人。
之後,韃靼再接再厲,弘治十八年(1505年),韃靼先是西進,大敗瓦剌部,接著揮師向東,在甘肅地區大肆搶掠,局勢愈演愈烈。幸虧明朝的幾位名將,從王越到秦紘布置的堅固防線,讓韃靼也就僅僅限於搶掠而已,否則,局麵危急。
而南方也出問題了。弘治十一年發生的米魯之亂,持續了整整四年,雖然最後平息了,但問題卻沒有解決。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件事,為什麼米魯在當地會得到那麼多的支持?原因其實就出在明朝的政策上——設衛所。
西南山勢險要,可供耕種的平地本來就少,而大量衛所軍隊的進入,擠占了原本就不寬裕的生存空間,結果就是當地部族隻能帶著仇恨躲進山裏。這仇恨像種子一樣地發芽,終於結出了果實,還不止一顆。米魯之亂雖然被平息,但不止一個米魯,他們都在籌謀著下一次起事。
四麵邊聲連角起,從南至北,大明的邊陲再次危機四伏。
四
玩物不喪誌:弘治皇帝對宗教的癡迷
說到弘治皇帝的一生,有另一條汙點備受指摘——崇信宗教。
這個確實是事實,雖然說在弘治朝初期,朱見深時代的各種封建迷信活動紛紛被叫停,可是到了弘治朝政局日漸平穩的時候,卻死灰複燃,原因很簡單——朱祐樘自己信上了。
而與之引發的,就是弘治朝著名的彭程事件。
彭程,字萬裏,江西鄱陽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後擔任京城監察禦史之職,向來以直言著稱。他曾經向朱祐樘多次進言,提出了諸如打擊宦官貪占土地、打擊勳貴豪強等建議,朱祐樘無不聽從。在言官界,他是個享有崇高聲譽的明星人物。
弘治五年,彭程調任光祿寺大夫,一進光祿寺,卻恰好看見了光祿寺正在建設祭祀用的神壇,一問,說是皇帝要修的。
彭程怒了,心想這還了得,當年的成化皇帝就是毀在這東西上,當今天子怎麼還不接受教訓呢?一著急老毛病犯了,彭程見到朱祐樘就直言進諫:皇上,這可不行,當年先皇聽信這些東西,吃了多大的虧,您怎麼還能再信呢?
這種說話口氣很平常,彭程以前都是這麼給朱祐樘提意見的,沒覺得有什麼不妥,誰知道這次朱祐樘卻勃然大怒:來人,把他給我抓起來!
可憐的彭程就這樣下了牢獄,而且朱祐樘的氣還沒有消,一心要把彭程問罪甚至斬首,好在王恕等老臣拚命營救,最後發配到隆慶。
一句話,為了一個祭祀問題,差點兒讓彭程送了命,這還是那個虛心接受批評的朱祐樘嗎?大臣們全傻了。而更讓大臣們吃驚的事情發生了,朱祐樘也迷上了父親曾經迷上的事情——煉丹修道。不過不同的是,父親是為了這個不上班,他是下班以後偶爾為之。
偶爾為之也不行,大臣苦勸,言官進諫,可這次朱祐樘卻吃了秤砣——鐵了心,就是要把封建迷信進行到底。
不但如此,他還寵信了一個叫李廣的小太監。據說這個小太監會法術,能夠變人啥的,其實就是個高級魔術師,成天裝神弄鬼跳大神。久而久之,這小子越發囂張,朝廷大員都不放在眼裏,還成日在外麵胡作非為,民憤極大。
大家納悶兒了,皇上怎麼變了?好在其他方麵沒有變,國家大事問題上,還是那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勤政的好皇帝、信任大臣的好皇帝,唯獨一到封建迷信上卻完全翻臉了,為什麼?
朱祐樘用所有的事實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道理——這是我的底線。
可是他為什麼會迷上這個呢?
一個明明知道這些迷信其實都很荒唐的人,卻還是迷上了它,這莫大的諷刺,來自什麼?倒是《明實錄》為我們揭開了謎底:“(明孝宗)帝自幼體弱,欲求良方而不可得,故信之。”
這就是答案,一個被很多人所忽略的答案。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個統禦四海的人從始至終都是一個體弱多病的男子。這體弱來自小時候的營養不良,另一方麵,也來自遺傳。
按照現代醫學上的道理說,長期服用化學藥品的人,會將某些病症遺傳給下一代,就像現在決定要孩子的夫婦都不許男方吸煙一樣。而當年朱祐樘的父親朱見深吃的卻是金丹,那是劇毒的化學藥品,然後在長期服用後的第五年生下了朱祐樘。
長年受苦於孱弱身體的年輕皇帝,迫切地要找到辦法,中醫沒有用,西醫那年頭沒有,隻有一個選擇了,像父親一樣修道。
這就是所有的悲劇所在。
所以,那個叫李廣的宦官,可以如此輕易地欺騙他。欺騙完了以後,還打著他的名號四處作惡,後來李廣因得罪了周太皇太後,驚懼而死,朱祐樘還天真地以為李廣家有天書,忙派宦官前去尋找,卻找到了李廣的賬本,裏麵詳細記錄了各路大臣對他的賄賂,朱祐樘方才恍然大悟,深知上當。
那是弘治十一年的事情了,距離朱祐樘去世還有八年。
五
天災?人禍?:弘治十七年的危機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