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爭儲(3 / 3)

這番若有所指的話,令眾人緘口訥言之餘不禁暗自思忖,恐怕皇帝仍舊對蕭氏有偏袒之心,才遲遲不願將唐氏捧上後位,令其子成為名正言順的嫡出皇子。否則何必說什麼長幼有序?宸妃胎兒的月份終歸比淑妃大許多,長幼不言自明。

所有人都已從這一味拖延的態度上察覺出皇帝的心思,卻也心知肚明,皇帝即使有心傳位於自己與蕭氏的兒子,也因著“東平蕭氏不出皇後”而缺乏個名正言順的由頭。他隻有等到這兩位妃子都平安生產後,才能做出最恰當的決斷。若誕下的帝裔中有公主而非皇子,則一切紛擾都迎刃而解。因此重華遲遲不肯立後,又不斷明裏暗裏地對東平郡王一族隆施恩眷,不過是意在安撫,同時暗示知其心意的臣子,靜待一個適宜的良機,再上奏立後立儲。

除了少數怕沾惹事端而保持中立的朝臣外,其餘皆一分為二。以永寧王瑤光為首的派係主張暫緩立後議儲,認為皇帝春秋正盛,英姿天縱,不必急於過早擇定東宮之選。雖未明言扶持的是義妹宸妃,卻名正言順地打壓了淑妃背後的擁躉,使其封後之路障礙重重。這麼早就急著議論儲君之選,莫非是急著趕年輕的皇帝去當太上皇麼?擔上個“勸進”的罪名,非同小可。

這撥通過瑤光親手提拔起來的官員,大都出身青衿,滿懷大破大立針砭時弊的文士激情。瑤光早在平定西北叛亂時便曾請奏,武已定國,文能安邦。皇帝納諫,遂廣開言路任用賢才,不拘舊製選拔公學仕子,使得許多本來終身與仕途無緣的年輕人躋身朝廷,得以一展抱負,揮斥方遒。而這撥人,大都聚集在了他們視有知遇之恩的瑤光身邊,成為朝廷中一支日漸敏銳的政治勢力。

另一派袁棣黨,則是當年隨先帝南征北戰,慢慢提拔上來的親信,多少與白氏宗族有著或遠或近的宗親關係,均擁護在世家一邊,認定儲君血統的純正乃保江山永固的根本。蕭氏一族禍國亂政前車之鑒不可重蹈,有著蕭氏血統的孩子又怎能因皇帝一己之私的偏愛而有資格進行奪嫡之爭。

“王黨”與“袁黨”的衝突隨著後位的懸而未決愈發激烈,仿佛朝廷內一個暗流洶湧的漩渦,盡管表麵卻仍舊維持著平靜的和氣,卻危險得令人不敢輕易觸碰。稍有不慎,即有可能被這兩股糾纏的勢力吸入,招致滅頂。

一旦蕭氏所生的皇子成為儲君,不用等著改朝換代,朝野格局就會有一番大的變動與革新,所有黨派將會重新劃分。今日扶持宸妃的永寧王黨,必占據著離王座最近的位置,從而徹底取代舊的勢力。

而當年追隨太祖開疆拓土的元勳股肱們,為首者已然在白帝“杯酒釋兵權”的懷柔之策中卸甲歸田,其餘或明升暗降,或調離要職當個閑散貴戚,暗中心懷不滿者早已有之,自覺風光反不及朝中那撥未經兵戈之苦便安享太平的後輩小子,都道是鳥盡弓藏。此番自然偏向袁棣,認為年輕的皇帝偏袒罪臣之女,縱容其義兄把持朝綱。而北靜郡王追隨太祖出生入死戎馬多年,從龍護駕,戰功累累,且正當盛年,若能讓唐氏的孩子成為嫡子入主東宮,來日繼承大統,想必比那布衣出身的外戚永寧王更能開創一番局麵。他們的政治生命,才有可能不會隨著太祖的時代的更迭而徹底終結。

重華帝有苦難言,他確實有心偏袒蕭氏。撇開私情不談,有怎樣的母親,就會有怎樣的孩子。以蕭月瑟萬中無一的敏慧聰穎,玲瓏性情,使重華對尚未出世的孩子抱有相當大的寄望。但他並不想因此而將她的“義兄”捧到一個誰也節製不住的高位,危及江山。如何貶抑,實在難以取舍。

Tip:收藏+分享天狼書,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