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一味沉溺在喜劇裏,
也許喜劇會成為悲劇;
而如果從悲劇裏走出來,
悲劇又會變成喜劇。
容若生命裏,一段難得的喜上加喜的好日子,
誰知道這些喜事都意味著什麼?
一
容若迎來了生命中少有的春風得意的好日子,簡直可以輕狂地說:“萬事皆好,隻欠煩惱。”
這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容若22歲。
這一年容若生命中發生了至少三件大喜事。
第一喜,是金榜題名。
三月,容若參加殿試,中了二甲第七名進士。在殿試中,一甲取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因而容若算是在殿試中考進了前十名。這是和漢族生員同題考試,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對於一個滿族人來說,是極其難能可貴的。那一年,翁叔元、葉舒崇、高琯等同年及第;主試官為吳正治、李霨、宋德宜、田六善。
據法式善《清秘述聞》,張任政在《納蘭性德年譜》中所記此次廷試的試官及試題如下:
主試官:江夏吳正治當世、高陽李景霱霨、長洲宋右之德宜、陽城田兼山六善。
試題:“君子義以”一節、“誠者天之”一節、“人有恒言”至“在身”。[2]
這是出自三部書的三道題,第一題出自《論語》,整句是:“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誠之,君子哉!”
第二題出自《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第三題出自《孟子》:“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這題目怎麼居然不完整,隻有四個字的提醒?因為在科舉時代,考生們必須把四書倒背如流,隻要提到兩三個字,後麵的內容必定張口就能成誦,自然也要知道是出自哪部書。
容若的書法和流水行雲、鞭辟入裏的文筆都讓考官讚不絕口。作為一個滿族人,能把漢語學得如此出神入化,足見容若不僅有天分,確實還下了不少功夫。
張榜那天,明珠府上車水馬龍,前來道喜的人絡繹不絕。而明珠人逢喜事精神爽,端的是合不攏嘴,心裏樂開了花。
容若倒是沉得住氣,他一直微笑著跟父親一起招呼客人,並沒有過度狂喜。
此次金榜題名在他自己的預料之中。三年前因病無法參試的遺憾,算是得到了補償。
不過,這件喜事的結果有些奇怪。按照常理,容若中了進士,明珠又深得康熙器重,他應該得到重用才是。可是,容若卻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沒有得到任何任職方麵的消息。明珠婉轉地向康熙提起過此事,然而康熙顧左右而言他,明珠是個聰明人,碰了軟釘子,於是也隻得閉口不提。
關於這件事,康熙皇帝是怎麼想的,還真是讓人看不透。關於這一點,以後再詳細分析。
第二喜,是詩名鵲起。
春夏之交,容若經詩友介紹,結識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朋友——顧貞觀。
這顧貞觀是個什麼人呢?
此人自稱“第一飄零詞客”,明崇禎十年(1637年)出生於無錫,比容若差不多年長十八歲。
他的曾祖顧憲成,是晚明東林學派的領袖;祖父顧與渟,四川夔州知府;父親顧樞,才高博學,為東林學派另一領袖高攀龍的門生。母親王夫人也是生長於詩書禮儀之家。貞觀“稟性聰穎,幼習經史,尤喜古詩詞”,其兄弟姊妹都頗具才名。少年時代,貞觀即參加了由吳江名士吳兆騫兄弟主盟的“慎交社”。在詩社成員中他年紀最小,卻“飛觴賦詩,才氣橫溢”,與聲望甚隆的吳兆騫齊名,並結為生死之交(請大家記住“吳兆騫”這個名字,另外的章節裏,我還要著重講一個跟他有關的故事)。
大約在順治末年,顧貞觀辭親遠遊,到達京師,康熙元年(1662年)以“落葉滿天聲似雨,關卿何事不成眠”一句廣為人知。
我們來看一首顧貞觀的詞:
滿庭芳•用蔡友古韻
別院收燈,空樓倚笛,穿花漏點分明。飄來蘭麝,驀忽見雲英。借與人間風月,瑤台路、特地逢迎。冰輪滿,無端吹暈,直是妒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