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一生一代一雙人(3 / 3)

下闋開篇緊承上闋結尾,寫夢醒後詞人想要重尋夢境。“重尋碧落茫茫”。納蘭容若多想再找尋到妻子的芳蹤,上天入地也在所不惜。可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到處都找不到妻子的身影,重逢無望。“料短發、朝來定有霜”,化用蘇軾《江城子》中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在悲愁和痛苦的煎熬之下,納蘭容若猜想,第二天自己的頭上一定會增添許多白發。一夜白頭,這是何等的心傷!

“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納蘭容若相信,即使如今生死阻隔,也隔不斷他與妻子的情緣。若非如此,妻子怎麼會托夢與他?自己又如何會華發早生?那春花秋葉都成了觸動自己離傷別緒的景物。人間天上,兩情未斷,未老頭先白,悲春又傷秋,不勝淒愴。

“欲結綢繆”卻“翻驚搖落”,納蘭容若多希望能與妻子長相廝守,卻沒想到妻子的生命竟如曇花一現,早早凋零。一個“驚”字,如晴天霹靂,讓納蘭容若難以接受,讓人慨歎世事難料。“減盡荀衣昨日香”。妻子亡故,狠狠打擊了癡情的納蘭容若,整個人都黯淡了,在沒有往日風流倜儻的神采。自你走後,“長相思兮長相憶”;自你走後,“一寸相思一寸灰”;自你走後,“枕前淚共簾前雨”;自你走後,“為伊消得人憔悴”!

詞的最後,納蘭容若於無限愁緒中,又發出了無可奈何的歎息。“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回腸”。奈何天命不可違,納蘭容若隻能聽著鄰家的聲聲笛音,空自惆悵。憾恨也罷,懷念也罷,相思難了,哀情難訴。此時納蘭容若對亡妻的哀悼之情,已是一言難盡,隻能借鄰人的笛聲,譜出無盡哀思,隻盼望妻子的在天之靈能夠聽到。全詞以笛聲作結,餘韻悠然,回味無窮,更添哀婉。

【注釋】

[1]丁巳重陽前三日:指康熙十六年(1677)農曆九月初六日,即重陽節前三日。此時亡妻已病逝三個多月。

[2]低徊:回味;留戀地回顧。

[3]並吹紅雨:唐虞世南《奉和詠風應魏王教》雲:“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宋楊萬裏《九月四日生辰》有“重九吹花節,千齡夢日時”之句,故本謂風吹花動,而後演變為重陽節之意。胡翼龍《滿庭芳》:“吹花題葉事,如夢裏,記得依然。”是說重陽佳節曾有遊賞吟詠之事。納蘭此句是說曾與愛妻共度過美好時光,有所賞心樂事。又李賀《將進酒》有“桃花亂落如紅雨”之句,故紅雨指桃花,謂落花時節曾與愛妻共度。

[4]靈飆:靈風。這裏指夢中愛妻飄乎之身影。

[5]重尋句: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此謂夢醒之後,愛妻之音容俱逝,天地茫茫,無處可尋,不勝淒愴。

[6]綢繆:指夫妻之恩愛。

[7]減盡句:《太平禦覽》卷七○三引晉習鑿齒《襄陽記》雲:“劉季和曰:‘荀令君(荀彧)至人家,坐處三日香。’”後以“荀衣”“荀香”“荀令衣香”等,或喻人之風流倜儻,或喻惆悵之情,或喻花卉異香。此處是作者自喻,說自己往日的風流神采早已消損殆盡了。宋劉克莊《風入鬆•福清道中作》:“改盡潘郎鬢發,消殘荀令衣香。”

[8]倩(qìng):借助。鄰笛:晉向秀《思舊賦•序》:“餘與穩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誌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餘適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淒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囊昔遊宴之好,感音而歎,故作賦雲。”後多以此典表示笛聲淒婉,或表示懷舊傷逝、心緒惆悵等。如袁去華《蘭陵王次周美成韻》:“正難續幽夢,厭聞鄰笛。”這裏是說一聲聲幽怨哀感、回腸蕩氣的笛聲,更使人悵惘難耐。

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

一昔如環,

昔昔都成玦[1]。

若似月輪終皎潔,

不辭冰雪為卿熱[2]。

無那塵緣容易絕[3]。

燕子依然,

軟踏簾鉤說[4]。

唱罷秋墳愁未歇[5],

春叢認取雙棲蝶[6]。

【賞析】

這首《蝶戀花》,是納蘭詞名篇中的名篇,譚獻《篋中詞》說此篇“勢縱語咽,淒淡無聊。”納蘭是極重情義之人,對亡妻無時無刻不在刻骨思念,無時無刻不沉在痛苦的迫憶中,悼亡之作不止,哀吟之唱不絕。他曾在多首悼亡之詞中深情地表達了他的綿綿不盡的悲痛淒楚。據說納蘭容若在妻子亡故後夢到盧氏,兩人執手含淚,相顧無言,臨別時妻子對納蘭容若說:“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納蘭容若醒來後悲痛不已。故本篇上片即緣此而來,說假若亡妻真如天上皎潔的圓月,那麼我便不怕月中的寒冷,為你夜夜送去溫暖。如此情癡,如此奇想,足見納蘭心係亡靈,須臾不忘。錢仲聯《清詞三百首》評納蘭容若的悼亡詞雲:“秋墳鬼唱,化蝶雙棲,斑騅無尋,夢成今古,暗香飄盡,惜花人去等,都是死別之詞。纏綿徘惻,哀怨淒厲,誠如楊芳燦所雲‘思幽近鬼’(《飲水詞序》)者。”

“辛苦最憐天上月”,最憐惜天上那輪月亮的辛苦。這是一個倒裝句。為什麼憐惜?又為什麼說月亮是辛苦的呢?因為它“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一個月中,月亮有陰晴圓缺,周而複始的變幻,隻有一天裏它才是圓滿無缺的,而其餘的日子裏,或是缺得多些,或是缺得少些,終歸是不完整的。一月三十天,隻有一日得團圓。這等恨事,怕是這月亮也熬得辛苦。

望著天上的月亮,納蘭容若想起了夢中亡妻說的話:“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此刻天上的明月已經落入他的心中,成為他日夜思念的愛人的化身,用她那皎潔的光輝陪伴著他。納蘭容若不由得生出“若似月輪終皎潔”的感慨。如果天上的月亮能夠一直長圓不缺,明亮皎潔,那該多好!容若看似在說月,實則在說人。雖然納蘭容若知道這隻是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但是他還是願意去想象,如果能夠和妻子長長久久地在一起,日日夜夜都不分離,永永遠遠的月圓人圓,那該多好!

“不辭冰雪為卿熱”,這是《世說新語》裏的一個典故,說的是一個好男人:“苟奉倩婦病,乃出庭中,自取冷還,以身慰之。”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深厚,有一次妻子患病,身體發熱,體溫總降不下來,當時正是十冬臘月,荀奉倩脫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裏,讓風雪凍冷自己的身體,再回來貼到妻子的身上給她降溫,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終究沒有感動上天,妻子還是死了,荀奉倩也病重不起,很快也隨妻子而去了。這個故事,在《世說新語》裏被當作一個反麵教材,認為荀奉倩惑溺於兒女之情,不足為世人所取。但納蘭容若卻是深深地理解他的,隻因為他們一樣的深情:“如果上天真的能讓月亮夜夜圓滿,如果上天能讓我們永不分離,那麼,我,納蘭容若,願意不畏冰雪,不辭辛勞,用自己最火熱的心來溫暖你,用自己的生命來愛你。”“不辭冰雪為卿熱”。這樣的誓言令聞者動容。

上片納蘭容若表達了與妻子長相廝守的希冀,下片由美好的幻想轉回到殘酷的現實中。“無那塵緣容易絕”。佛家說,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任何一種都讓人必須忍受卻又無可奈何。納蘭容若知道,妻子不在了,他們在塵世的夫妻緣分已經盡了。僅僅三年,一切仿佛還是在昨天,而今便天人永隔了。“無那”,多少恨化作了這兩個字。有時候真的覺得我們很渺小,很多事情多無能為力,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恨恨的接受。不甘不願,卻隻能咽下苦澀的淚水。

人不在,物卻依舊,每一次看到都勾起傷心的回憶。“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那對此曾相識的燕子又來了,仍然輕盈地踏上簾鉤,呢喃細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當年納蘭容若與妻子也曾經相依而立,一邊聽著呢喃燕語,一邊在耳邊講著自己的悄悄話,那是何等的溫馨甜蜜。可是此時,物是人非事事休,妻子已經不在,納蘭容若再沒有當時的心境,可恨的是,這些燕子卻絲毫不理解他的刻骨憂傷,依舊如當年那般,更惹容若的愁思,悲情更濃,無奈益甚。

“唱罷秋墳愁未歇”,這句詞來自李賀詩“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自己別無他法,隻能在妻子的墳前悲唱挽歌,以表哀思。古人曾評論此詞“思幽近鬼”,通篇哀傷悲絕。“如寡婦夜哭,纏綿幽咽,不能終聽。”“勢縱語咽,淒淡無聊。”沒有納蘭這樣的多情並且深情的人是無法吟出的。隻是這種愁緒非但排遣不掉,反而會與日俱增。縱然納蘭容若把挽歌唱遍,血凝於土,心中的愁憤也不會有半點的消歇。

“春叢認取雙棲蝶”,與“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一樣,與納蘭容若此時的情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若單看這一句,並不見悲傷之情在內,甚至還頗有些喜悅。而這裏,在前邊烘托之下,卻是別有一番情懷。花叢之中,蝴蝶雙棲,孤墳之畔,詞人吊影。蝴蝶可以成雙成對,人卻偏偏不得不分離。這樣的反襯,更有一種絕望之悲。另外,這一句也化用了梁祝化蝶的典故。相愛的人死後魂魄會變成蝴蝶,永遠比翼雙飛。不知道自己和妻子將來會變成哪對蝴蝶,那時便可以不再忍受離別相思之苦了。

今生無法相守,死後定要相依。

【注釋】

[1]昔:同“夕”,見《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玦(jué):玉玦,半環形之玉,借喻不滿的月亮。這句是說,一月之中,天上的月亮隻有一夜是圓滿的,其他的夜晚就都是有虧缺的。

[2]不辭句:意思是不怕嚴寒而為你送去溫暖。卿,“你”的愛稱。

[3]無那:無奈,無可如何。

[4]軟踏句:意思是說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鉤上,呢喃敘語。

[5]唱罷句:唐李賀《秋來》:“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這裏借用此典表示縱使哀悼過了亡靈,但是滿懷愁情仍不能消解。

[6]認取:辨認,認得。取,語助詞。此句意思是說,花叢中的蝴蝶可以成雙成對,人卻生死分離,不能團聚。此處用梁山伯、祝英台死後化蝶之典事。

臨江仙

點滴芭蕉心欲碎,

聲聲催憶當初。

欲眠還展舊時書。

鴛鴦小字[1],

猶記手生疏。

倦眼乍低緗帙亂[2],

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燈孤。

料應情盡,

還道有情無?

【賞析】

夜雨芭蕉,聲聲傳情,由此觸動了納蘭容若的離愁。他一麵覺得“心欲碎”,一麵又勾起“憶當初”的情懷。於是下麵接以再看看她往日寄來的書箋的行動,這一細小的情節,便活脫脫地勾畫出納蘭容若相思的深切淒絕。下片承前之意脈,但不說淚眼模糊,卻說“緗帙亂”、“一半模糊”。可見重看時間之長和想念之切。再下句則又點冷雨孤燈,更襯出此時的孤單寂寞。最後反詰收束,其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低徊要眇,至為感人。

那是另一個時空雨打芭蕉的夜晚。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夜雨寂寥,簌簌地打在芭蕉樹上,平白地惹人心亂。不知道在風雨的吹打之下,那芭蕉的花心是不是要被揉碎了。為何那雨點似乎落在納蘭容若的心裏,一聲聲,敲打著他的心房,恐怕花心未碎,他的心倒要先碎了。“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古往今來的詩詞中,芭蕉似乎總喜歡同雨相伴出現。雨打芭蕉,淅淅瀝瀝,似雨滴蕉葉私語切切,訴盡人間相思意,擾得人心緒難平。“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縱是梅妻鶴子的林逋也逃不過芭蕉雨下那些撩人的情思。

至於這芭蕉心,李清照說“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蕉心卷縮,蕉葉舒展,一卷一舒,含情脈脈,無限綿長。芭蕉不會有情,這餘情,自然是詞人的。禪語又雲“修行如剝芭蕉”,修行人猶如一株芭蕉,心被一層層的世間欲念所包裹。而修行就是把一層層的包裹剝去,把心找到,這叫“覓心”。但是覓心並非就是得到心了,而是見心;剝盡了芭蕉,把心亮了出來,這個結果叫“明心”。若心明了,即心亮了,明心了,則也就見性了。

對於納蘭容若來說,芭蕉心在其不展吧。因其不展,心心葉葉才裹得住納蘭容若夢縈半生的回憶,層層疊疊才容得下他細膩又敏感的心思。“聲聲催憶當初”,窗外風雨芭蕉,聲聲入耳,又勾起了多少包裹在芭蕉心裏的情思?若愛人尚在,一起聽聽夜雨,賞賞芭蕉,閑話家常,倒也別有一番情趣。可如今,自己孤單一人,隻能借著回憶昔日的情意繾綣,聊以打發這一夜的孤寂了。

夜已深沉,早該歇息了。納蘭容若卻又翻開妻子生時所寫的書信,那些寫滿了相思情意的紅箋,即使再看多少遍,也不覺得滿足。“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看著書箋上的鴛鴦小字,綿綿情意,納蘭納蘭又禁不住懷念把筆淺笑的妻子。一如當年他手把手教她臨帖的閨房雅趣,那時的她書寫還不熟練,尚帶一絲嬌憨。再看眼前的娟娟小字,納蘭容若仿佛看到了妻子一邊略帶羞澀的訴說著自己的相思離愁,一邊滿含幸福與期盼。

“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此語原出自王次回的《湘靈》:

戲仿曹娥把筆初,描花手法未生疏。

沉吟欲作鴛鴦字,羞被郎窺不肯書。

說來納蘭容若與這位明末的才子倒是頗有些淵源。王次回出身金壇望族,仕宦之家,連他的女兒王朗也是著名的詞人。與他的祖上相比,王次回一生仕途不濟,命途多舛,僅在晚年做了鬆江府華亭縣訓導,不過是個無名無實的小官。此時,他已百病纏身,50歲時就卒於任上。然而他的作品上承李義山,下啟清初詞壇,對近代的鴛鴦蝴蝶派也頗有影響。《元明清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評價說:“元明清詩人多人學李商隱寫愛情詩,以王次回成就最高。”納蘭容若詩詞中常見王次回《凝雨集》的影蹤。不單如此,王次回也如納蘭一般,與妻子恩愛情深,相敬如賓,卻承受愛妻早喪之痛。也許因為同是涼薄人世一孤伶人,納蘭容若與王次回的心境便頗能相通了。

當年的嬌俏話語長縈耳畔,那欲語還休的羞澀猶在心頭,然而,以為是一生一代的一雙人,如今卻隻能憑著這幾頁浸滿相思意的舊時書來寄托哀思。“看盡舊時書,灑盡今生淚”。舊時書箋一頁頁從眼前翻過,逝去的歲月一寸寸在心頭回放。眼睛怎麼瑟了疼了?桌上的書卷為何也一片淩亂了?剛剛看了一半的書箋字跡竟越來越模糊。納蘭容若輕輕揉了揉眼睛,才發現,原來不知何時,自己已是淚眼婆娑。

“幽窗冷雨一燈孤。”又是一窗冷雨,還是納蘭容若身邊這盞燈,隻是不再高燭紅妝,沒有妻子剪去燈花的身影。不敢入睡,怕“空餘枕淚獨傷心”,怕夢中見你“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怕再醒來卻仍然是“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就這樣,獨自對著一盞孤燈,一窗冷雨,默默的咽下苦澀的相思淚吧。

如果時間從不曾流逝,愛人永不會離開,該多好,納蘭容若便不會飽受折磨。隻歎“人生長恨水長東”,時光不會因為他的哀怨而有一絲的猶豫。劉禹錫一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留給人多少癡戀。已經知道情盡於此,而情到深處卻難已自持。在這個雨打芭蕉的夜晚,納蘭容若又想起摯愛的妻子,再一次淚流滿麵。“還道有情無?”今生你我緣盡,我便許下來生的諾言,來生我們再續情緣。

你可願意?

【注釋】

[1]鴛鴦二句:意謂看著那寫滿相思情意的書箋,便記起她當時書寫還不很熟練的情景。鴛鴦小字,指相思相愛的文字。生疏,猶荒疏、不熟練。

[2]緗帙:淺黃色的書套,亦泛指書籍。

山花子

風絮飄殘已化萍,

泥蓮剛倩藕絲縈[1]。

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2]。

人到情多情轉薄,

而今真個悔多情。

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賞析】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的《長恨歌》講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纏綿悱惻、令人唏噓的傳奇愛情故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了多少戀人間最感動的海誓山盟。如果今生福薄緣淺,我們便約來世再續前緣,生,或者死,都不能將我們分離。

白居易的這幾句詩恰恰也是納蘭容若和妻子盧氏的寫照。“風絮飄殘已化萍”,據說柳絮落入水中即化為浮萍。蘇軾有一首著名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

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

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

困酣嬌眼,

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裏,

尋郎去處,

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

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塵土,

一分流水。

細看來,

不是楊花,

點是離人淚。

柳絮本是飄零,浮萍更是無依。這一句似乎說的是妻子,她的生命如同柳絮般凋殘了,從此沒有納蘭容若陪在身邊,魂魄就像那無根的浮萍,漂泊無依。不過,再想一想,納蘭容若說的也是自己,妻子離世,留他一人在這清冷的世間,沒有了依靠的心就這樣片片凋零。一個“已”字說明了這是完成時,縱使悲痛欲絕不甘不願,也是是回天乏力了。

泥蓮,就是泥中的蓮花,說蓮花的我們聽得多了,清蓮、淨蓮、白蓮、紅蓮,就算是提到泥,也是“出淤泥而不染”,“泥蓮”這種說法倒是不多見。唐詩裏有“泥蓮既沒移栽分,今日分離莫恨人。”“泥蓮剛倩藕絲縈”,池塘裏的蓮花被藕絲緊緊的纏繞著,就像納蘭容若對妻子的情絲,剪不斷,理還亂,至死難解。愛一個人,你不會因為他的離開而不去想他,不會因為時間空間的阻隔而忘記他,即使必須要放手了,你也不能很痛快的斬斷情絲。畢竟他曾經深深的刻在你的心裏。泥蓮和藕絲,表達了容若對亡妻相思縈懷、念念不忘的情緒。

“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佛家認為,香與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過,佛家還說,內心的清淨、慈悲和虔誠,是“真供養”,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這種內心的虔誠致敬,稱為“心香”。宋代王十朋《行可生日》詩:“祝公壽共詩書久,一瓣辛香己敬焚。”瞿翁《滿江紅•孟史君禱而得雨》:“禱雨文昌,隻全靠、心香一瓣。”

妻子的亡故給納蘭容若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他沉溺於亡妻之痛,不能自拔。傷情之人,總是容易在絕望之中厭倦紅塵,納蘭容若也開始心向空門,焚香讀經,在青燈佛經中尋求寄托,甚至自號為楞伽山人。“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情知今生已矣,隻求來生再見,餘生我願在佛前誠心禱告,你我都要記得今生的情分,但願來世前緣可再續、並蒂又重開。

“人到情多情轉薄”,這是容若的一個名句,也是被人反複討論的一句。為什麼“人到情多情轉薄”呢?納蘭容若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有人說,情太多了太濃了,便物極必反,慢慢的就變淡了,變薄了。但是我想這並不像納蘭容若。情薄,不是薄情;薄情可恨,情薄可惜。因為對你多情,所以即使情再深,我都覺得不夠,情再濃,我都覺得福薄、命薄、情薄,為什麼不能更濃一些?所以納蘭容若的這句“人到多情情轉薄”應該是“情到濃時始覺薄”。所以,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覺得,就算再怎麼對她好,你都不滿意,都還不夠好,應該再好一些,更好一些,而不是慢慢的你就敷衍了,還盜用容若的“人到多情情轉薄”,似乎這應該理所當然。

讀納蘭詞,我們已經習慣了將納蘭容若想象成一位多情的翩翩公子。情,是容若生命中永恒不變的主題,因為多情,家家爭唱飲水詞,因為多情,他流芳百世,因為多情,他幾乎是所有女生心中的白馬王子。隻是多情帶給他的又是什麼呢?是失去愛人後無邊無盡、無法自拔的痛苦。“而今真個悔多情”。容若有一方閑章,上麵刻著四個字:自傷情多。似乎納蘭容若再說:“真是後悔當初對你的多情呀!”如果不是對你多情,我就不會沉溺於悲痛之中;如果不是對你多情,我就不會每天以淚洗麵,如果不是對你多情,我也不會覺得我們之間情分太薄了。表麵如此,但這是容若的真心話嗎?當然不是。我們在失戀的時候都會說:“如果我不那麼愛他,就好了。”是真的後悔當初愛了麼?不是,隻是深陷痛苦時的自我開解而已。納蘭容若也是如此。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人。如果當初不多情,很多難忘的經曆,很多美好的回憶,也就不複存在了。

納蘭容若始終還是那個多情的公子,無法忘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一個“又”字說明了思念的頻繁。又想起你的音容笑貌,又在夢中看到你“小軒窗,正梳妝”,又將自己淪入錐心的痛苦之中,淚如雨下。納蘭容若終究還是做不到無情。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豈是拈花難解脫,可憐飛絮太飄零。

香巢乍結鴛鴦社,新句猶書翡翠屏。

不為別離腸已斷,淚痕也滿舊衫青。

【注釋】

[1]化萍:蘇軾《再次韻曾仲錫荔支》:“楊花著水萬浮萍。”自注雲:“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

[2]泥蓮句:泥蓮,指荷塘中的蓮花。倩,請、懇請。此處謂蓮花被藕絲纏繞。

[3]拈香:信神佛的人到廟裏燒香。一瓣香即一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