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目標如何定,當時的聯想都麵臨著硬仗。
國際化目標
楊元慶在接掌聯想帥印的同時,也接下了柳傳誌進軍海外的誓言。楊元慶給它加了個期限——10年。“10年內,聯想要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科技公司,進入世界500強”,柳傳誌說。到2010年,500強的門檻是200億美元(按年均增長率6%計),而2001財年,聯想的營業額是260億人民幣,其間幾十倍的差距使聯想必須要保持年增長25%以上。
國際化是長遠目標
在2001年4月20日的誓師大會上,楊元慶宣布了聯想未來幾年發展的戰略,即聯想未來的定位: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聯想準備用十年時間打造這一形象,並進入世界五百強。此次更換英文標識,再次強烈顯示著聯想進軍世界500強的雄心。楊元慶曾經這樣評價國際化的聯想的標誌:“我們應該有大於20%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還要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國際化的人材,這樣能夠根據國際產業的變化來製定公司發展的戰略。這大概是國際化聯想的一個比較簡單的量化標準。聯想國際化工程需要一個過程。”品牌標識切換僅是聯想國際化進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進軍海外不僅需要在品牌方麵做好準備,更為重要的是在業務方麵提高自身的水準,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2003年,聯想在海外已經有了7家辦事處和超過100家經銷渠道。十幾年來,聯想QDI主板從競爭激烈的歐美市場脫穎而出,成為世界廣泛接受的國際化品牌。每年聯想QDI銷往全球的主機板超過500萬片,不僅躋身於全球五大主機板供應商之列,也是中國大陸最大的集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主機板製造商。在海外市場打響了QDI品牌之後,聯想又推出了“瘦身電腦”,在海外市場一炮打響。
聯想總裁楊元慶說:“過去我們的海外業務主要是生產加工及產品出口業務,沒有真正意義的品牌業務,長遠來說我們要逐步在國際市場發展品牌業務。”
爭做第一
柳傳誌說:“中國入關之後,國內電腦企業將麵臨一定壓力,但中國電腦產業最艱難的時期已經度過,在你死我活的競爭中不僅頑強地站穩了陣腳,而且在反攻中頻頻取勝。”
眾所周知,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電腦巨頭對中國市場發起強大攻勢,幼稚的中國電腦產業受到致命威脅。聯想集團直到1994年才喘過氣來,並發起反攻,1996年開始收複失地,時至1998年,占據了中國市場15%的份額,躍居第一。
柳傳誌說:“現在的市場環境與當年大不相同,過去我們明顯處於劣勢,如今我們與國際電腦巨頭處於相同的市場條件,像惠普、IBM等大公司已在中國設廠,他們雖然有資金和技術的優勢,但我們更熟悉中國市場,並有更好的銷售和服務網絡。在入關之後的新一輪爭奪中,我們沒有理由甘拜下風。”
據柳傳誌透露,聯想集團以往的成功法寶是在電腦應用層麵上展開競爭,不求最尖端,力求“中國最適用”,不斷追求產品的差異性,生產中國人用的中國電腦。
柳傳誌清醒地指出,雖然聯想電腦保持著市場份額第一的強勢,別人按常規方式不易超過,但高科技產業最大的特點是日新月異,如果聯想不能保持持久的創新能力,市場還是會被奪走的。
聯想今後發展戰略已很明確,在信息產業領域向多元化拓展,形成幾套適合中國的自製產品係列,如果某一產品滯銷,其他產品相互支撐。同時,堅持“貿、工、技”發展道路,繼續代理國外產品業務,通過貿易掌握國際瞬息萬變的行情,使聯想自製產品和應用研究跟緊國際潮流。
從全球市場規模看,聯想尚不能與惠普、IBM等電腦巨頭相比,但從區域市場看,卻有自己的優勢。盡管國際電腦巨頭每年的銷售規模在幾百萬台,但在中國市場上隻有一二十萬台的銷量,不如聯想。柳傳誌說:“聯想的戰略重點是中國市場,優勢在於中國人最熟悉中國市場。”
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柳傳誌說,他“舉雙手歡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市場,讓外國企業進入中國一起競爭。柳傳誌解釋說,中國現在首先須“把餅做大”,因此,開放市場對中國有利。“外國企業告訴我們做餅的技術,我們學到了這些方法、手段之後,大家可以聯合做餅。”他說:“如果不是當年外國企業進入中國,中國電腦行業就沒有今天的發展。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實際上幫助中國把餅做大了。”
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分參加九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柳傳誌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談到聯想是中國電腦行業的第一品牌,主要市場在中國國內的營業額超過30億美元(約52億新元)。柳傳誌說,如果國際經濟情況沒有大的變化,預計聯想的營業額將超過40億美元。柳傳誌並不認為中國電腦業在入世後將麵臨生存危機。他也不擔心中國的電腦業缺乏掌握“核心技術”而可能被外國品牌擊垮。
柳傳誌把“技術”分為兩大類,除了“核心技術”,還有“產品技術”,就是根據市場的需要,把成熟的技術集成、形成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他認為,在開發“產品技術”方麵,中國民族企業比較具備優勢。例如,聯想推出了一種“互聯網電腦”,這種電腦不需要另裝軟件,也不需要到電信局去登記,按一個鍵就能撥號上網。這種符合中國消費者需要的電腦在中國銷量非常好。聯想還將推出“老人電腦”——沒有鍵盤,直接用觸摸的方式使用的電腦,也可用筆寫的方式發電子郵件。這是符合“害怕”鍵盤的中國老人使用的電腦。此外,聯想還要推出“兒童電腦”、“中學生電腦”等係列產品。
柳傳誌說,盡管聯想不具備電腦的“核心技術”,但在“產品技術”上卻下了很大的功夫,這樣就能在市場上始終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他也說,中國的電腦廠商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板塊”,聯想能做的事情,他們跟在後麵馬上就能做,而聯想“也從其他廠商那裏學到不少東西”。
但柳傳誌說,聯想當然知道核心技術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因此,聯想已經準備要以“驚人數字”的資金投入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上。他表示,具體的數字將另行公布。他指出,用“產品技術”維持企業的利潤增長將是短期的,估計兩三年內還可以。由於產品技術並不高深,別人很快就能仿製,要想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最終還是必須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
柳傳誌樂觀地認為,中國電腦業今後掌握核心技術的機會越來越多,比如軟件方麵,Linux操作係統就提供了很多機會,而網絡電腦時代還會帶來新的核心技術的出現,再加上電腦功能類型越分越細,都會給中國新的機會。
換標,意在海外
關於聯想計劃換標的消息頻繁見諸各種媒體。聯想也不諱言,稱其確實已經開始運作此事,但是具體的時間還不確定。聯想此舉,在很大程度上是緣於其海外擴張的計劃。海外擴張是聯想的一個遠大目標,楊元慶曾經明確表示:自己有兩個目標。其一,要在PC以外建立聯想的勢力,依照目前聯想在手機、掌上電腦以及IT服務方麵的表現,聯想應該已經卓有成效。其二,就是讓聯想向海外擴張。楊元慶曾說:“我們的目標是成為著名的國際品牌,但是我們在進軍海外時會非常謹慎。”在海外擴張上我們還鮮見聯想的大手筆和可以炫耀的資本。此時關於聯想換標的傳聞,也可以認為是聯想在海外擴張方麵的進一步舉措。
啟用“lenovo”標識
由於聯想以前的標識裏含有漢字,而純英文的品牌更符合國際化的要求,這方麵國內的企業如海爾等也曾做過。不過,依照聯想一貫穩妥的風格,海外之路,有多種因素的調控,戰略的調整、企業的發展、人員的調配等一係列的調整都要有對應機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新的標識出台牽扯方方麵麵的協調。
聯想集團啟用新英文標誌的事情早已塵埃落定。柳傳誌表示,啟用新標識隻是走向海外市場的一步。
2003年4月28日,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在大廈前升起了帶有“lenovo聯想”標誌的新旗幟,這意味著聯想集團正式放棄使用“Legend”英文標誌,轉而使用新的由英文和漢字共同組成的新標誌的當天,聯想還一口氣推出六款手機,它們也成為首批帶有聯想新標識的產品。
聯想最早的品牌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11月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而“聯想”這一名稱則來自其第一個拳頭產品“聯想式漢字係統”的一項功能;1988年6月香港聯想開業采用了英文名稱“Legend”;1989年11月聯想集團成立開始使用中文名稱“聯想”。英語“legend”的原意是傳奇,許多人士正是通過這個英文標誌和她代表的公司見證了我國IT產業的發展曆程。1988年6月聯想在香港開業開始采用英文名稱“Legend”。1996年聯想奪得國內電腦品牌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2003年奪得亞太區第一的位置,聯想稱,進軍海外市場,擴大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已經成為聯想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走向。但是在海外已經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使用這個帶著美好意思的“Legend”標誌。如果購買這個商標涉及全球若幹商家並需要一一進行談判,不管從經濟和時間上均不劃算。於是聯想選擇了更改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