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平若有所思,看著在蕭月瑟懷中不安分踢來蹬去的小皇子,臉上不自覺顯露出溫柔神情。
“不讓他的父皇知道他的存在,總歸是個殘酷的決定。”
她狡黠地一笑,眼眸明亮如星子。
“即使是帝王,也不可能知曉天下所有的事情。”
既然她覺得沒問題,那任何人都不應該有疑問。
他點點頭,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把遙遠皇城中新近發生的一切娓娓道來。
皇帝新得長女,皇後被廢,北靜唐氏全族與永寧王結下不共戴天之仇。
她對這個消息無動於衷。說起那位曾經險些害得她們母子俱亡的廢後唐千羽,語調中沒有怨恨,沒有快慰,也沒有惋惜,仿佛談論一個與她毫無關係的人。
“她的家族對她寄望太深,有太多想要她在皇後之位上替他們得到的東西。因此將她逼得患得患失,一旦覺得皇上的心思遊離不定,立即不遺餘力地掙紮——那隻會將皇上越推越遠。”
“可是,如果沒有了家族的倚仗,在茫茫宮廷中不是會更舉步維艱?在她的立場上,這似乎並沒有什麼錯。”
“唐氏啊……她之所以失去棲梧宮,不是因為她的家族不夠強大,而是因為不明白一個道理:沒有人可以什麼都得到。她在明知連那座扶搖宮也無法企及時,尚懂得用婉順的姿態發出獨屬於自己的聲音。當皇上終於被她的心意感動,她卻開始異想天開要將這聲音變成他唯一能聽見的一種。他是皇上,視線永遠不可能隻被一個女人占據。”
她低下頭,輕輕吻著孩子柔軟的小手。
“你的父皇不是傻瓜,他最終會發現,唐氏並不是他想象中的那種女人。多情多艱,寡情少難。有心用錯了地方,不如無心。”
最終,蕭月瑟對那位曇花一現的皇後做了個言簡意賅的評價。
“人心如燭,焰短芯長。”
從此,唐千羽這名字再也沒從她口中出現過。
春花秋月,夏蟬冬雪。
濃蔭遍地染幽窗,欒平最常看見的,便是蕭月瑟獨倚闌幹靜坐執卷的模樣。有時讀經,有時念詩,有時隻是默默地看。她吟誦的語調格外平和,再沉婉淒絕的句子,也因清平的心境顯得哀而不傷,又仿佛用這故紙堆裏寥寥幾字,就把世間的一切都說盡了。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
……”
皇子在她身前的搖床上熟睡,不時發出甜蜜而模糊的囈語,應和他的母親。
欒平通常坐在階前靜默聆聽,凝望青苔。風過處,吹落了片片竹葉。他從肩上拈下來一片,放在唇間,悠揚的曲調在山光夕照間響起。
身後窗下的人停止了詠讀,側耳聽他吹完一曲。
“我以前也聽一個人用竹葉吹奏過悅耳的曲子。”
欒平也曾聽說過蕭月瑟在進為奉香女官前,原是教坊司中色藝俱佳的姬人,但凡世上所有樂器,無一不精通。陵宮雖隻有一張七弦,在她手下也彈撥出動人心魄的意境。而傳聞中那一手冠絕眾流派的蕭氏吟揉琵琶,則從未有幸聽過。他低下頭微赧地笑笑:“山歌村笛,怎抵得上絲竹雅樂。娘娘說的那個吹竹葉曲的人,可是聖上?”
蕭月瑟微微一愣,“不是。為什麼你會覺得是聖上?”
“因為娘娘提起往事時的神情,與平日說到聖上時一般無二。”
但她難得一見的回憶也通常都是淺嚐輒止,並未有繼續下去的痕跡。
一別隔千裏,榮枯異炎涼。各自塵埃各自掃,話到嘴邊,唯剩珍重二字罷了。
欒平見她斂眸陷入沉思,香腮若輕霞映雪,神色間卻多了些與往日不同的幽惻。暗自尋思莫非這竹葉曲勾起了她往昔傷懷,不由有些後悔起來,好像又提到了不該提起的事情。
他年紀分明比她大好幾歲,言談舉止間卻像是個弟弟,處處冒著傻氣。好在她無比安寧耐心的態度,從未讓他覺得局促尷尬。她身邊新來的侍從們一開始或許因為那些令人悚然變色的各種傳言而害怕她,最終卻將那害怕轉變成敬畏。
“娘娘已經讀完了陵宮中所有的藏書,書中的道理是否已經足夠解釋心中所困惑的一切?”
“我看這些書,並不是為了背誦先人留下的道理。書都是人寫的,人心常常會變,道理也就跟著有了千百種不同的解釋。而人心中若有困惑,也會隨著七情六欲曆久彌新。能在讀書時做到自觀自省已很不錯,所謂解惑,不過是當下更願意相信的一種解釋罷了。”
“既不是為了解惑,那是因為寂寞?”
“世上有太多東西,遠比寂寞更糟糕。”
她似乎懂得很多,言語中卻處處謙虛,並不帶自負。在艱苦的流放中毫無落魄之感,頑強地用另一種方式,帶著她的兒子一起飲透人間冷暖。
蕭月瑟在遠離塵世的陵宮靜心自守,一點點恢複了最初的純白剔透。而欒平在追隨她腳步時耳濡目染學到的一切,成為他日後位列公卿縱橫朝堂最有力的支柱。想起她的堅韌和無所畏懼,就覺得沒有什麼不可以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