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道:“你說的這兩種可能聽著似乎可行,可是細想一下,現實不太會發生。首先,假如六個人是在車子進入服務區前喝下了飲料,林小峰是怎麼做到的呢?他在開車,總不能在高速半路停車,告訴大家車裏有飲料,可以倒出來喝。開車時,車內倒飲料很麻煩,會灑出來,相信其他人也會說到服務區後再喝。其次,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凶手並不能確保所有人一定會喝。就算所有人都喝了,每個人喝的多少不同,昏迷的時間也不同。第三,就算飲料裏的迷藥濃度很高,稍微喝些就能起作用,對凶手還是有巨大風險的,你剛剛說了,不同體質的人,對迷藥的反應快慢、反應強度也是不同的,凶手無論怎麼做,都不能保證所有人在同一刹那同時昏迷了。昏迷間隔必然有先後,也許隻差幾分鍾,但車內人一旦見同伴出現異常,肯定會做些什麼。即便沒有第一時間懷疑是飲料的問題,也會按照正常反應,要求停車、開窗、查看。任何一種動作,都會宣告凶手的計劃直接破產。如果林小峰發現別人已經有所察覺時,想要強行控製眾人,車內空間就這麼點大,兩側都有門,他沒辦法製服一車人。總之,我的結論,迷藥這個環節,不管怎麼做,都將會以失敗而告終。所以我認為,林小峰抽屜裏搜出的迷藥,絕不是控製一車人的辦法。”
高棟深深吸了一口氣,梁明的這段分析極盡嚴謹,他找不出任何可反駁的地方。
迷藥有反應時間,有產生反應的必要劑量,不同人對迷藥的耐受力也不同。
無論林小峰用什麼辦法讓他們喝下迷藥,也沒辦法讓所有人在同一秒失去抵抗力,在最後昏迷之前,任何人都有反抗力!即便此時林小峰想強行控製,人在危急時刻迅速分泌的腎上腺素,也會打破迷藥的效果!
迷藥是疑點!
可是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梁明又問道:“迷藥是用什麼東西裝的?”
“一個透明的塑料藥瓶。”
“你們有查過上麵的指紋嗎?”
“查了,藥瓶上隻有林小峰的指紋。”
一時間,兩人都默不作聲了,現在迷藥是個很大疑點,可這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有人故意陷害林小峰?可是藥瓶上隻有林小峰一個人的指紋。
他不是凶手,或者他是凶手,另外還有同夥?
高棟一時想不明白了。
過了半晌,梁明道:“你今天一開始說的林小峰犯罪證據確鑿,就是這些嗎?”
高棟瞬時不知該如何作答,隻能道:“嗯,就這些。”
“這些證據夠定罪了嗎?”
高棟想了下,道:“雖然如你所說,有疑點,但恐怕這隻是現階段我們兩人的看法,專案組裏其他人都認定林小峰是罪犯。從完整的證據鏈角度考慮,雖然現在的證據鏈是有欠缺的,包括犯罪的整個過程尚不清晰,但憑著現在已經查到的物證,按照我多年的司法經驗,這案子直接抓人、結案也無可厚非了。”
梁明笑了下,道:“好吧,光從所謂的證據上說,林小峰犯罪確實算得上確鑿了。”
高棟坦白道:“我知道理論上這還夠不上結案,但我們實際辦案中,很多案子的證據鏈更單薄,也同樣結案了。相對來說,這案子的證據足夠了。林小峰的身高、體重和現場痕跡符合;他當過兵;六個人屍體全部找到,就差他一個;綁架一車人,車外人難以辦到;並且車子一進服務區,就動手控製一車人,自然是有預謀的,旁人無法預知車子必定會在這個時間點開進服務區;案發前幾個月林小峰就顯示出異常。至於堅定的物證方麵,那段視頻是鐵證,今天又發現了這瓶迷藥……”
梁明道:“我們來梳理一下你認為林小峰是凶手的根本原因。我想,也許車子出事後,你就在懷疑是內部人犯罪了吧?”
高棟承認。
“從五具屍體的DNA結果出來,又找到了朱夢羽的屍體,唯獨找不到林小峰開始,你就開始高度懷疑他了吧?”
“沒錯。”
“但真正讓你相信是林小峰犯罪,還是在那段視頻出來之後?”
高棟心裏琢磨了一下,梁明說的一點都沒錯,盡管一開始就有不少刑警包括自己懷疑林小峰了,但那隻是懷疑,屬於猜測的階段,遠沒到認定他就是凶手。可自從第二天那段視頻一出現,當大家都知道了林小峰是毒殺案的真凶後,自然而然對他也是這次犯罪的真凶深信不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