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一個個形同巨人的國外品牌,聯想品牌憑什麼來競爭?答案就是尋找優勢、揚長避短、實現優勢互補。本土優勢,是中國企業最大的優勢。不論外國企業具有怎樣的雄厚實力,但在中國都有一個難以化解的劣勢,他們都是越境作戰。作為全球重要板卡供應商之一的聯想集團,更深層的優勢是對於中國國情的了解。將這種潛在的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將在競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無論如何,聯想是中國企業,在本土總會得到各種形式的支持,而中國的許多事情又確實隻能由中國企業來做。這樣,聯想確定的策略就是做大公司不願做或外國企業不能做,而小公司做不了的生意。
迎接世界的挑戰並不意味著封閉自己。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一點都不借助外力就過於狹隘了。在當今世界經濟彼此滲透的情況下,不可能說由一個企業生產從CPU到機箱,從顯示器到打印機的全套設備,即使是計算機業巨人們,也不可能。借助外力也是必要的,狹隘的觀念隻能導致失敗。聯想集團從很早起就在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彙性經營格局。外國的資金能用一定要用,外國的技術能用的一定要用,外國的其他優勢能用的也一定要用。實實在在地說,聯想的民族工業大旗並不隻是生產聯想品牌的部門所扛起的,被許多人所不屑的外國公司代理部門為樹立聯想這一民族工業品牌做出了巨大貢獻。
柳傳誌覺得走向世界,才體會得到外國企業是怎樣競爭的。不斷調整自己,克服在中國舊體製下形成的種種缺陷,以適應國際市場,這是聯想感觸最深的,也是花了最大力氣而仍需繼續努力的。在國際市場中,當企業生產已具有相當水準時,也同時具有了相當的機會,能不能把握機會,占據市場,要看你是不是已做好了準備,去戰勝自己。隻有戰勝了自己,戰勝了國外強大的競爭對手,才能真正樹立自己的民族品牌,並使它始終屹立不倒。
借勢品牌效應
柳傳誌在品牌發展的過程中認識到,品牌延伸策略之所以被眾多的企業采用,是因為它給企業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品牌延伸策略是借助已成功或成名的品牌,擴大企業的產品組合或延伸產品線,采用現有的知名品牌,利用其聲譽,推出新產品。
從企業內部看,發揮、借助已有的品牌(名牌)效應,能降低各種廣告、宣傳等促銷費用,從而降低產品的成本;還可以借助已有的良好的銷售渠道快捷地把新產品送達到目標顧客手中,有利於新產品進入市場。
從企業外部看,借助已成名的熟悉的品牌聲譽,有利於目標顧客的認同、好感,接受乃至購買;借助於統一的品牌名稱有利於形成一種強大的“陣勢”,帶給消費者一個全麵的、整體的、良好的企業形象。
在進行品牌延伸之前,要做好品牌實力評估。因為品牌延伸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已有品牌的聲譽和影響迅速向市場推出新產品,因此,品牌延伸的前提就是這一品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在消費者心中有很高的地位。當某一品牌並不強大並且受到諸多同行強有力的挑戰的時候,品牌延伸就是冒險的。比如深圳巨人集團在最初經營的電腦行業沒有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進軍剛剛興起的生物保健品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致使企業人、財、物等資源過度分散,結果因為管理混亂而“隻開發不結果”,使本來很有希望的企業陷入了重重危機之中。
俗語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品牌延伸宣傳越廣,銷售越多,就表示在銷售量短期增加的同時,使更多的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了不滿,從而讓更多的消費者迅速地遠離了這一品牌的產品。在主品牌不變的前提下,為新產品增加副品牌,不少人崇尚保存自身實力的中庸之道,為了避免單一品牌延伸的風險,經營者也可考慮采取類似中庸的辦法——在商標不變的情況下為新產品再起個小名,這裏叫做副品牌。這樣做一方麵淡化了“模糊效應”,另一方麵又使各種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距離,有效地降低了“株連”的風險。
柳傳誌發現電腦的利潤日漸微薄,開始想進入別的行業。此時,柳傳誌采取的是和SONY等國際知名企業類似的品牌延伸策略,即無論進入哪一行業,所製造的產品均冠以“聯想”品牌。包括打印機、服務器等產品均采用了聯想的品牌,有效地利用了原有的品牌效應,在市場擴張上節約了成本,延伸了品牌價值。
品牌化道路
根據世界最權威的IT信息市場研究公司美國高德納(Gartner)發布的報告,2011年上半年全球電腦廠商的綜合排名中,聯想位居世界第二,成為中國服務器廠商迄今為止的最高排名紀錄。可以看出,國內企業在不斷地崛起,同時也是對占據中國市場的洋品牌提出了挑戰。
鼓勵“跳出龍門”
隨著國門的打開,強勁的對手蜂擁而入,中國企業要挑戰國際品牌,首先自身就要有國際品牌的實力。因而,中國要建立國際競爭力的話,國際化是必由之路,走出去是一種必然趨勢。有人認為,中國是個大市場,隻要在這個大市場中站穩腳跟,那就不愁企業沒發展。國內市場固然很大,然而,隨著“爭食者”日益增多,市場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到時雞肉也會變成雞肋。所以說,雖然“走出去”風險很大,但是如果不出去,風險更大!因為國內這一誘人的市場前景正加劇各路英雄的爭奪戰,方正、IBM、戴爾、惠普、浪潮、實達等眾多廠商也都在不斷地加快市場開拓的步伐,分食這一大市場。此外還不時有一些新的廠家加入到“掘金者”的隊伍之中。可以看到,隨著競爭者的增多,PC市場可分享的蛋糕將越來越小。另外,電腦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低價格、微利、拚規模的時代。僅存的市場空間,使得任何廠商對這個市場都不敢掉以輕心,各種促銷活動層出不窮,同時廠商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惠普發出挑戰,將與戴爾和聯想展開爭奪。戴爾則全麵下調台式機、筆記本電腦和工作站的產品售價,並在個人電腦市場份額占有率上取得不錯的成績。PC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其利潤空間也在縮小,如果國內廠商不拓展新的市場空間,那麼就要在束縛拳腳中前行。而“走出去”無疑成了避開這種境遇的策略之一。事實上,國內許多有實力的企業在這方麵已有了成功的例子。這同樣也說明了,“走出去”的策略漸成國產企業發展的一個趨勢。
挑戰國外品牌
俗話說,打鐵先需自身硬。國產企業“走出去”挑戰洋品牌,企業本身也要有一定的實力。雖然說,“走出去”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一個策略,但是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成功的跨出這一步。當然,在國內市場的成功是第一步。而聯想無疑是成功地跨出了這一步。
首先,聯想的銷量已在國內及亞太市場上站穩腳跟,這將是其走出去的堅強後盾。聯想在PC市場以30%的占有率穩坐霸主地位;在2002年第三季度的全球服務器出貨量排名榜上,聯想位居世界第七;由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DataCorp.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第一大PC製造商聯想以13.2%的市場份額依然保持著在亞洲市場的領先地位。到如今,聯想更是占據全球第二的市場份額。
其次,聯想品牌在國內的強大優勢為其挑戰國外品牌奠定了基礎。據權威機構IDC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年聯想數碼相機還曾以15.92%的市場份額一舉打破長期以來國外廠商壟斷市場的格局,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二;聯想在市場上出色的表現,已讓我們無法懷疑其實力。然而,有實力而隻滿足耕種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這似乎不是當今IT企業的發展趨勢。如果在國內沒有競爭力,就不可能打到國際市場。
如果國內市場做得很好,而不進入國際市場,那麼優勢也是暫時的。有實力隻有走出去,與強手一較高低,才能見分曉。因而聯想更要用國際化戰略來提升競爭力。
塑造國際品牌
現在的國內PC領域,來自各個方麵的威脅越來越大。PC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普遍,產品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早已經使PC的利潤攤薄而風險提高,同時國內PC市場可擴展的空間逐漸縮小。而海外一些國家的市場正迅速增長,除了發達國家日本、歐洲、美國這三大市場外,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對PC的需求量也在增加。
走國際化道路有助於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可以說,聯想品牌在中國的PC領域穩坐頭把交椅。然而,在世界市場中,聯想的品牌又有幾人知曉?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融合,各國之間的聯係也日益緊密,這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示實力的大舞台,隻有在這個舞台上得到公眾的好評,才能由區域品牌發展為國際性品牌。正如海爾不僅把品牌做到了中國的千家萬戶,而且擴展到全世界,使其的成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海爾發揮國際品牌的影響力,其產品已出口到10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銷往歐美的產品占出口總額的60%以上。目前,海爾在美國180升以下小容量冰箱的市場占有率已達20%,“美國化”令海爾真正在美國紮下了根。在其品牌的作用下,海爾產品打入了歐洲15家大連鎖店中的12家,美國十大連鎖店中的8家。海爾的國際化品牌策略,是值得國內企業借鑒的,特別是聯想,以在國內市場上打好了基礎,而走國際化道路,這不僅拓展海外的市場空間,有利於品牌的提升,同時也還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提供學習的機會。作為IT企業,要保持長期持續利潤增長,必須走出國門,形成有突出地位的品牌優勢。要想實現這一切隻能走發展技術的路,走創新的路,隻有這樣,才能從跟跑位置不斷超越而居於領跑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