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容若應該很喜歡惠山泉,認為它泉清味久,名滿天下,別的泉水根本比不上,所以他對中泠泉很不服氣。大概納蘭容若與這泉水也有一種惺惺相惜吧。“味永出山那得濁”一句,寫的是泉水,也寫的是人。暗用杜甫《佳人》中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反用其意,認為惠山泉天生的水質清絕,好比人的天性,天性使然,所以無論是在山還是出山,都一樣的清澈純淨,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改變。這說的正是納蘭容若自己,雖然身被浮名累,但純淨的本性始終沒被汙染。
可以成為知音的,不隻是人與人,人與山水也可以,有時候你麵對著某些景色,會覺得莫名的親切,如愛人一般息息相通,李白獨坐敬亭山時,萬物消歇,竟與這山產生了共鳴,發出“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的感歎。在納蘭容若的心中,這泉水堅守著自己的純澈,就像容若一樣,所以他們是同類,是知己。
其七
江南好,
佳麗數維揚。
自是瓊花偏得月,
那應金粉不兼香。
誰與話清涼。
維揚,也就是揚州,這是一個有趣的來曆。孔子編纂的《尚書•禹貢》中記載,遠古時期天下分九州,其中有“淮海惟揚州”,意指今東南沿海一帶為九州之一的揚州。這裏所指的揚州範圍很廣,約相當於今日之華東數省。後來《毛詩》將“惟”字寫成了“維”,於是後人便摘取“維揚”二字作為揚州的別稱了。雖然是一個誤會,但是將錯就錯有的時候還不錯。
看到“佳麗”大概馬上會想到美女,俗話都說“江南出美女”嘛。其實“佳麗”不一定指的是美女,還可以是美景,甚至一切的美好。總之納蘭容若是覺得,江南風景處處美,最美的要數揚州。
揚州好在哪呢?瓊花籠月,金粉飄香。
揚州瓊花為絕世之珍,有“維揚一枝花,四海無同類”之美稱,但據《洪武郡誌》雲:“至元十三年(1276)花朽,道士金丙瑞以聚八仙補植故地,而瓊花遂絕。凡元人稱瓊花者皆八仙也。”故今之瓊花乃聚八仙之變種,此花雖無古瓊花異香芳鬱,花瓣有淡黃、潔白之別,但其樹姿與花形皆似當年之瓊花。揚州月色更是留下了許多文人騷客的讚美,徐凝《憶揚州》就特意回憶了揚州的月色:“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更是教人浮想聯翩,傳為千古絕唱。
在這唯美的月色之中,絕世的瓊花傲然的盛開著,空氣中彌漫著馥鬱的花香,這是多麼美好的景色。而最後結語,卻在無限美好中加入了幾分淒涼。美景在了,隻是缺了一個人和我一同欣賞,一同分享這快樂。
不知道家中苦苦等待的沈宛可還好……
其八
江南好,
鐵甕古南徐。
立馬江山千裏目,
射蛟風雨百靈趨。
北顧更躊躇。
鐵甕,即鐵甕城,是鎮江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國時孫權所建,唐杜牧《潤州》之二:“城高鐵甕橫強弩,柳暗朱樓多夢雲。”南徐,鎮江的舊稱。
射蛟,原本是漢武帝南巡時候在江心射蛟的往事,《漢書•武帝紀》:“五年冬,行南巡狩,……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後來作為頌揚帝王勇武之典,正切康熙帝南巡盛況。
一個戰亂時期的重鎮,一個背負了厚重曆史的名城,自然讓人聯想到無數的鐵馬金戈、英雄血淚。立馬於北固山上,極目遠眺,曆史的蒼穹,風雲變化,帶走了多少烽火連天,不由得讓人心頭激蕩。隻是當初英姿勃發、一心創建的帝王霸業,到現在已經不知道經曆了多少朝代的交替。如今康熙南巡,依舊是射蛟盛況,再遙想漢武當年,難免會躊躇萬千。在曆史的長河裏,興亡仿佛隻在一瞬間。
其九
江南好,
一片妙高雲。
硯北峰巒米外史,
屏間樓閣李將軍。
金碧矗斜曛。
妙高雲,是妙高山上浮雲繚繞。妙高山,在江蘇鎮江市金山之最高處,形勢極勝,上有妙高台,是宋代僧人了元所建。妙高山景色絕佳,尤其是終年繚繞山間的雲霧,飄飄渺渺,仿佛人間仙境一般。納蘭容若登臨妙高台,極目遠眺,隻見山峰如聚,層巒疊嶂,起伏之間,樓閣飛簷,夕陽斜暉,金碧輝煌。如此勝景奇觀,宛如書畫大家的墨寶丹青。
米外史就是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其繪畫題材十分廣泛,人物、山水、鬆石、梅、蘭、竹、菊無所不畫,但是最擅長的則是山水畫,他不喜歡危峰高聳、層巒疊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賞的是江南水鄉瞬息萬變的“煙雲霧景”“天真平淡”“不裝巧趣”的風貌;所以米芾在藝術風格裏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創造的“米氏雲山”都是信筆作來,煙雲掩映。
硯北,是說硯山園之北。南唐後主李煜曾得到一方名硯,硯台四周雕刻有三十六座峰巒,都有手指般大小,所以稱之為硯山。後來南唐被北宋滅亡,這方寶硯幾經轉折,最後落到了米芾手上。能歸於這樣一位書畫巨匠,這寶硯也算物得其主了。但米芾好像並不太看重什麼寶不寶的,拿這塊硯台在鎮江的東南邊換得了一塊地皮,在上麵建了宅子。等到南宋紹興年間,米芾的這座宅子又易主了,歸了嶽飛的孫子嶽珂。嶽珂在這建築了一所園林,想到這地方是那寶硯換來的,於是就以李後主那方名硯為園林命名,就叫硯山園。
李將軍,是說唐代宗室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李思訓以戰功聞名於時,曾任過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李思訓是唐代繪畫大家,善畫山水、樓閣、佛道、花木、鳥獸,尤以金碧山水著稱。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發,獨樹一幟。李昭道人稱小李將軍,而且還繼承了父親的畫風,宋琬《浪淘沙•揚子江中望金山、北固》詞:“金碧樓台青黛樹,小李將軍。”
納蘭容容將妙高山上的風景比作了米、李的丹青,可以說是極盡讚美了。山水雲霧如同米芾筆下的超脫自然,山水之間乍隱乍現的亭台樓閣兼有李將軍畫中的富麗堂皇。既有飄逸之感,又有華貴之美,在夕陽的映襯下,當真就是仙境無疑了。
其十
江南好,
何處異京華。
香散翠簾多在水,
綠殘紅葉勝於花。
無事避風沙。
見了這麼多江南美景,似乎知道了為什麼人們都有一種江南情懷。“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這裏,水麵上會蕩起陣陣的清香,透過簾幕似的荷葉,香氣宜人;這裏,蓮花蕩漾在水中的倒影,亭亭玉立,清清婉婉;這裏,殘葉落紅都是一種獨特的景致,別有一番風味;這裏,怡人怡情,和風細雨,好過京城的風沙漫天。
納蘭容若果然還是愛上江南了,就像愛上那個江南女子一樣,順理成章。“風沙”二字,一語雙關。一是真的風沙揚塵。現在在北京都知道,每到春天,人們最討厭的就是鋪天蓋地的沙塵暴,遮天蔽日的,又嚇人又惱人。另一個意思,大概是暗指京城的混亂汙濁吧。為什麼這麼說呢?回到京城,納蘭容若又要陷入到官場的惡戰之中,不僅如此,這次還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他和沈宛的婚事。聰明如他,怎麼會不知道等待他的會是怎樣的一種困境,一想到便心力交瘁。
納蘭容若的這唯一一次江南之行,仿佛是做了一段很長的美夢。他天生是個隱士、是個詞人,卻天生不適合官宦。這一次江南之旅,容若沐浴在江南的清淨寧和之中,被江南的水光山色所洗滌,更加激發了他宛如孩子般的天性。盡管他仕途平順,但是,他的心還是倦了,累了,渴望擺脫。
如果可以留在江南,該多好。他與她,遠離那些是是非非,紛紛擾擾,一葉小舟,縱情江湖,該多好。
可是,納蘭容若還是要離開江南,還是要回到京城,去迎接那即將到來的風沙。
迎娶沈宛。
這是納蘭容若早已下定決心的事。這次,他很堅決。可是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他與沈宛海誓山盟,生死不渝,這也不是他們兩個人就可以決定的事。這是一次門第之爭,是一次愛和家族的對決。
納蘭容若,宰相府的長公子,皇帝麵前的紅人,納蘭明珠甚至整個納蘭家族的驕傲和寄托,所以,他可以輕鬆得到有些人奮鬥終身卻仍然得不到的東西,比如富貴,比如地位。但也有一些東西,就連平頭百姓都可以輕易的得到,而他卻始終難以擁有,比如自由,比如愛情。因為他姓納蘭,所以他不能任性的丟掉累人的浮名,不能灑脫的笑傲於江湖,甚至不能主宰自己的愛情。沈宛,即使她再美豔絕倫、溫柔賢良、才情出眾,也隻不過是一個漢人民間女子,甚至還是歌妓。這等門第懸殊的婚姻,就算是放到現在,恐怕也要經受一番阻撓和鬥爭,更何況是在幾百年前?他們又怎麼能夠獲得家族的接受?
如今電視劇裏演繹了太多王子與灰姑娘的故事,所以我們幾乎可以想象得到,納蘭容若承受了怎樣的暴風驟雨。拍案而起,嗬斥咒罵,哭泣勸告,輪番轟炸……都是老戲碼了。麵對這些,納蘭容若第一次表現得如此倔強,隻有一句話:“我要娶沈宛。”明珠憤怒了,也吃驚了:“這個孩子,為什麼開始不聽話了?”
頂著巨大的壓力,沉默的抗爭,終於捱到了最後,納蘭明珠還是勉強點頭了。這時候,已經到了這一年的歲末了,飽受折磨的納蘭容若和沈宛終於可以在一起了。但是,容若在之前早已經有了一個續弦妻子官氏,所以他給不了沈宛正室的名分,甚至連做妾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因為納蘭明珠隻是同意他們在一起,卻不允許沈宛進入相府,甚至不許給她名分。於是納蘭容若在宰相府之外單獨為她安排了一個小院,沈宛就像是納蘭容若的情人一般,尷尬的陪伴在他的身邊。隻是這樣,他們便滿足了。經曆了這麼多坎坷,他們已經身心疲憊,遍體鱗傷的愛情,再也禁不起折騰。他們互相安慰著:過完這個冬天吧,春天來了,一切就會好起來了。
來之不易的愛情,並沒有給納蘭容若和沈宛好好享受的機會。納蘭家族仍然不會放棄每一個對容若進行說教的機會,納蘭容若每天奔波在皇宮、相府、他和沈宛的小家之間,時不時的還要陪興起的皇帝出行,他真正能和沈宛相處的時間竟然很少。容若和沈宛,哪裏還像是相府裏的一雙璧人,倒像是一對飽經風霜的貧賤夫妻。他們就這樣在彼此的眼中日漸憔悴。
“昏鴉盡,小立恨因誰?”你是在恨著我麼?恨我不能保護你,恨我不能守護我們的愛情。納蘭容若深深的自責著。我說過春天到了,一切就都好了,可是春天真的來了,我卻沒有絲毫的改變。其實,沈宛怎麼會恨容若呢?她恨的是自己為何出身卑微,恨的是該死的門第阻隔,恨的是老天讓他們有緣卻無份。沈宛眼睜睜地看著容若艱難地糾結於她與相府中間,看著他日益衰老。這幸福得來太艱難,這代價付出得太大。
“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院子裏撲天蓋地的柳絮,好像雪花漫天飛舞著,一陣風過,將這一片雪白卷到了沈宛的香閣之中,膽瓶中的梅花也在風中輕輕搖晃著。這裏有一個很著名的才女的典故。故事發生在一個嚴冬飛雪的日子,謝安召集家裏的人,給子侄們講論文章的道理。不一會兒,雪越下越大,越下越急。謝安忽然問道:“這雪花像個什麼呢?”謝安哥哥的兒子謝朗搶先回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意思就是差不多就像往天上撒鹽。謝安聽了侄兒的回答後,沒置可否,隻是默不作聲。這個時候,侄女謝道韞答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讚歎不止。就憑著這一句“柳絮因風起”,謝道韞便成了古今第一才女的代表,人們誇女子特別有才華,都會說有“詠絮之才”。既然飛雪像柳絮,那柳絮自然也可以像飛雪了,納蘭容若就這樣用了,以飛雪比喻柳絮,曲曲折折的引到謝道韞的故事。而且在他眼前,就有一位堪比謝娘的江南才女。隻是,現在她無心賞景,也無意吟詠。納蘭容若看著沈宛立在門前,形容漸瘦、眉峰不展,隻能心疼。
在偏遠的的嶺南之地,有一種特殊的沉香木,有氤氳的香氣,入水即沉。當地人切沉香木為薄片,在茉莉花盛開的季節,將含苞未放花朵采下來,均勻地鋪在沉香木的薄片上,一層一層的疊起來,然後裝在甕裏密封起來,經過一天一夜之後,花苞就在甕中開放了,人們把甕打開,拿掉那些花兒,換上全新的含苞待放的茉莉花,然後再次密封。每天一換,如此反複,直到茉莉花的花期過了,茉莉花的清香和沉香木本身的香氣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然後,再把帶著茉莉花香的沉香木的薄片仔細打磨篆刻成心字,這香才算做成了。這心字香生的浪漫,卻也來的艱辛,就像納蘭容若和沈宛的愛情。
“心字已成灰”,一語雙關,既是實景又有深喻。閨閣裏的心字香已經燃燒盡了,落下了一片灰燼,沈宛的心也隻剩下死灰了,再禁不得風雨了。
蔣捷有一首《虞美人》,裏麵也有一瓣燃燒的心字香:
一片春愁待酒澆,
江上舟搖,
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
風又飄飄,
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
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
紅了櫻桃,
綠了芭蕉。
一個美麗的名字,卻總是帶出一段心傷的故事。看著那心字一點一點被吞噬,一點一點的慢慢剝落,仿佛自己的心也正在一點一點的化為灰燼,散落在流年吹過的風中。
再也熬不住了,終於,心力交瘁的納蘭容若病倒了,心如刀絞的沈宛卻沒有辦法陪在她身邊,因為納蘭家不會讓她踏進相府的大門。隔著一道牆,沈宛才知道什麼是咫尺天涯,欲哭無淚,而病榻上的納蘭容若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本來相處的時間已經少得可憐,如今,他們隻能從顧貞觀那裏來得到一點對方的消息,支撐著自己。可是納蘭容若還是越來越虛弱,最後一次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歎,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帶著不甘和眷戀溘然而逝。
流幹了眼淚,沈宛毅然的返回了江南。納蘭容若不在了,她在京城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也許容若的魂魄會回到他向往的江南山水中,她可以去等他。
雁書蝶夢皆成杳,
雲窗月戶人聲悄。
記得畫樓東,
歸驄係月中。
醒來燈未滅。
心事和誰說。
隻有舊羅裳。
偷沾淚兩行。
【注釋】
[1]昏鴉:黃昏時分,昏暗不明的烏鴉群。
[2]急雪二句:意思為柳絮好像飄飛的急雪,散落到香閣裏,微微的晚風又輕輕地吹拂著膽瓶中的梅花。香閣,青年女子所居之內室。膽瓶,長須大腹,形如懸膽之花瓶。
[3]心字:即心字香。明楊慎《詞品•心字香》:“範石湖《駿鶯錄》雲:‘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開者著淨器中,以沉香薄劈層層相間,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過香成。’所謂心字香者,以香末縈篆成心字也。”宋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隻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
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
比翼連枝當日願。
【賞析】
這首詞是所有納蘭詞中的名篇,若是問一問大家最喜歡的幾首詩詞,我想應該有不少人會提到這首《木蘭花令》,一開口都能背出幾句,尤其是那最最感人肺腑的頭一句“人生若隻如初見”,更是耳熟能詳,多少人為這一句暗自神傷,直感慨“於我心有戚戚焉”。所以我不敢輕易地解釋這首詞,怕引起納蘭容若粉絲的不滿,畢竟我不能真實的看透納蘭容若的心,也不能知道每個讀者的體會。我想我們還是一起猜謎吧,無關對錯,隻是一個人的感覺。
這首詞似乎每一句都是一個謎題,甚至就連題目,也讓人猜測。擬古是詩文中常見的寫法,詩人仿效古人詩文的風格形式,“或擬其聲,或擬其意,或聲意並擬。”納蘭容若所擬的《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來自《宋書•樂誌》所引的《白頭吟》:“晴如山上雲,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代的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了一組三首《決絕詞》:
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不願為庭前紅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見,故心終不移。
那能朝開暮飛去,一任東西南北吹。
分不兩相守,恨不兩相思。
對麵且如此,背麵當何知。
春風撩亂伯勞語,況是此時拋去時。
握手苦相問,竟不言後期。
君情既決絕,妾意已參差。
借如死生別,安得長苦悲。
噫!春冰之將泮,何餘懷之獨結。
有美一人,於焉曠絕。
一日不見,比一日於三年,況三年之曠別。
水得風兮小而已波,筍在苞兮高不見節。
矧桃李之當春,競眾人之攀折。
我自顧悠悠而若雲,又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
感破鏡之分明,睹淚痕之餘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終不我奪。
已焉哉,織女別黃姑,一年一度暫相見,彼此隔河何事無。
夜夜相抱眠,幽懷尚沉結。
那堪一年事,長遣一宵說。
但感久相思,何暇暫相悅。
虹橋薄夜成,龍駕侵晨列。
生憎野鵲往遲回,死恨天雞識時節。
曙色漸曈曨,華星次明滅。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時徹。
有此迢遞期,不如生死別。
天公若是妒相憐,何不便教相決絕。
向來不喜歡元稹,因為他寫的以自己為原型的《鶯鶯傳》。始亂終棄已經讓人氣憤,他還要寫出來;寫出來也罷了,更讓人不齒的是,元稹還在文章裏為自己開脫,說鶯鶯是尤物、是妖孽,不禍害自己,定禍害別人。這三首《決絕詞》似乎與《鶯鶯傳》有些關聯,寫的薄情寡義,不知廉恥。雖然他的詩很好,尤其是悼亡詩,可是看他這一生的風流韻事,誰又能肯定他的詩裏麵有幾分是真的呢?
“擬古決絕詞”沒有什麼疑問,也就是納蘭容若仿照古人的決絕詞寫了一首詞。關鍵在於有的版本後麵還有“柬友”兩個字。柬友,給朋友的一封信。有人猜測,既然是給朋友的信,那麼詞中的閨怨便是一種假托了,應該是借女子與情郎決裂,來和朋友絕交;也有人說是勸慰一個失戀的朋友;還有人說納蘭容若是要表明交友之道也要從一而終,不離不棄。總之這闋詞是與愛情無關了。隻是我很好奇,為什麼寫給朋友的信就不能談談自己的愛情呢?也許我淺薄,但是實在不願意將這首詞從納蘭容若的愛情詞裏剔除,那麼便讓我繼續停留在表麵吧,即使錯了,也讓我將錯就錯好了。
“人生若隻如初見”,短短七個字,每一次讀,都會觸動心底的那一片柔軟。初初相遇的時候,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所有的時光,都充滿著快樂的味道。我豆蔻年華,天真羞澀;你少年俊逸,溫和明媚。那一天,我們相見了,沒有說話,隻是莞爾一笑,便低下頭去,那時,天都藍得讓人陶醉。從此,我們便常常在一起,彈琴作畫,譜曲填詞,賭書潑茶。回廊深處相倚看斜陽,微風過時執手聽落花。我為你綻放著我的美好,你為我極盡著你的溫柔,即使偶爾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會當做生活中的一點調味,一段插曲,甘心情願的消受。那時很簡單,以為任何的困難,都微不足道,沒有什麼能讓我們分開,今生今世,我們定會白首不相離。
不知道納蘭容若在寫下這一句的時候想到了誰。也許是青梅竹馬的初戀,如果他們永遠是那兩個在相府裏玩耍的小夥伴,該多好;也許是舉案齊眉的愛人,如果他們永遠停留在執手畫鴛鴦那一刻,該多好;也許是一心相隨的沈宛,如果他們永遠是彼此的紅顏藍顏,該多好;也許是想到了自己這一生,上天為了成就容若,給了他太多的痛苦,他無法選擇,隻能幻想一下“如果”。“人生若隻如初見。”所有的悲歎,所有的悔恨,所有的眷戀,似乎都融進了這七個字中,心都揉化了。
最喜歡人魚公主的故事,每一次讀都會悲傷的落淚。美麗的人魚公主愛上了人類的王子,用自己美妙的聲音換來了一雙人類的腿,忍受著每一步如刀割似的痛苦,默默地陪在王子身邊,希望有一天王子能聽到自己的心聲,可是最後王子娶了人間的女孩,人魚公主放棄了救贖自己的機會,投身大海,化為泡沫。有時候會怨恨王子,為什麼不愛美麗的人魚公主,有時候也會怨小美人魚,為什麼要愛上人類。也許誰都不該怨,隻是上天的作弄,多少陰錯陽差,讓他們最終還是擦肩而過。“人生若隻如初見”,如果時間永遠停在小美人魚十五歲之前,永遠停在公主在海麵上看到王子的那一刻,是不是結局就像其他的童話一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納蘭容若這首詞初讀似明白如話,實則用典綿密,從這句“何事秋風悲畫扇”開始,往下句句皆有典故。秋風畫扇,扇子是夏天用的,等秋天到了,西風乍起起,扇子還有什麼用呢?不是所有人都像電視劇裏看到的,拿把扇子,不論春夏秋冬一直在手裏搖。秋扇比喻被遺棄的女子,這個典故來源於漢成帝的班婕妤。漢成帝專寵趙飛燕姐妹後,班婕妤受到冷落,深宮寂寂,境況淒涼,班婕妤以團扇自傷,寫下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班婕妤用團扇自比,寫出了心中的哀怨。曾記否,當初你我初見,我單純美好,君亦恩寵有加,自此形影不離,如膠似漆,不想如今時過境遷,我依然似當初,你卻換了新人,輕易將我拋棄,從此恩斷情絕。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兩句應該放在一起才讀的通徹。你與我,若始終隻如初見時那樣的溫馨美好,便不會有今後的相離相棄,獨自情傷了。人生若隻如初見,便不會與初戀情人“十年青鳥音塵絕”,便不會與知心愛妻“相思相望不相親”,便不會與紅顏知己“心字已成灰”。人生若隻如初見,便不會有那麼多“多情總被無情惱”、“恨不相逢未嫁時”的怨恨了。人生若隻如初見,小美人魚也不會在清晨的陽光中化為泡沫了。
初見的美好已經定格在記憶中。也許,當你哪天轉身離去,空氣中留下一個迷離的背影,我會記得昨日的依戀,回憶起初見時的溫暖。也許,走在路上,看到雙雙對對的情侶微笑著講著情話、蹙著眉頭使性子、牽著手去看小飾品小玩偶,我會想起舊時的歡笑,重溫到初見時的美麗。也許,有一天,在某個特定的地方,我故地重遊,在某個轉角處,突然發現好久不見的你,時間似乎一下子倒流,回到了初相遇時的情景,許多藏在深處的記憶就這樣被打開。
如果可以重來,我願意回到你我初見之時,珍惜著曾經的甜蜜,享受著你給的溫存,小心的繞過將要遇到的憂傷,把初見的美好一直延長,再延長。如果可以,我不會再耍脾氣,不會再爭吵,不會再頑固的不肯低頭,我會理解,會包容,即使偶爾小任性一下,也隻是增加一點生活樂趣。也許我們還會有矛盾,那時我會說:“讓我們回到初見的時候吧。”然後就讓我們想想當初的溫馨,於是再也沒有理由爭執了,再也不會悲傷了,是不是?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這兩句很明白的話也是用典,出自謝脁的《同王主簿怨情》:
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
相逢詠荼蘼,辭寵悲團扇。
花叢亂數蝶,風簾人雙燕。
徒使春帶賒,坐惜紅顏變。
平生一顧重,宿昔千金賤。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這兩句正是納蘭容若“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一語的由來。你的心輕易地就變了,卻說人心最是無常,情人間本來就是容易變心的。不知道納蘭容若為什麼要寫下這兩句,隻知道,這樣的話,真的很傷人。
如今看過很多喜新厭舊、移情別戀的故事,也聽了太多遍“人心是會變的”這樣的說辭。人生若隻如初見,說得簡單,偏偏是最難的事。也許時間久了,再如何的光鮮亮麗你都會審美疲勞,再怎樣的溫柔可人你都會因為習慣了而忽視,再多麼的體貼入微你都會認為那是理所應當,於是當初你眼中的美若天仙如今也就一般,當初你喜歡的依賴粘人如今也變成了麻煩,當初你最愛的小個性如今也被你厭倦。於是你說:“你變了,我受不了了,分手吧。”或者“感情是會變的,分手吧。”
真的變了嗎?也許離開之後,沒有她一直纏著你,你突然會感到這個世界太安靜、太寂寞了,然後你想起她的美好,懷念她的溫柔,想念她粘著你時的樣子,甚至她生氣是抿起的嘴角。也許你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然後發現如今吸引你的,還是她曾經給你、卻被你輕易拋棄的。原來心一直沒有變,隻是因為彼此太熟悉了、習慣了而感覺不到了。於是以為不愛了,然後便是背叛、傷懷、頓悟和悔恨。多少人的愛情死在“習慣了”?當你醒悟過來,卻已經回不到過去。
所以請不要在你覺得沒感覺、不愛了的時候輕易說出那句“分手”,你該認真想想當初的一見傾心,曾經的心動瞬間,是不是因為“習慣了”才感覺不到她始終如一的好,和你從來不曾停止的心跳?
下闋四句典故全部來自於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故事無須贅言,白居易的《長恨歌》已經寫得纏綿哀婉,脫離了冷冰冰的政治,成為人們心中經典淒美的愛情。“驪山語罷清宵半”,這句出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長生殿就在驪山華清宮。“淚雨零鈴終不怨”,《長恨歌》中有“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馬嵬兵變後,楊貴妃縊死,唐明皇入蜀,當時正值雨季,晚上唐明皇在棧道聽到雨中鈴響,回蕩在山穀之中,想起“宛轉蛾眉馬前死”的楊貴妃,一時百感交集,采其聲作《雨霖鈴》的曲調,來悼念楊貴妃。這也是《雨霖鈴》詞牌的來曆。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夜半無人之時,唐明皇與楊貴妃許下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有了這樣的誓言,即使生離死別都不會有一絲怨恨。撇開曆史,不談政治,但看《長恨歌》裏的故事,這樣的愛情確是令人動容。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陣陣,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這應該是最至死不渝的誓言了,令聞者動情。有時候我覺得愛情會讓人變得有些傻傻的,尤其是女生。我想我們大概都說過、或者聽過山盟海誓,不知道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是像古人一樣“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很霸道又很溫暖的“我就要你了,誰都攔不住”?還是許下了一生一世?當聽到愛人在耳邊說這些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動得要死,又幸福得要命。有時候想想,其實我們要求的真的很少,隻要愛人認真的說幾句情話我們便會滿足,為之欣喜,為之努力在一起。隻是卻從不去想,這些誓言,到底有幾分能成真?或許想了,但是我們自動的選擇相信,因為我們相信愛。
可惜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盡如人意,一曲終了,有些人還是要散。離開的時候你會不會懷疑當初“非你不娶”、“非君不嫁”的盟誓?那些“過期”的誓言你拿來做慰藉還是不屑?我想我還是會選擇相信吧。我相信他許下誓言時候的認真,相信他想過今生一定會在一起。其實我們都知道,誓言這種東西,多少有些幻想,有些不切實際,隻是因為相信而相信。現實是有很多阻礙,原以為隻要堅持就能克服,後來才發現有時候堅持會讓兩個人都受傷。就像納蘭容若和沈宛,實在不覺得是個大團圓的喜劇。沒有實現,並不代表欺騙。雖然會覺得遺憾,但是又會有一點欣慰,至少我知道,曾經在某個人的心中,我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我曾經被他最用心的愛過。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唐明皇這個薄情之人都會許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願,你比起他來又如何呢?納蘭容若這是在責怪自己吧?想想戀人,想想妻子,想想沈宛,每一個都對自己情深意重,而自己呢?每一個都辜負了,或是生離,或是死別。這樣看來,自己還真是薄情寡義。這怕是容若一生的悔恨吧。雖然這並不是他的錯,但是眼睜睜看著心愛之人一個一個的離開,自己卻無能為力,納蘭容若還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分手了,我們也忍不住一邊哭一邊將他定性為“薄情郎”,其實也許並不是真的這樣認為,如果他真的薄情,這豈不是在侮辱我們的眼光?隻是心中有些不甘、有些委屈,一定要罵一罵才舒心,所以很必然的,他便成了“替死鬼”。也許我們還是放不下他,所以才會有這些怨氣,倘若不哭不鬧不罵,恐怕那才是心死了。
納蘭容若說要寫一首《決絕詞》,可是我們讀完,卻覺得沒有決絕的意思,反而每一句似乎都在懷念、都在留戀。還是不舍吧,不管是愛情還是友情,都不忍心用那麼犀利的話去講述。畢竟是寫出“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樣深情句子的男子。
總有這樣或那樣一個人,讓你為之傾心,記憶永存。記憶中的他或者她,或溫文爾雅、風度翩翩;或活潑大方、柔情似水……也許想起來你還會怦然心動,隻是這種心動無關風月,隻因曾經那樣的美好。原來有時候不能擁有也是有好處的,回憶將會永遠停留在最美好的時刻,那時雲淡風輕,我們笑容甜美……
人生若隻如初見。又聽到這句話。誰不想做世上最浪漫的事,和你一起慢慢變老?隻是初見總是會遠去,遠得就像很久之前的一個甜蜜的夢,難道注定隻能在離開之後才深情的懷舊?也許不必。我想牽著你的手,再去走過初見時每一條路,去喚醒悄悄睡著的記憶,那一刻,每一朵即將凋謝的花都重新盛開。恍然如夢,卻能肯定那是真實的存在。溫柔與細致,感動與甜蜜,原來初見的心情從來不曾丟失。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