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誌研究發現,僅僅掌握了技術,而不能從戰略發展的角度,也就是產品規劃的技術標準上對行業產生影響從而樹立自己的實際地位,仍然是被動的。聯想堅信自己在掌上電腦領域有製定標準的實力。在這個體係中,核心是定義麵向市場的產品,因為那是企業能否生存的根本。在對需開發的產品目標進行了定義以後,開發過程相對簡單,通過應用成熟技術,另外加上自己開發設計的創新,最後形成市場需要的產品。正是在這樣一個創新體係指引下,聯想在不斷地加強著、提高著創新能力。
柳傳誌非常注重企業的創新,他認為:“聯想在自己的實踐中懂得要讓成熟技術不斷轉化為產品就需要工程化的開發。而要讓一個接一個的產品不斷轉化為大規模生產和銷售的產業,就需要依賴於企業化的管理。”
柳傳誌多次在會上強調,科技創新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特別是聯想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發機製,既保證了滿足市場需求的項目開發,也保證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研究,形成了良性循環的企業創新機製。
目前,聯想已有多項專利被批準,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科研獎勵。企業的創新是一個包括多方麵內容的有機係統。而且,它也是一種獲勝的執著信念,這種信念是企業成功的靈魂。相信一直保持著這種信念的聯想人,在創新的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穩健。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最終的反映是企業產品競爭力的提高。科技領先的產品並不僅僅意味著最先進的技術,同時更重要的是這些最先進的技術能夠為消費者所消化,能夠通過優秀的設計轉化為用戶適用、易用的產品,再快的CPU如果沒有相適應的應用恐怕也發揮不了效能,就像好馬沒好鞍,聯想自以為自己的技術到目前為止不一定是最先進的,但產品一定是力求最先進的。
與電腦主機板相比,聯想電腦更能表現它的產品創新能力,尤其在家用電腦方麵,1992年以前,中國電腦界應該說有很多人在打家庭的注意。中國的家庭市場是充滿誘惑的,從人口絕對數量看,從經濟發展速度看,最大的電腦市場在中國。
進入數碼時代,隨著數碼技術的不斷進步,琳琅滿目的數碼產品和數碼應用開始興起。隨著數碼娛樂的平民化,更多普通家庭卷入數碼大潮中,這些非專業用戶渴望能像享受家電一樣輕鬆地體驗數碼生活,他們希望源自科學計算的PC擺脫技術至上的傳統束縛,汲取家電易用性方麵的優勢。技術和需求促使數碼將重新為PC與家電的融合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
可見,無論是以引入家電化的簡單操作見長,還是以支持更豐富的數碼應用取勝,在最新推出的PC新產品中,PC與家電走向融合的趨勢幾乎已成定局。融合的大局已定,看樣子能否有更新的突破,將是人們的下一個期待。
聯想集團的產品創新是聯想人一次次的智慧的體現,這一次次創新的神奇之處及其作用不能不讓人由衷地欽佩。然而對一個企業,具體的某項產品的某一次創新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的是如何從根本上實現一次創新向持續創新、單一創新產品向係列創新產品和能人創新向集體創新的轉變,增加企業在產品上的新陳代謝能力。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具有良好的產品創新的組織管理機製,以確保開發目標的實現以及開發和維護能力的持續性。更確切地說,必須以工程化的要求組織開發,建立這樣的機製,像車間流水線生產產品一樣,開發部門能夠源源不斷地“流”出新產品。聯想在電腦產品的開發上,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他們稱之為丌體係的結構。
在這個體係中,中心組織是係統開發部,它負責整機係統的規劃設計。軟、硬件開發部是它的兩個支撐部門,他們分別根據係統開發部提出的設計要求,獨立設計硬件部件或隨機軟件。係統開發部設計出的整機係統將經過評測部門的嚴格測試,並進行工程化準備,才能交付生產部門大批量生產。另外一個部門負責國際先進技術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結果將作為係統開發部門的技術輸入,以便為下一代的整機係統做好充分的技術準備。係統開發部的另一個輸入,來自於產品部門通過對用戶進行調查而得到的應用需求,這個體係能很好地保證技術與應用的緊密結合,以便不斷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有創新才有盈利
柳傳誌一直很清楚,作為一個高科技企業,利潤增長的根本的因素是技術創新。但基於上述認識,基於要建百年老店,所以聯想選擇了“貿、工、技”道路,用了很長的時間來建立企業的管理基礎和企業的營銷基礎,為技術創新的實現做好準備工作。
在這個基礎上,企業的技術創新道路應該怎麼走呢?技術創新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技術是如何為企業盈利的?以什麼樣的方式盈利?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保證技術盈利?為說清楚這些,柳傳誌說:“我們先對技術進行分類:我們按技術與客戶的距離把技術分為產品技術和功能技術兩個層次。產品技術是指把各種技術集成為產品、提交給用戶的能力,也可稱為係統技術或集成技術;而實現產品中的某一項功能的技術我們稱為功能技術。產品技術所完成的結果是最終產品,直接與用戶發生關係;功能技術不直接與客戶聯係,而是透過影響產品功能或者說透過產品技術為客戶服務。”
柳傳誌強調,技術創新的作用方式和所需條件必須依賴企業的大力支持。產品技術的基本作用是利用各種技術實現產品,實現產品定義中的各項功能和性能指標,並努力使產品的成本更低,質量更好,更加便於生產。產品技術的主要特點是提供最終產品給用戶,而最終用戶由於知識和信息的局限性而不能達到理性購買,而主要是通過品牌來進行購買決策的。我們知道,一件產品,性能好,質量好,但沒有品牌或者不是著名品牌,就得不到足夠的承認,也就得不到較好的利潤回報。品牌,實際上是產品的性能、質量和服務所形成的信譽的長期積累。也就是說,用戶願意購買品牌的產品,是看重產品的性能、質量和服務,而對產品是誰生產、誰設計的,並不關心,IBM、惠普的機器是哪一家企業生產的並不重要,耐克球鞋原產地是哪裏也不重要,關鍵是這個品牌後麵的性能、質量和服務。有了好的品牌,才能將好的產品銷售出去,獲得合適的利潤。同時,技術對品牌的發展也有直接的關係。產品的性能主要是根據產品的定位,是根據對用戶的分類,不同用戶的需求所確定的,技術是實現產品性能的手段:產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產品設計環節通過技術加以保證的。另外,當產品是企業自主開發的話,產品的連續性和發展性對企業的品牌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柳傳誌特別指出,核心技術的利潤的實現要求企業有更高的運作能力,核心技術不直接體現在最終產品上,而是通過產品技術對核心技術的選擇而融入產品中,這決定了核心技術的使用者是生產廠家,而生產廠家的購買方式是一種理性購買,是建立在豐富的信息和較高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做出的決策,所以成功的核心技術往往說明這個技術本身是先進而經濟的。如IBM公司、朗訊公司等公司都拿出大量的資金來發展各項技術,發展對未來產品具有很重要意義的技術,如半導體技術、磁存儲技術等。由於獲得這些技術的難度和這些技術對產品的重要性,這些技術成為這些廠家競爭的主要手段,技術帶來的利潤相對來說比較豐厚。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通過核心技術獲得利潤回報也必須和企業的運作結合起來,企業運作是真正將利潤落實的實施者。比如英特爾掌握著微處理器的核心技術,在保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通過運作隨時保證產品對自己核心技術的需求,他們不斷發現並解決影響用戶使用更高端的CPU的各種瓶頸,保證核心技術利潤的實現。
總結以上兩方麵的技術,產品技術是麵向最終用戶的,它是透過產品的品牌為企業帶來盈利;而核心技術則是麵向生產廠商的,它更多的是通過產品、通過技術本身來獲得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