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開拓全球化疆域(1 / 3)

挺進海外

2003年,隨著品牌標識的更新,有關聯想國際化的話題迅速升溫。有人說,聯想換標,意在海外。因為在當時,聯想的Legend商標已經在很多國家被合法注冊了。也就是說,聯想集團一旦要進軍國外市場的話,商標問題就會浮出水麵。

讓“板卡”走出國門

柳傳誌的創新策略中,很多做法當時並不被人理解,但是以後的事實說明它是正確的。1990年是聯想電腦在中國大陸問世的第一年,為了保證聯想電腦的整體性能優異,在整個聯想電腦的技術方麵,聯想自己獨自設計圖紙和主機板,其餘諸如顯示器、鍵盤、機殼等等全部采用進口產品,聯想人把自己的這種做法叫作“站在巨人肩膀上起飛”。但是在那個時候,有一種觀點占主導地位,就是片麵強調國產化率。似乎國產化率太低,哪怕品牌是自己的也不是好事情。

為什麼在1988年聯想進入國際市場的著眼點是電腦板卡的製造業呢?

一是整個世界計算機市場已經進入一個高速增長的時期。1994年全球計算機市場營業額在3000億美元以上,中國僅占其中1%左右。柳傳誌希望聯想成為一個世界性的企業,所以必須盡快進入到一個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裏。

二是由於信息產業在全球呈現爆炸性增長,高技術產品更新換代和價格下降極快,生產成本對價格影響很大。

20世紀80年代世界電腦製造業基本集中在亞洲四小龍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台灣地區。隨著四小龍的快速增長,勞動力成本和其他成本因素上漲,電腦製造業勢必開始進行第二次轉移,而大轉移的方向是發展中國家,其中主要應該是中國。因此客觀上為聯想集團提供了機會。

三是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陸計算機市場也將高速成長,國外一流電腦廠商進入中國指日可待。與可能遇到的競爭對手相比較,聯想畢竟還是在一個競爭質量不高的市場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企業,並且是在市場結構單一的中國大陸。因此,巨大的市場機會與即將麵臨的激烈競爭,形成了聯想戰略設計的條件。

那麼,柳傳誌的海外計劃為什麼不從整機電腦入手呢?這個問題與柳傳誌為什麼一開始不在美國辦公司是一樣的道理。柳傳誌屬於那種知己知彼,有一點不搞透就絕不動手的人,尤其在戰略方麵。他認識到必須承認自己的落後,必須看到別人的強大。所以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國家隊去拚美國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冠軍隊,我們沒有這個實力。與電腦整機相比,板卡製造的利潤確實很薄,幾十億營業額的規模也隻能有百分之一點幾的純利潤。

但是柳傳誌使聯想集團1988年從海外開始的板卡製造業從戰略上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一手托兩頭”的作用。一頭是以板卡叩開國際市場大門,贏得在一個廣泛空間發展的機會;另一頭是由於生產製造掌握在自己手裏,當1994年中國電腦市場拚殺異常激烈以後,聯想電腦依然能夠以很強的性能價格比優勢與世界一流廠商角逐。

國際化之路

對於國際化之路,無論是當初的柳傳誌,還是現在的楊元慶都非常渴望,也一致認為這是聯想國際化企業運作的關鍵所在。

柳傳誌曾多次表示,聯想的未來應該是一個百年老店的聯想,是一個和現在的IBM可以比肩的企業。而要做成百年老店的規模,在當今這個國際協作和影響盤根錯節的時代,沒有國際化的擴張是不可能實現的,尤其在IT企業更甚。

顯然,國際化之路勢在必行。既然戴爾、惠普、IBM都已經兵臨城下,在自己的家門口和自己競爭,為什麼我們不能打入美國的市場?不過,美國的市場卻不是那麼容易突破的。在過去20年間,日本、韓國、台灣的電腦巨頭在試圖進入美國市場時都遭到了徹底的失敗,隻有索尼和東芝獲得了一席之地。顯然聯想的海外之路並非坦途。

不過,即使目前還打不進美國市場,聯想還是渴望海外之路,更何況海外擴張不一定先入美國市場,雖然美國是一個極大的屏障,也是一道將來必須逾越的鴻溝,據谘詢公司IDC的數據,目前全球40%的PC機銷往美國,顯然美國的誘惑相當之大。但是目前完全可以先避而不談。海外還有許多市場值得聯想去爭奪,如泰國PC市場2001年的增長率達到了40%,越南市場也有20%的增長率。華為、海爾的經驗應該值得聯想汲取。

其實,聯想國際化的腳步早在1991年就開始了。當時聯想在德國建立了海外第一家分公司,之後不久其英國分公司也宣告成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7家海外分公司和超過100家渠道。而且聯想筆記本等產品進入海外市場後,並沒有用Legend標識,而是一直在用其主板的品牌QDI。

聯想充滿創新意識的產品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目前聯想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應該是完全可以的。但令人遺憾的是,聯想當時95%的PC產品還是掌控在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僅有區區的5%。這顯然是聯想國際化道路的一個必須跨越的瓶頸。

當初聯想憑借著全方位的PC中文平台解決方案而享譽IT界,如今聯想正在積極進行PC機和家庭電器設備的融合,它提出的雙模計算機正在摸索市場。在技術創新上聯想一直沒有停頓,而且聯想相比國外一些PC巨頭,在價格上也有一定的優勢。

聯想表示,到2006年公司的海外收入將從目前的5%增長到25~30%。聯想已經進入香港PC市場,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聯想的筆記本也已經遠銷海外。既然海外之路已經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聯想會越走越好,畢竟它是我們的一麵旗幟。

2003年初聯想財務總監馬雪征曾說,2002年聯想海外收入占總收入的5%到7%左右(另有一種說法是,聯想海外收入占5%以下)。它在國外設有美國、英國、荷蘭、法國、德國、西班牙、奧地利7間子公司,以及超過100家的海外營銷渠道。聯想QDI主板在歐洲市場的銷量是每年150萬塊左右。2001年開始在歐洲推出QDI品牌中高端筆記本。2002年聯想在香港市場的PC銷售目標是1萬台,占到香港市場份額的5%。

有些企業被動地邁向國際化,以便在生產能力過剩的重壓下為產品尋找新的市場。聯想不是。盡管它號稱擁有500萬台PC生產能力,而目前年度出貨量約為這個數字的一半。它之所以要推進國際化戰略,主要是出於企業家雄心,出於把公司做大、做強的願望。做大是指擁有更高的營業額,如100億美元;做強主要是指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能在全球IT業界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擁有國際品牌、國際化人才隊伍、國際銷售通路等。國際化的風險很大,但一家有上進心的公司不能不直麵挑戰、迎難而上。

目前,聯想基於國內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已趨於極致,進一步橫向拓展的空間較小。在現有的產品線範圍內,由於本土市場容量有限,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聯想很難迅速做大營業額。

也許會有人問道,為什麼要通過國際化以實現做大,大一定比小好麼?按筆者的理解,如果聯想不推進國際化,還很難做得更強。首先,聯想多數產品處於同質競爭市場,規模經濟明顯,大公司擁有較低的采購成本、製造成本,更有可能參與業界標準的製訂,獲得合作夥伴的支持。其次,IT公司研發投入通常按銷售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小公司的研發投入一般沒有大公司多;假使聯想的營業額徘徊不前,則很難持續地提高研發投入,不容易獲取更多的技術優勢。最後,國際化可分散風險,避免過分依賴單一市場。

進一步推進國際化

人們對聯想國際化的質疑主要集中在:聯想憑什麼實現國際化?它在國外擁有什麼樣的競爭優勢?邁出國門後,在品牌、渠道、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麵,聯想顯然沒有多少競爭優勢。不少人還認為,聯想並非以生產製造技能見長。聯想的筆記本、數碼相機、PDA等產品均有其他廠家代工製造的記錄。凡是代工產品就很難擁有價格優勢。

當時,聯想PC在國內市場上的價格優勢不明顯。但是,據稱聯想PC在歐美市場上有一定的價格優勢。筆者對此有所保留。以戴爾“Dimension8300、4550、2350”三款台式機在戴爾官方網站上的報價為例。同樣的4550型號,國內6828元起價,美國最便宜的一款賣6600元;8300型號,國內9098元起價,美國約7400元;2350型號,國內起價5438元,美國約3300元。縱使排除具體配置及附加服務不完全相同的影響,也很難看出國內比美國便宜。目前國際PC大廠的製造基地也有不少設在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PC零配件早已標準化,且一直是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采購,最後組裝占電腦總造價的比重不高,聯想不一定擁有製造成本方麵的優勢。

根據公布的財報顯示,聯想公司整體毛利率約為14.8%(其中的PC毛利率與此數字相近),而戴爾公司為17.93%。假使兩公司出貨單價一樣,則戴爾製造成本低過聯想。聯想要想擁有價格優勢,很可能不得不犧牲外銷品的毛利率。

關於當時聯想國際化目標,在各媒體報道中存在著四種不同說法。比較保守的說法是:聯想國際化的目標是7年後,海外市場收入要占總收入的20~30%。而在2002年初,另有媒體報道稱,聯想為自己設立的目標是到2010年時30%的收入來自海外。香港媒體則報道,馬雪征稱,公司爭取在2006年前將海外銷售占總收入的比例提高到25%~30%。還有報道說,“聯想官員表示,希望把海外市場收入所占比重在三年內提高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