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贏在資本時代(3 / 3)

聯想投資在戰略上,將更為偏重於投資創業企業的創業期和擴展早期(占總投資額的60%),這也就使得聯想投資更為偏向於長線投資。在投資領域的選擇上,聯想投資還是集中在大IT領域,其中包括電信網絡設備、企業應用軟件、IT服務和用於通信設備的半導體芯片設計。從這些投資領域的分布可以看出,聯想投資在未來的投資中,還是將圍繞自身較為熟悉的IT領域,但同時也將投資的重點放在了聯想電腦和神州數碼的業務之外,這一方麵是為了規避被投資企業可能和以上兩者之間相成的業務重合和競爭;另一方麵則是為了通過投資的方式,拓展聯想集團的業務版圖。

兩個億人民幣的投資作為帶隊伍的代價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以首期偏小基金熟悉行業規律和培養人才,以求迅速擴大規模。”是聯想投資解釋其首期資金僅僅兩個億的原因。確實,聯想投資的員工基本上來自聯想集團,盡管對IT領域具備足夠的了解,但對風險投資的經驗則明顯是一片空白。能不能夠通過2億元的投資盡快熟悉市場環境和鍛造一支勝任的隊伍,是聯想投資未來成敗的關鍵之一。這段時間並不長,在計劃中,聯想投資在2002年開始便要募集第二期7000萬美元的資金,也就是說聯想投資的練手時間僅僅隻有半年多。故而,聯想投資對外界宣布正式運營以來,投資步伐就非常迅速,宣布了對黃金眼科技的投資。

以“技”術為中心

聯想電腦自成立聯想研究院以來,就開始實施自身戰略的最後一個環節——向技術型企業的轉變。但始終懸而未決的是聯想體製的最終調整,聯想成功分拆和神州數碼的順利上市,為這個事件劃上了完整的句號。現在,聯想開始真正的向“技”大步邁進了。

但僅僅是依靠聯想內部自己的研發力量就力圖打造完成聯想的“技”術藍圖,似乎還稍嫌能力不足。從微軟的經驗來看,通過購買最新的技術公司,將其產品打上微軟的標記,是保持微軟在行業內技術領先的重要環節之一。聯想是不是也是希望通過聯想投資為聯想電腦和神州數碼專業從事這種新型技術的尋找、培育和整合呢?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的回答是:“兩家上市公司都有自己的投資部,而我們是專業的風險投資公司,以贏利作為最終目的。”

但朱立南同樣沒有排除自身投資的企業被兩家上市公司收購的可能,特別是在初期階段。而且,兩家上市公司將擁有優先購買聯想投資所投資企業的權利。因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判斷,那就是聯想投資是柳傳誌的聯想集團在向“技”轉換過程中的一粒特殊的棋子。他一方麵通過投資力求獲得收益,同時肩負著聯想集團向新技術領域拓展的使命。

新資本運動

柳傳誌的新資本運動,就是在非IT行業再造一個不叫聯想的聯想。2001年年中,伴隨著聯想集團分拆和神州數碼的上市,柳傳誌把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的指揮棒分別交給了楊元慶和郭為。這時候,柳傳誌單純做資本家坐地收租,似乎已經是這個傳奇的中國科技企業創業者的必然歸宿。

二次創業

經過簡短的甚至是象征性的“賦閑”,柳傳誌開始了新的運動。比起20多年前的那次從無到有的創業,柳傳誌此次運動則更像是一場指點江山的全新資本運營,隻不過整個布局讓初識者有些莫名驚詫。從事風險投資的聯想投資,玩起了房地產的融科智地,加上北京金白領餐飲有限公司和誌勤物流,這些和聯想一貫的高科技形象看似不相關聯的四家企業,幾乎在一夜之間跳到了台前。他們和聯想集團以及神州數碼一樣,母公司都是聯想控股。

做了一輩子高科技,又搞起了傳統產業,柳傳誌自己的解釋是因為資金不能閑置——僅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2001年給控股公司的分紅就超過了1億港元。而業內人士的猜測認為,柳傳誌經營起了“自留地”。關注的焦點則是,柳傳誌的“自留地”上能否長出像聯想集團或者神州數碼那樣的參天大樹。

實際上,這場有關資本運動的遊戲很早就開始布局。2001年年初,柳傳誌已經著手策劃他的職業資本家生涯。2001年3月,柳傳誌帶領朱立南首先舉起了聯想投資的大旗,並將多年積累的職業經驗幾乎全部傾注在了聯想投資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他希望通過聯想投資的運作以期實現二次創業。

這是典型的矽穀模式:成功後的創業者成為了令人豔羨的風險投資商。但一開始就將投資取向定位於IT領域的聯想投資,麵對市場環境急劇惡化,頗有些生不逢時的感慨。聯想投資先後投資了12家企業,幾乎沒有明顯的亮點,表現隻能稱之為中規中矩。這也使柳傳誌在聯想投資成立發布會上的講話變成了預言:“我們希望通過走彎路來磨練隊伍。”但成立聯想投資僅僅是柳傳誌跨出的第一步,他隨後的動作顯得更加大刀闊斧並卓有成效。

2001年5月,聯想餐飲服務事業部獨立,注冊為北京金白領餐飲有限公司,成為聯想控股的子公司。

2001年年中,多年來從事聯想自有物業規劃建設的聯想科技園公司獨立注冊為融科智地房地產有限公司。與此同時,融科智地標誌性項目融科資訊中心封頂。

2002年6月24日,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與東方海皇集團旗下子公司——美集物流公司共同投資成立合資公司。原聯想進出口公司全麵轉向科技物流。

後3項舉動和聯想投資不同,都很快獲得成功:金白領已經成為北京市場上最大的“團膳”提供者之一,年營業額超億元;融科智地2002年一入市,尚未正式起用,出租率就達到50%;而聯想進出口在2001年取得了進出口額11億美元、在中國進出口額的前200家企業中排名第25位的驕人業績。

更為重要的則是,如果說聯想投資還將自己的腳步拘囿在IT領域的話,柳傳誌的後三項動作在行業分布上則完全脫出了IT範疇。

這些被稱為柳傳誌的“自留地”的企業仍在不斷地拓展。2003年年初,在融科資訊中心的旁邊,一個投資額為原來兩倍的高檔寫字樓項目開始實施,而北京五棵鬆、天津瑞景居住區等項目也正在運作之中。金白領在聯想控股和聯想投資搬進融科智地後,將老樓修繕一新,建起了龐大的酒樓。誌勤物流則於2002年3月6日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係認證。柳傳誌在“自留地”上的二次創業,是憑借什麼而在大跨度的產業鏈條間從容布局,又如何界定各自之間的關聯呢?

圈地運動

和以前帶著20萬元人民幣創辦聯想時相比,柳傳誌經營起自留地來則顯得頗為財大氣粗。融科智地成立伊始,業內無不為之動容,“攜20億巨資進軍京城房地產”之類的報道在各大媒體頻頻出現。而聯想投資同樣一起步就顯得不同凡響,初期投入運作的3000萬美元,在柳傳誌的眼中,不過是用於錘煉隊伍而已。

雄厚的實力和已經形成的聯想品牌,使柳傳誌自留地上的4家公司剛一出現,就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並很快成為行業內的知名企業。柳傳誌在投入資金的同時,也把聯想多年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成熟管理機製引進到了4個企業當中。2001年,聯想改製,聯想集團控股公司更名為聯想控股有限公司,中科院和職工持股會作為股東分別占有其65%和35%的股份,從機製上完成了聯想的變革。

在聯想控股的多元化投資中,這種機製變革得到有效延續:在已知的股權安排中,聯想控股分別持有聯想投資和融科智地80%的股份,而這兩家公司剩下20%的股份則由公司的管理層持有。管理層就是公司的股東,從一開始就解決了激勵機製的問題。據說在後來投資的金白領餐飲和誌勤物流中,同樣的股權安排也將得到貫徹。

柳傳誌曾經這樣表白:“我們注意到,在一些國有企業裏麵,因為機製的關係嚴重地壓製了人的積極性。從企業性質考慮,如果有可能提供好的運作機製,就可能使一些企業煥發青春。”

雄厚的資金、品牌以及機製被柳傳誌無一例外地灌注到了四個企業之中,在看似淩亂甚至有些隨意的產業布局下,其實處處可以體現柳傳誌細致入微的嗬護。但最能體現柳傳誌良苦用心的,則是他用人方麵的謹慎:“德才兼備的領軍人物和他下麵的專業人員是企業發展中最要解決的問題。”

現任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早在1989年就進入聯想,先後擔任深圳聯想電腦有限公司總經理、業務發展部總經理及集團高級副總裁等職務。融科智地總裁陳國棟1994年加入聯想,從一開始就負責廣東惠州的生產基地建設,其後轉戰深圳、北京等地。柳傳誌自留地上的主要負責人,無一例外地出自聯想,他們在聯想錘煉多年,熟悉現代企業運營規律,並深得柳傳誌的信任,這一點在金白領以及誌勤物流等兩家公司上同樣得到了體現。在某種意義上說,柳傳誌自留地上的4家企業,其實是在聯想這棵參天大樹蔭蔽下的嫩芽。

投資多元化

據跟隨柳傳誌多年且一直從事投資業務的人士透露:“這些業務,除了聯想投資外,幾乎都是聯想此前接觸過的,已經有了很多的經驗和很大的規模。”

仔細觀察這些企業的來龍去脈,這一特征清晰可見。融科智地就是脫胎於聯想原來的房地產監理項目;金白領餐飲在獨立之前,根本上就是聯想員工食堂的經營者;誌勤物流的前身聯想進出口公司,則早就躋身大型國內進出口公司的行列。即使是全新亮相的聯想投資,對於業內而言,其實也並不陌生,早在它成立之前,聯想集團就已經對包括卓越、新東方以及重慶信息港等項目進行了投資。

從這些方麵看,柳傳誌經營著的自留地,僅僅是那些在聯想龐大身軀上長大成熟後的瓜果自然落地,然後生根發芽的結果。這也有力地印證了柳傳誌曾經表述過的觀點:“聯想控股在投資領域更注重人才和經驗。”

更為重要的則是,透過紛繁複雜的行業分布外表,其實柳傳誌自留地中的四家公司,同樣都堅持著依托IT行業、逐步向外拓展的經營策略:聯想投資隻投資IT產業;融科資訊中心則被創造性的稱呼為科技物業;金白領最早的客戶是IBM、諾基亞以及華為;聯想進出口一直以IT產品進出口為主等等。

由此可見,在大跨度領域的投資上,柳傳誌其實早就心中有數,他相信聯想曾經有過的普遍經驗可以在更多的行業應用。甚至可以說柳傳誌的二次創業,就是在非IT行業再造一個不叫聯想的聯想。基於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更大規模的多元化計劃也許正在柳傳誌心中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