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康熙十五年十二月十二,納蘭容若二十二歲生日。普通人過生日都該是快樂的,被祝福的,漫說是堂堂的相府公子了。我想那天的明珠府應該是熱鬧而喜慶的。明珠的臉上帶著得意的笑容,是啊,有這樣一個才華出眾的兒子,正是少年有為,又是皇上麵前的紅人,這是整個納蘭家的榮耀。容若的妻子盧氏也麵帶幸福吧?丈夫溫柔體貼,情深意重,還有什麼要求呢?當然也少不了趁機拍馬之人的阿諛恭維的笑,不要說依附上整個納蘭世家,就算隻傍上納蘭容若一個人,也足以令他們興奮。
麵對這些,納蘭容若卻倍感疲憊。“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納蘭容若此刻正是這種心境,否則怎麼會寫下這樣一首詞給自己祝壽呢?“馬齒加長矣!”以慨歎句起篇,悵惘之意籠蓋全篇。繼之以自嘲自問,感慨碌碌無為。生日又如何?隻不過是白白的增長了一歲,想我在世二十二載,自問在這莽莽乾坤中,在這大千世界裏,徒自碌碌無為,所營何事!若別人這樣說,很容易讓人理解,可是這話偏偏從納蘭容若嘴裏說出來,不禁讓人費解:家世、名利、聲望,他都擁有,怎麼會是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呢?
接下來,容若為我們解開了疑惑。“浮名總如水”。所謂的功名聲望,不過隻是過眼雲煙,那些浮名虛譽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不留一點痕跡。“浮名薄宦總悠悠”。這種虛無縹緲,得到了又有什麼用呢?何苦為了這種虛幻的東西,白白賠上了自己的年華。我們總是被教育要“成功”,可是怎樣算是“成功”?真的要位高權重、腰纏萬貫才算嗎?我們用青春年少、用一生的光陰來追求功成名就,隻是當你臨近生命的盡頭的時候,會不會後悔用似錦年華來追逐浮名薄利?
“拚尊前杯酒,一生長醉”。也許納蘭容若有些許借酒消愁的意思,想到他無心功名,卻偏偏被這浮名束縛,便理解他的無奈與惆悵了。“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納蘭容若也有這樣的願望。不願追名逐利,隻盼能把酒言歡,想歌便高歌一曲,想醉便大醉一場,自由自在,酣暢淋漓。隻是天不遂人願,那麼多的期望、那麼多的責任,重重地壓在容若的肩上,多少雙眼睛用殷切的目光注視著他,像一條條繩索,緊緊的束縛著他。即使他再渴望自由,也不能隨心所欲。就像被折了翅膀的野鶴,掠盡閑雲從此隻在夢中。
自嘲之後,想到遠方的朋友,還不知歸期。“且隨緣、去住無心,冷眼華亭鶴唳”。這是對朋友的勸慰,也是對自己的勉勵。不要再辛苦追逐浮名了,就在世間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吧。“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最喜歡這兩句的閑適豁達。人生在世,不就該有這樣的達觀與隨意麼?富貴功名,須冷眼相看,莫要等到了生命盡頭,才悔不當初。
“無寐。宿酲猶在,小玉來言,日高花睡。”下片這幾句承接前麵的“一生長醉”而來,納蘭容若心緒不佳,所以便借酒解憂,疏懶度日。“無寐。宿酲猶在”,大概納蘭容若一夜無眠是因為獨酌一宿,所以到了日上三竿,侍女將她喚起之時,容若還仍然覺得宿醉未醒。隻是不知道“心事無人知”的他,有沒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看來容若果然是要把這長醉的願望踐行下去了。
“明月闌幹”,接下去又轉為回憶。還記得麼,曾經你我在月明憑軒之時悵然感歎,人生總是高標見妒,猶如風雨無情地摧殘花蕊,本是常事,誰讓我們才華出眾呢?遭受些打擊和不平也是應該的,所以不須為此耿耿於懷,徒增煩惱。這既是納蘭容若的自嘲,又含慰藉朋友之意。“誰讓你太優秀了,別人隻能羨慕嫉妒恨。”不是自戀,隻是苦笑著勸自己想開著。每個人都難免會受到委屈和傷害,太在意了反而讓自己更痛苦,結果讓那些傷害你的人得意了。小小的自嘲一下,聊作寬慰,然後接著走自己的路。
納蘭容若沒有生日的喜悅,隻覺得時光匆匆,年華流逝,“歎光陰、老我無能,長歌而已”,想到自己很快就垂垂老矣,卻無所作為,隻能長歌一曲,以解憂愁了。容若正當年少,卻發出這樣的感歎,不禁讓人唏噓。是的,他有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可是這些在容若眼裏根本算不上什麼作為、什麼成就,相反的,卻正是他的憂愁所在。何解?無解。以長歌之自慰自嘲之語收束,無奈之感油然而生。
讀這首詞,通篇婉曲迭宕,一時感歎自己虛度光陰,碌碌無為,一時幻想自己理想中的快意生活;一時安慰友人萬事隨緣,一時又自嘲自己為浮名所累,轉折層深,錯落有致。
【注釋】
[1]丙辰:康熙十五年(1676),此年納蘭22歲。彈語:指納蘭好友顧貞觀《彈指詞》(金縷曲•丙午生日自壽〕之語。其詞雲:“馬齒加長矣,向天公、投箋試問、生餘何意?不信懶殘分竿後。富貴如斯而已。惶愧殺、男兒墮地,三十成名身已老,況悠悠、此日還如寄。驚伏瀝,壯心起。直須姑妄言之耳,會遭逢、致君事了,拂衣歸裏。手散黃金歌舞就,購盡異書名士。累公等、他年諡議、班範文章虞褚筆,為微臣奉敕書碑記,槐影落,酒醒未。”見陽:張見陽,即張純修,字子敏,號見陽,遼陽人。隸漢軍正白旗。累官安徽廬州府知府。有《語石軒詞》一卷。見陽與納蘭友善,康熙三十年(1691),見陽於揚州刊刻《飲水詩詞集》,其序雲:“容若與餘為異姓昆弟。”可見相交之密。
[2]馬齒:馬之牙齒。馬齒隨年而增,故以之喻人年齡增長。《毅梁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3]枉:徒然,空,白白的。碌碌乾坤:指自己在世間碌碌無為。
[4]女:通“汝”,這裏是作者自指。
[5]拚(pàn):甘願。
[6]歸鴻:飛回之大雁。詩文中多用以寄托歸思。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故而歸鴻可代稱回信。詩詞中常喻離人歸來。宋代晏幾道《思遠人》:“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7]隨緣:原為佛家語。此處謂順應自然,不與世爭。去住:也作“去留”。
[8]華亭鶴唳:華亭,在今上海市淞江縣西。華亭鶴唳係感慨人生,悔入仕途之典。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陸機)河橋敗,為盧誌所讒,被誅,臨刑歎曰:‘欲聞華亭鶴唳,可複得乎?’”陸機與弟陸雲在洛陽時常遊華亭墅中,故有此歎。
[9]宿酲(chéng):宿醉,謂醉酒而經宿尚未全醒。
[10]小玉,原指神話中仙人侍女之名,白居易《長恨歌》:“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後來泛稱侍女。唐元稹《暮秋》詩:“棲烏滿樹聲聲絕,小玉上床鋪夜衾。”
[11]娥眉:屈原《離騷》:“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意謂凡是出眾的人才,便自然要遭人嫉妒。
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1]
問我何心?
卻構此、三楹茅屋[2]。
可學得、海鷗無事,閑飛閑宿[3]。
百感都隨流水去,
一身還被浮名束。
誤東風、遲日杏花天,紅牙曲[4]。
塵土夢,蕉中鹿[5]。
翻覆手,看棋局[6]。
且耽閑殢酒[7],
消他薄福[8]。
雪後誰遮簷角翠,
雨餘好種牆陰綠。
有些些、欲說向寒宵,西窗燭[9]。
【賞析】
康熙二十三年(1684),顧貞觀南歸三年整,納蘭容若特修建茅屋三楹招他回京。除本首詞外,還寫了《寄梁汾並葺茅屋以招之》,詩雲:“三年此離別,作客滯何方?隨意一尊酒,殷勤看夕陽。世誰容皎潔,天特任疏狂。聚首羨糜鹿,為君構草堂。”由此亦可見二人交厚之一斑和納蘭的誌趣。而從本篇看,納蘭淡泊功名,欲效陶淵明等先賢的心情則更為明顯。
以問句開篇往往能給人以突兀的感覺,而同時便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作者為何有此一問呢?懷著疑問,讀者便會繼續讀下去,然後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整體感情曲折豐富。這闋詞正是如此。“問我何心?”納蘭容若開頭便發問,讓人忍不住好奇:“作者為什麼這麼說?”再看下去,“卻構此、三楹茅屋。”恍然大悟,原來納蘭容若建造了幾間茅屋。然而此時難免又生出與開頭同樣的疑問:“堂堂的相府貴公子、皇帝禦前一品侍衛,偏偏要建茅屋,他究竟有什麼想法?”容若很成功的帶著讀者走進了他的思想,接下來就聽他慢慢道來了。
詩人詞者都是浪漫的,有心回歸自然的。傳說宋代有個林逋,終生不仕不娶,無子,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以湖山為伴。自己經常乘一葉小舟在西湖遊賞,如果有客人來,小童便放飛仙鶴,林逋看見了就駕著小舟回來了。林逋不愛富貴功名,隻喜歡遊山玩水,植梅養鶴,世人稱他“梅妻鶴子”。納蘭容若與林逋倒很相似。“可學得、海鷗無事,閑飛閑宿。”茅屋幾間,鷺朋鷗侶,青山綠水,相看不厭,悠然自得,真是人生一大樂事。難怪隱居南山,采菊東籬的陶淵明看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會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讚歎。這種生活還能如何表述呢?一切盡在不言中。
想想這種生活是多麼令人向往,再看看自己,感慨萬千,“百感都隨流水去,一身還被浮名束。”生生被浮名虛譽束縛著,不能恢複自由之身,白白的浪費了多少大好時光,辜負了許多的良辰美景。若是能夠隱逸於此,什麼惆悵,什麼憂愁,什麼功名利祿,全都拋開,定要好好享受這自在人生。納蘭容若又是憧憬又是惋惜,願望與現實的對比,更能突顯出他的知趣所在。
“誤東風、遲日杏花天,紅牙曲。”這便是讓納蘭容若又憧憬又惋惜的的風景吧。“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沐浴在和煦的春風裏,徐徐穿行在搖曳飄灑的杏花香中,興起時唱一曲輕快婉柔的小調,多麼的自在。不隻是容若,我們這些整日為了學業、事業埋頭奔波的人,也會禁不住向往這種快樂吧。太多時候我們隻顧著低頭趕路,行色匆匆,忽略了我們身邊變幻多姿的景色,等到我們終於有些覺察的時候,多少的美景都已經錯過了。
詞的上片側重敘誌,下片點出所以要擺脫“浮名束”的原因,以及如何打發日後的生活。世事反複無常,榮華富貴更是如此。相傳唐朝時期,有一名姓盧的書生在旅店巧遇到一位名叫呂翁的道士。盧生渴望得到榮華富貴,呂翁一番勸解不見成效,便讓盧生在他的枕頭上睡覺,這時店裏正在做黃米飯。盧生在夢裏曆經大起大跌,最後在榮華富貴中度過餘年。盧生做完夢後醒來,發現店主人蒸的黃米飯還沒有熟。既知榮華富貴如夢一場,短促而虛幻,何必還久久沉迷於其中呢?不如早早醒來吧。
夢醒之後,納蘭容若便開始暢想自己的生活。“且耽閑殢酒,消他薄福。雪後誰遮簷角翠,雨餘好種牆陰綠。”閑來無事,縱酒怡情,不求其他,隻願好好享受這份薄薄的福氣。住所不大,可處處風情,一場雪過,翻飛的翠色簷角都被遮住了,幾次雨後,便可以在牆邊種些綠蔭蔭的樹木了。這幾句讓我想到了海子的《麵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不理會塵世的紛爭,安安靜靜地過自己平平淡淡的日子,不急不躁,不忙不碌。不知道我是不是有些不求上進,看著那麼多人為富貴名利擠破了頭,一心一意想做個“強人”,隻覺得最幸福的事卻是做個“閑人”,不去爭,不去搶,閑適地享受自己或許太過平凡的小日子。我們做不來隱士,做個“閑士”還是可以的——當然,不是讓你遊手好閑,無所事事,而是把你心裏的空間騰一下,不要滿滿的擠得都是追名逐利。
此情此景,想必兩個誌氣相投的朋友會有很多話說吧?“有些些、欲說向寒宵,西窗燭。”寒夜中若能與好友秉燭夜談,這寒夜也都會覺得暖了。史上最溫暖的事你能想到幾件?我想其中必然有一件事情是與知己好友談天說地,忘卻睡眠吧。高興的時候,拉著兄弟或者閨蜜,歡天喜地,一起分享你的喜悅;難過的時候,你絮絮叨叨,或是沉默不語,他們都靜靜地陪在你身邊,安撫你的心靈。
這闋詞讀來頗有陶淵明“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意思。擺脫浮名的束縛,回歸自然的懷抱,這應該是納蘭容若一直以來的願望。容若以詞聞名,不過他有一首詠物詩,更直抒了自己對於自由的渴望。
詠籠鶯
何處金衣客,
棲棲翠幙中。
有心驚曉夢,
無計囀春風。
謾逐梁間燕,
誰巢井上桐。
空將雲路翼,
緘恨在雕籠。
在納蘭容若的眼裏,這位籠中的金衣公子,大概已經變成自己的化身了。你是哪裏來的黃鶯鳥?怎麼會被禁錮在這綠紗遮蓋的鳥籠裏呢?看著這籠中茫然不安的鳥兒,納蘭容若恐怕也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投身在富貴之家,就像這籠中之鳥一樣,雖然錦衣玉食,但是內心卻是如此的空虛不寧。
想來這金衣公子原來也曾經在明媚的春光裏吹著口哨,在密密的樹蔭裏流轉著婉轉的歌聲。“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千裏鶯啼綠映紅”、“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春晝日遲遲,朝罷身無事,流鶯百囀度高枝,不覺添詩思”。這才是你應該的生活吧?可是如今呢?你故意用你的叫聲將別人從清晨的睡夢中驚醒,你是想反抗這桎梏你的牢籠,可是你卻有心無力,再也沒有辦法在春風中自由自在的唱歌了。納蘭容若大概會嘲笑自己,黃鶯啊黃鶯,多羨慕你曾經擁有過自由的生活,而我卻不曾那麼幸運。
你的眼神在不由自主的追逐什麼呢?是那在梁間飛來飛去的燕子吧?它大概正在為自己的家忙碌著。那又是誰?竟然在井邊的梧桐樹上築起了小巢。相比之下,它們是多麼快活自在,而你更顯得寂寞了。
不妨幻想一下,如果容若並非生在納蘭家,隨便哪裏都好,以他的才華、他的性情,他可以歸隱田園,和一個溫柔的妻子,守著他們的愛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拘無束。他可以自由的穿行於高山流水之間,與梅蘭竹菊為友,不為塵世的紛擾所累,不理會世態炎涼,隻看海鷗閑飛,聽花開花落。絕不是像現在這樣,做一個處處受製的禦前侍衛,混跡官場,錯過大好風景。
可是這些都是幻想。納蘭容若就像這籠中的金衣公子,恐怕永遠也沒有自由了。納蘭家是一個小牢籠,皇城是一個大牢籠,把他箍得死死的。“空將雲路翼,緘恨在雕籠。”縱使再有才華,他也隻能收起鋒芒,帶著遺憾、怨恨,在這精致的牢籠裏鬱鬱一生。
納蘭容若的很多詩詞往往都在含蓄的表達自己對富貴榮華的不屑,對仕途功名的厭倦,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這也是他的身份給他帶來的身不由己。而這闋《浣溪沙》卻毫不掩飾,不遺餘力的描繪了一派田園風光,明明白白的告訴別人: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他還有詩雲:“吾本落拓人,無為自拘束。倜儻寄天地,樊籠非所欲。”這詩句正是這詞旨的絕好注腳。“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才是納蘭容若的真性情。
【注釋】
[1]卻賦:再賦。卻,再。
[2]三楹:房屋一間為一楹。此言未必整三間茅屋,或為泛指幾間茅屋之意。
[3]意謂可以閑居於此,就像自由自在的海鷗那樣,無優無慮,自得其樂。古人每用與海鷗為伴表示閑適或隱居,故有“盟鷗”“鷗侶”等典事。宋方嶽《送史子貫歸覲且迎婦也》詩:“久住西湖夢亦佳,鷺朋鷗侶自煙沙。”
[4]遲日:《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後以“遲日”指春日。杜甫《絕句二首》之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紅牙曲:拍擊著紅牙板歌唱。辛棄疾《滿江紅》:“佳麗地,文章伯。金縷唱,紅牙拍。看樽前飛下日邊消息。”
[5]塵土夢,蕉中鹿:《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禦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邃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夫曰:‘吾據得鹿,何用知彼夢我夢邪?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遂訟而爭之,歸之士師。士師曰:‘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彼真取若鹿,而與若爭鹿。室人又謂夢仞人鹿,無人得鹿。今據有此鹿,請二分之。”以聞鄭君。鄭君曰:‘嘻!士師將複夢分人鹿乎?’訪之國相,國相曰:‘夢與不夢,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今亡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詢士師之言可也。”,後以此典成“蕉中鹿”“蕉鹿夢”等詞語,形容世間事物真偽難辨,得失無常等。劉克莊《念奴嬌》:“似甕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蟻。”
[6]翻覆手,看棋局: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因進說他曰:‘……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塚,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杜甫詩《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後以此典而成“翻雲覆雨”“翻覆手”等,意謂反複無常、播弄權術手腕等。此二句意思是說如今世事反複無常,當作一局棋去看待。
[7]殢(cì)酒:縱酒。辛棄疾《最高樓》:“藕花雨濕前湖夜,桂枝風淡小山時,怎消除?須殢酒,更吟詩。”
[8]消:享受,受用。
[9]有些些:有少量、有一點點。些些,湖北麻城、四川雲陽等地方言,詞中常用語。西窗燭:李商隱《夜雨寄北》中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指朋友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