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贏在資本時代(2 / 3)

聯想的商標:誠信

曾有媒體記者問柳傳誌:“如果您站在一個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一個上市公司的立場和角度去看,看我們大陸的資本市場、證券市場,您認為最缺乏的是什麼?”而柳傳誌的回答卻讓人出乎意料,他說:“我覺得最缺乏的就是真實,就是誠信了。因為我覺得股民買你的股票,他就是希望一個穩定持續,一個高增長,既要高,還不能像過山車一樣。這個基礎是報表得真實,在香港沒人把報表真實作為一個前提的原因是:這是一個必然的東西。結果我們在國內發現,連續出現這事,確實發現這個報表不真實,不僅上市公司如此,中介公司還幫著做。在這種情況那就是個大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頭一點,先別說什麼持續、高速,先把報表真實這件事弄好,讓人心裏踏實,你不能騙人家。我覺得這就變成第一位的事情。”

記 者:我們用了一個不合適的詞叫不速之客,因為我們在調查的過程當中,本來是沒有涉及聯想的,聯想並不是在大陸上市的企業。但是聯想在各個老總當中獲得的支持率,大家認為最受尊敬的程度仍然是非常的高。這個結果您聽到了以後,會不會感到意外?

柳傳誌:我很高興對我們的厚愛。

記 者:您對誠信這個詞,在這十幾年當中有沒有一個逐步逐步的感受,或者認識的一個過程?

柳傳誌:一開始辦公司的時候,就把這個列在一個非常高的高度。我堅信公司要做大,一定要有一個誠信的態度。我就特別痛恨無商不奸的這個說法和它的到處傳染,所以就立誌要把這方麵做好。我們在做的時候,一開始就立了所謂三個信得過。一個就是叫領導信得過的,我這個領導今天其實就是個股東,當然是中國科學院,你得叫投資人信得過你。第二個你得叫客戶信得過你。第三個你得叫員工信得過你。我們在誠信方麵得到好處,我真的是可以說出來好多。誠信本身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原因不僅是個態度問題,我想誠信於是就誠信了。有很多東西你對自己估計過高,你答應別人的事,你做不到這都會是形成最後結果是不誠信。如果你要讓你的員工、讓你的客戶都認識到,你努力在做,那他們會感覺好的很多。如果你做到了,而且是努力實現諾言,那你這個企業真的就在人家麵前會一個非常高的一個位置。在香港我們的做法就是兩條,第一就是透明,在香港上市公司的規矩是半年宣布一次業績,我們把它改了,三個月宣布一次,一個季度一次,讓你最及時地知道我們的情況。另外把一些投資人請到公司裏邊,我們內部的會允許你參加,但你要保密了,參加我們預算是怎麼製定的,我們內部是怎麼征求問題的,你可以隨便看。再一個我們堅決不造夢。它也是一個誠信問題。

誠然,麵對誠信這個問題,中國企業的職業經理同樣很重視。而柳傳誌很坦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就是說我們自己做沒做過這樣的事情。我們1994年香港上市以後,是堅決沒做過。在1994年以前的時候,比如像進出口的問題,應該講是一個最大的薄弱環節,在1990年以前,我們國家的高關稅,但實際上又有大量的進口的渠道,但這個製度本身是絕對不許走私的,但是有大量的渠道在這兒,國家又沒有去打擊,這時候就變成了一個非常不公平的狀況。這時候,我們在處理上確實有在政策邊緣,甚至過這線的時候。”

業績證明一切

麵對聯想連續幾年的高速發展,投資者對聯想的未來會產生一個疑問,聯想在股票下跌時如實向投資者提供財務報告?柳傳誌認為,聯想的股票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都如實向投資者通報。對於誠信這個問題,看了記者對柳傳誌的專訪,不難得出誠信對一個企業發展是如此重要。

記 者:那麼這個增長實際上是高於投資者對聯想增長的預期的,但是您剛才也提到了,可能是他們對你的要求越來越高。

柳傳誌:我知道這個股價跌得很厲害,他這裏邊都挺有道理。

記 者:原因是為什麼呢?

柳傳誌:那段我們的股價太高,高在什麼呢?高在市盈率。我們高在80倍到100倍,在香港市場同我們這樣的公司大概20倍左右。投資人追捧得太厲害,我們每次都是說我們把業績做好,股價是你們看的事,我們也願意它高,我們不願意它低,但是我們絕對對大的形勢,比如國際形勢、經濟形勢等等,政府沒法左右。我們隻能說我們把事做好,隻能是這麼個態度。因此我們不能夠說由於股票低了,我們用其他的手段保持股價上升,這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

記 者:但這些話他們信嗎?

柳傳誌:他們要看,所以這時候會使得這個股票下來,而我們自己心裏怎麼想呢?我做給你看,你不是下來嗎?下來我買,我們有錢,不僅是我們上市公司買,我們大股東也拿錢買,說明我們真是有信心,等買了以後,(股價)再高上去,那不是我們又賺了錢嗎。所以我們是這麼去看待這問題的,我覺得他們想得也有道理,關鍵的問題是你做出來給他們看,而不是說我去修改報表這樣的方法去保證股價。

記 者:國內現在對很多莊家,有人認為要辨證地看,有人認為有白莊有黑莊,黑莊當然是要深惡痛絕的,但是白莊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使用的,您怎麼看?

柳傳誌:坐莊本身可能是對股民是不公平的,香港的股價,像我們這股東多數都是基金,有機構投資者,他比較有理性,他也能分析。實質是投資人的錢去支持上市公司的發展,上市公司的業績好了,對投資者有所回報。坐莊本身不能把上市公司的業績做好,它是另外一種循環,我覺得這個循環本身就不是很正常的。

記 者:我們現在也看到一些家電企業紛紛進入IT,而聯想也提出要向家電領域,包括向服務領域進軍,好像大家的位置在互換?

柳傳誌:PC產品發展的趨勢,作為消費類產品必然會跟家電方麵會融合。另外像PC產品作為商用,它一定要跟應用服務結合。怎麼講呢,人家買了電腦以後,到底怎麼用,跟網絡怎麼配合起來,這東西它會形成一個集成,因此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如何提高我們的毛利率,我們死守著過去的那個路肯定是不行了。

記 者:在新的領域,自然地,你們的經驗不會那麼豐富。那麼在這個時候,大家對你的前途會畫出一些問號。

柳傳誌:每年要到英國或美國去做路演,經過我們路演以後,很多投資者相信我們的能力,因為他們主要是看我們這個班子本身有沒有製定戰略的能力,有沒有一支好的隊伍能夠實行戰略,也有一些還是產生懷疑,這幾種情況都會有。對他們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做出來讓他們看。但是你在戰略製定完以後,一定要有一個執行的過程,這執行是怎麼執行呢?你內部的組織結構要調整,人員要更換。這有個磨合,在磨合期間,可能會對以前的業務有影響,但是在這個時候,就有一個我們是不是堅持做的問題,我們對誰負責呢?我們對投資人的長期利益負責。我們不要盯住短期的股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拿定主意,我們認為對的我們堅決要做。

無論是電腦市場,還是股票市場,關於聯想的傳聞都很多,而柳傳誌麵對這些傳聞卻顯得很坦誠,他說,誠信並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和承諾,它應該貫徹在上市公司日常經營和長期戰略當中。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賴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因此,做公司就像做人,要贏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

再創投資神話

柳傳誌曾經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打造出具有十足中國本土特色的IT企業巨頭——聯想;在他的第二次創業過程中,柳傳誌是否能由聯想投資和他的本土經驗,打造出一個新的神話:一個成功的本土高技術風險投資商並藉此而超越自己呢?

贏得投資時機

作為中國IT產業的領頭羊,柳傳誌的聯想依靠“貿”和“工”取得了曆史性的輝煌,並且最終希望通過“技”來完成自身的再度飛躍。聯想電腦和神州數碼的成功拆分,一度被人們理解為是後柳傳誌時代的開始,事實上也可以看做是聯想藉此踏上了“技”的征程。

曾經千呼萬喚,現在終於出台的聯想投資,盡管被業內人士廣泛理解為是聯想的第三個戰鬥集群,但僅僅兩億人民幣的資金和在國內IT界尚有聲譽的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還是沒有引起人們的合理關注——大家普遍認為聯想投資還僅僅是聯想電腦和神州數碼的配套產品。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盡管柳傳誌的“貿、工、技”戰略也曾被業界有所質疑,聯想投資的適時成立卻恰恰可能是柳傳誌的聯想邁向“技”的成功關鍵。

2000年年初,聯想將成立風險投資公司的聲音不絕於耳,其時恰是互聯網熱潮澎湃,風險投資成為新經濟“上帝”之時。包括紫光、方正及同方等不少國內的IT巨頭已經開始涉足風險投資領域,而Cisco通過投資和購並不斷保持自身競爭優勢的神話也正如日中天。聯想在這個時間推出聯想投資似乎是眾望所歸且吻合潮流發展之舉。但在聯想電腦和神州數碼分拆之聲日益強烈的情況下,聯想投資推出的喧囂卻漸漸消沉,幾至於無。

聯想電腦和神州數碼在2001年3月24日分拆結束,聯想投資即於2001年4月24日宣告正式運營,從時間上推斷,這似乎是聯想整體戰略中早已確定的一個步驟。當問及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這個問題時,他的回答是:“聯想電腦和神州數碼拆分之後,柳傳誌就有更多的精力來推動聯想投資的運營了。”這或許就是聯想投資為了遵循集團戰略,而不得不將在2000年春節就已經確定下來的事情一再推遲的一個關鍵性理由。

一個包括重慶路橋、華僑城、特別電工在內的國內主板上市公司參與的投資項目——重慶寬帶,總盤子為2億人民幣,盡管聯想僅僅投入1500萬人民幣,占8.11%的股權,但大家一致認為聯想在其中擔任的是總協調人的角色,並且負責著項目投資後的具體管理和監督。

聯想在卓越網中的投資則已經獲得明顯增值。第一期注入200萬美元,加上後來追加的100萬美元的投資,聯想投資在卓越網裏共投入了300萬美元,但新一輪融資表明,聯想現在所持的股份價值已經上漲到了1500萬美元,翻了5番。

盡管聯想投資的正式運營被一再推遲,但對於聯想投資來講,它非但沒有失去什麼,相反,卻因此而規避了互聯網投資潮中的狂熱,同時贏得了最好的投資時機。

企業文化決定風險投資

聯想集團的成功,柳傳誌推重的是“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他為聯想投資設計的藍圖似乎也依然遵循著這樣的道路。

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被業界廣泛認為是聯想集團繼楊元慶、郭為之後的第三少帥,他在柳傳誌的眼中是一個冷靜、沉穩的人,從事投資最為適合,自然也就成了聯想投資班子中的核心人選。其他核心人物,無一不是在聯想集團內部挑選出來的員工。這是因為柳傳誌認為,聯想集團做風險投資最大的資本就是聯想的企業文化。聯想內部員工組成的聯想投資團隊,將更有利於將聯想在中國成功的企業文化移植到創業企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