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爭儲(2 / 3)

瑤光曾放言,他不收徒弟,乃是因先師早有嚴令,易理玄學之術,有十二不可學。

其一,馳騖之人必無靜氣,不可學;

其二,愚下之人必無慧思,不可學;

其三,魯莽之人必不思索,不可學;

其四,猶豫之人必無定見,不可學;

其五,固執之人必不融通,不可學;

其六,輕浮之人必多忽略,不可學;

其七,急躁之人必期速效,不可學;

其八,怠緩之人必多逡巡,不可學;

其九,宿怨之人借此報複,不可學;

其十,自是之人必以為是,不可學;

其十一,慳吝之人必以此居奇,不可學;

其十二,貪婪之人必以此網利,不可學。

清讓聽到第九條時,曾擠眉弄眼地問過他,那師公為什麼收了你呢?

瑤光笑答,因為我恰好把這十二樣不可都占全了。師父他老人家覺得這一身反骨根根不正也實在難得,便琢磨著同天下人開個玩笑,因此收下了我。

此時他仍舊不收徒弟,卻突然改了脾性,廣納門客招賢納士,出手又有一擲千金的豪氣,怎能不引各路謀士能人趨之若鶩。永寧王府在短短時日內就濟濟一堂,豢養門客過千。投效而來的,除了官場子弟,更有不少民間異士,江湖豪傑。

瑤光對即將到來的風雨之勢,有著比旁人更清醒的警覺與防備。他要得到更多的擁簇,發掘更多的爪牙。雖然並不見得真的多需要那些人,他隻是需要這種掌控的感覺。喜歡盡可能廣泛穩固地把持局麵,將一切風吹草動都巨細無靡盡收眼底。這會讓他感覺到某種程度的安全。

他們在府中徹夜秉燭,高談闊論,針砭朝政。永寧王府的夜色,從閬靜如墓變得聲色喧囂。唯一沉寂的,是王妃的別苑。空庭月三更,鴛帳照孤燈。

靈雎最開心的事,就是收到清讓從遠方寄來的家書。他們一直保持書信往來。

那些信沒有稱呼,倒更像是日記,並非同一天寫就,想到哪裏便寫到哪裏。清讓輾轉無數戰場曆練,筆觸心緒都日漸沉穩。他對靈雎描述在外遊曆過的大千世界,所行所思,山河風光等等。他不知道該叫靈雎什麼。不能直呼其名,她已不是公主,叫王妃又顯得生疏,更難稱其為“師娘”。但每封信的末尾,落款都會有一句遙祝師尊安好。

清讓在外從未拿出國師首徒的身份招搖,事事都靠自己解決。瑤光十幾年的精心栽培並未枉費。他確實是一把從未出鞘的寶劍,一旦破刃,鋒芒難抵。有一次靈雎半個月都未收到他的來信,直到下一封姍姍來遲的消息,她才知道他之前在戰場上受傷嚴重,以致提不起筆,將養了許久才能重新下地活動,還勸慰她不必擔心,也不要告訴師父。

清讓在軍中升遷極快,短短時日幾乎快與沈載舟比肩。他從未問過靈雎嫁給瑤光後是否快樂,卻會從回信的細枝末節中推敲出她近來的心緒。

他告訴靈雎,自己曾在府邸許多角落都藏了有趣的小玩意,讓她去尋來解悶。還別出心裁地將藏匿地點寫成謎題,讓她琢磨,找起來並不太容易,但也沒艱難到讓她懊惱沮喪。靈雎日常最大的樂趣,變成依照那家書的指點去發覺清讓留下的“寶藏”。

其實當然不可能有那麼多,但清讓會想法子托府中舊日仆從代他從宛京繁華的商市淘來新巧玩意,再根據他的指令巧妙掩藏,待靈雎去尋。

朝野內外日漸高漲的儲君之論令重華不勝其擾,更不敢輕易作立後的決斷。他對那些捕風捉影高談闊論的臣子厲斥道:“朕膝下現今並無一位皇子,你們就能為此吵得沸反盈天。來日若嬪妃真的誕下麟兒,以爾等如今的做派,豈不更催生挾儲亂政之禍?須知兄弟鬩牆乃是誤國亂政的根源,君臣父子,長幼有序乃天地綱常。尋常人家尚無僭越之理,你們既然身處在離巔峰最近的地方,則更需時刻檢視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