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譯名統一問題的意見(2 / 2)

七)特別重要的一點,是Taine譯作“泰納”,原是最初從英文中介紹過來之故。Tai在法文中是重舌尖音,非輕舌尖音。且Taine在國內尚非大眾皆知之人,譯名更可改正為“泰納”。

八)法國名著譯名:莫裏哀的Ecloe des Femmes,其中僅僅是一個普通人(非教師)教導一個女子,預備造成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日後娶之為妻,如何能譯作“婦人學堂”?我因劇中主旨是諷刺當時對女子的教育,故譯作“女子教育”。若譯作“婦人學堂”未免望文生義,文不對題(其實是題不對文)了。Leo Femmes Savantes,內容係譏刺說話裝腔作勢、冒充有學問的女子;譯作“才女”與十七世紀法國社會比較恰當。“女博士”之“博士”二字太新,太近代化。

九)意大利人名中如Vinci,原有“文西”“文琪”“芬奇”數種譯音同時並存,任擇一種固無不可;但Leonardo之le明明讀“雷”,nar讀“那”;今改le為“列”,改“nar”為“納”,純是英文音。Titien譯作“鐵相”亦為數十年來美術界熟知,不宜改為完全陌生之“提善”。本書既以藝術為主題,更應照顧國內美術界讀者習慣。Perugino亦素來譯作“班魯琴”,且法文美術書常常將外國人名“法文化”,Perugino即寫作“Pérugin”。

十)本人譯《藝術哲學》時除一般通用而且年代已久之譯音外,凡比較生疏之專名均參照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四年出之《外國人名地名表》。該書既非一人執筆,並且數年後經過徹底修正,讀音均根據Century Encyclopedia內之《專名讀音表》,似乎比較地有係統,有原則,有標準。西方人對各國文字發音還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翻譯專名時,本人亦曾加以鄭重考慮,且全部製成卡片,以期前後一致;但仍有掛漏及疏忽之處,承一一改正,甚為感謝;但新改譯音仍有絕大部分缺少說服力,不能使原譯者接受,甚為抱歉!

總之,譯名統一及整理工作,無法匆促從事,亦不能枝枝節節為之;最好仍由專門學術機構組織專門人才處理。

凡仍用原譯音者,譯者均有其不成熟之理由,恕不從頭至尾一一羅列,幸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