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黃蜂尾後(1 / 3)

一個小宮女清晨的尖叫打破宮闈寧靜,敲響了流星之劫真正的喪鍾。

一盆裝在麻袋裏被清水泡得鼓鼓囊囊的黃豆,突然出現在柔福宮偏殿門口。那是種古老惡毒的詛咒,脹裂的黃豆永遠沒有機會從係緊的麻袋中鑽出,據說會使懷孕的母親難產,胎死腹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施咒的歹人究竟是誰尚未查出端倪,淑妃卻在前往扶搖宮探訪過宸妃後,當晚突然腹痛昏厥,似有中毒之相,但太醫也不敢擅斷。

按淑妃身邊侍婢的說法,那天淑妃和宸妃先時不過在禦園偶遇,於是相邀同行,共賞暮春飛花。因見風過處香塵委地,一時興起便效仿前人惜花之舉,用花囊將落紅陣陣仔細收取,再灑入清渠讓它順水流去,溪旁玩耍了約莫一個時辰。後風雨突起,兩人躲避不及,身上都略沾濕了些,就近回了宸妃宮中更衣歇息,又拿了些針黹之事取樂。未及晚膳時分,淑妃便告辭離去,並未在扶搖宮有什麼飲食,不知何以會突然發生不妥。

人是在離了扶搖宮後出的事,所有矛頭都直指蕭月瑟,她顧不上避嫌,執意傳召了半個太醫院一同前往柔福宮探望,卻不期遇上同去探病的麗妃謝雲珠,被含沙射影搶白了幾句,兩人頓生口角。宸妃憂怒交加動了胎氣,發作症狀竟與唐千羽一般無二。

這下醫官們算是都沒白去,一個也閑不著,紮堆在柔福宮手忙腳亂兩頭診治。杜太醫切脈時,意外在宸妃指尖發現一些細如牛毛的紫紅斑點,事關重大,當即與照料淑妃龍裔的許太醫商榷。經此提點,許太醫在唐千羽指間也發現一樣的痕跡,隻是稀疏寥寥兩三枚,不細看幾乎難以察覺。

最後還是宸妃身邊的藤蘿想起什麼,含淚對鐵青著臉剛剛從前朝趕來的皇帝請了旨,跑回宮中將唐、蕭二人白日裏用過的針線匣子取來,交由太醫驗看。淑妃宮中的針黹物事動用不多,也一並拿了出來詳查,任何蛛絲馬跡都不放過。

經過幾個時辰的反複琢磨,太醫們發現,那根根繡針都是由藥汁反複熬煮過,帶著極其猛烈的劇毒。女子做針線時不慎被針尖刺破肌膚乃是常事,如此細微的傷口,轉瞬即愈。這般日積月累下來,毒性緩緩滲入,表麵上卻根本什麼也看不出來。

毒針無色無味,原本足以瞞天過海,但那指尖的傷口在沾染了夾竹桃花瓣泡過的水後,卻會顯出斑斕紫紅。夾竹桃花瓣本帶有微弱毒性,但隻要不過量服食,並不會致命。或許是唐、蕭二人日間攏集花瓣時在手中蹭上不少花粉,又被雨水沾濕化開滲入針孔,兩種毒物意外相衝,才突然發作,凶險萬分。

與宸妃同住扶搖宮的夏含真夏淑容也聞訊趕到,滿麵悲憤,手中還緊緊握著一小片細綢。那是當年她親手為自己孩子縫製的肚兜,繡工精巧,卻隻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另一半被淚水反複浸泡,始終都是空白。她已經等了太久,今天來,就是要把最後的絲線收攏,讓它真正圓滿。

當時前去衍慶宮探望的蕭月瑟在察覺了她身上的異狀後,雖一時不能確定,仍將夏含真放在枕邊的針線拿來仔細看了一回,偷偷留藏了幾根銀針,秘密送出宮去讓精通醫理的瑤光查驗。待猜測證實,便囑咐她萬不可將那做了一半的肚兜毀棄。這個秘密被蕭月瑟握在手裏,始終隱而不發,隻為等待最值得的時機。

夏淑容在聖駕前長跪不起,自陳當時被從淩波池撈出來時,岸邊池水落滿了夾竹桃花瓣,她的指尖也曾出現過密密麻麻的紫紅斑點,卻不知為何,被太醫瞞下,以風疹誤報。風疹原該遍布全身,是不會僅僅集中出現在指尖的。

夏含真醒來後不到半個月,那些毒疹便消退得一幹二淨。她當時隻是一個小小寶林,剛死裏逃生,無依無靠,又沒有真憑實據,不敢貿然開口怕再引禍上身。但卻始終保存著當年的針黹繡工,原是為留個睹物思人的念想,怎料今日乍然聽聞二妃之事,頓時將前因後果分明,恰可呈來一並取證,供太醫查驗。

這就解釋了為何當日與蕭月瑟一同落水,唯獨夏含真的孩子沒能留住。宮中有孕嬪妃向來有親手縫製嬰孩衣物的舊例,沒人可以避過這一根黃蜂尾後針。

她聲淚俱下叩求皇帝徹查此事,撥雲見日,為宮中這些年枉死的龍裔討還公道。這哀切無論誰見了,也忍不住要掩麵動容。

重華聽完,狀似隨意地冷冷笑了一下,竟發出一聲模棱兩可的細歎。

“好精巧的心思。”

侍立在側的同福公公發現,這盛怒之下的冷笑,卻與平時有細微不同。

夏淑容的陳情,為毫無頭緒的毒針懸案帶來一線豁口。皇帝略琢磨一番,命宮正司從當年為夏含真救治的梁太醫查起。

梁太醫一手脈息甚佳,原是先帝朝中頗得器重的元老,論資曆輩分都不是尋常醫官可比。宮正司眾人也都敬他三分,並未敢輕易動刑。他也頗識趣,不令官署為難,一聽見事發,當即老淚縱橫,竹筒倒豆子般抖落了個幹淨。痛陳當年照料夏淑容龍胎有誤,愧對先帝。實是因被南安郡王以全家性命威脅,不得已而為之。

他自稱行此不忠不義之舉,便知天網恢恢早晚難逃,因此留下了另一份真實的醫案,隻盼略贖此罪。醫案記載,當年為夏含真所用藥材,都是排解毒性而非治療風疹,拿來當堂對證,眾太醫一驗即可分明。與此同時,還呈上一份來自南安郡王府的奢豪禮單,聲言其中一毫一厘皆未敢擅動取用,始終當作罪贓封存在府中密庫。抬了出來上繳時,經查驗,箱籠邊角等處,都有南安王府徽記,確鑿無誤。

禦醫苑一眾同僚都為之歎惋不已,道是梁太醫兩朝老臣,倚老賣老了半輩子,臨了卻終於老糊塗了,竟幹下這等為虎作倀之舉,一世清名盡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