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莫紮特(1 / 3)

在整部藝術史上,不僅僅在音樂史上,莫紮特是獨一無二的人物。

他的早慧是獨一無二的。

四歲學鋼琴,不久就開始作曲;就是說他寫音樂比寫字還早。五歲那年,一天下午,父親利奧波德帶了一個小提琴和一個吹小號的朋友回來,預備練習六支三重奏。孩子挾著他兒童用的小提琴也要加入。父親嗬斥道:“學都沒學過,怎麼來胡鬧!”孩子哭了。吹小號的朋友過意不去,替他求情,說讓他在自己身邊拉吧,好在他音響不大,聽不見的。父親還咕嚕著說:“要是聽見你的琴聲,就得趕出去。”孩子坐下來拉了,吹小號的樂師慢慢地停止了吹奏,流著驚訝和讚歎的眼淚;孩子把六支三重奏從頭至尾都很完整地拉完了。

八歲,他寫了第一支交響樂;十歲寫了第一出歌劇。十四至十六歲之間,在歌劇的發源地意大利(別忘了他是奧地利人),寫了三出意大利歌劇在米蘭上演,按照當時的習慣,由他指揮樂隊。十歲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幾個小邦的首府和維也納、巴黎、倫敦各大都市作巡回演出,轟動全歐。有些聽眾還以為他神妙的演奏有魔術幫忙,要他脫下手上的戒指。

正如他沒有學過小提琴而就能參加三重奏一樣,他寫意大利歌劇也差不多是無師自通的。童年時代常在中歐西歐各地旅行,孩子的觀摩與聽的機會多於正規學習的機會,所以莫紮特的領悟與感受的能力,吸收與消化的迅速,是近乎不可思議的。我們古人有句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歐洲人也認為早慧的兒童長大了很少有真正偉大的成就。的確,古今中外,有的是神童;但神童而卓然成家的並不多,而像莫紮特這樣出類拔萃、這樣早熟的天才而終於成為不朽的大師,為藝術界放出萬丈光芒的,至此為止還沒有第二個例子。

他的創作數量的巨大,品種的繁多,質地的卓越,是獨一無二的。

巴赫、韓德爾、海頓,都是多產的作家;但韓德爾與海頓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赫也有六十五歲的壽命;莫紮特卻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六二二件作品,還有一三二件未完成的遺作,總數是七五四件。舉其大者而言,歌劇有二十二出,單獨的歌曲、詠歎調與合唱曲六十七支,交響樂四十九支,鋼琴協奏曲二十九支,小提琴協奏曲十三支,其他樂器的協奏曲十二支,鋼琴奏鳴曲及幻想曲二十二支,小提琴奏鳴曲及變體曲四十五支,大風琴曲十七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四十七支。沒有一種體裁沒有他登峰造極的作品,沒有一種樂器沒有他的經典文獻,在一百七十年後的今天,他還像燦爛的明星一般照耀著樂壇。他在音樂方麵這樣全能,樂劇與其他器樂的製作都有這樣高的成就,毫無疑問是絕無僅有的。莫紮特的音樂靈感簡直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水源,隨時隨地都有甘泉飛湧,飛湧的方式又那麼自然,安詳,輕快,嫵媚。沒有一個作曲家的音樂比莫紮特的更近於“天籟”了。

融和拉丁精神與日耳曼精神,吸收最優秀的外國傳統而加以豐富與提高,為民族藝術形式開創新路而樹立幾座光輝的紀念碑:在這些方麵,莫紮特又是獨一無二的。

文藝複興以後的兩個世紀中,歐洲除了格魯克為法國歌劇辟出一個途徑以外,隻有意大利歌劇是正宗的歌劇。莫紮特卻做了雙重的貢獻:他既憑著客觀的精神,細膩的寫實手腕,刻畫性格的高度技巧,創造了《費加羅的婚禮》與《唐•璜》,使意大利歌劇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峰[1];又以《後宮誘逃》與《魔笛》兩件傑作為德國歌劇奠定了基礎,預告了貝多芬的《菲岱裏奧》、韋柏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納的《歌唱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