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絕塞生還吳季子(1 / 2)

容若決定冒險營救素未謀麵的吳季子,

僅僅因為被好友顧貞觀填的兩首詞所感動。

這險可不是一般的險,

因為吳季子牽涉的案件是由先帝欽定的。

萬一康熙龍顏大怒,

納蘭父子會吃不了兜著走。

所幸,時機來了,謀略對了。

容若樹立了一個“視兄弟如手足”的典範。

“容若老弟,在下別無他願,但有一事相求。”

每次酒酣之後,顧貞觀都要鄭重其事地求容若。求容若幹什麼呢?無非是求他設法營救吳兆騫,即吳季子。

吳兆騫此事,涉及一樁大案,說來話長。

那吳兆騫聰明過人,從小就能讀懂極其深奧的《太玄經》,且過目不忘。人們盛傳他自小就好動狂放、桀驁不馴。

有個小故事極具代表性。

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吳兆騫居然取下稍顯愚鈍的同學的帽子小便,同學哭著去找老師告狀,老師責問緣由,他毫無怯意,竟然理直氣壯地回答:“與其戴在俗人頭上,還不如拿來盛小便。”老師搖頭歎息:“此子必惹大禍。”

由此可見吳兆騫狂放不羈之形狀有多麼出格,而老師也是一語成讖。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吳兆騫去金陵(南京)參加江南鄉試,憑自己的文才順利地中了舉人,這本來是件大喜事,卻不料禍從天降。

同年十一月,一位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應對的給事中,名為陰應節的人,參奏考場弊案,順治皇帝聞之震怒,要求重新進行複試,並嚴加查辦。於是,次年三月,吳兆騫赴京城到禮部點名時,即被差役拿下捆綁起來送往刑部下獄。

過堂初審之後,按順治帝的決定重新進行複試。複試那天,本來就天寒地凍,考場上更兼刀光劍影,戒備森嚴,順治帝又親自坐鎮考場,空氣簡直都凝固了,讓人喘不過氣來。不少考生膽戰心驚、手腳冰冷,無法下筆。而吳兆騫這個奇葩幹出來的事情匪夷所思,居然交了一張白卷。

關於吳兆騫交白卷一事,流傳著三種解釋:其一是說吳兆騫突得風寒,疾病纏身,不能落筆,故交了白卷;其二是說吳兆騫驚嚇失常,心悸手抖,不能握筆,故交了白卷;其三是說吳兆騫將複試視為奇恥大辱,痛斥朝廷所為,擲筆不從,於是提交了白卷。

相對來看,我比較認同第三種說法,相信那固執驕傲的書呆子吳兆騫是將複試視為奇恥大辱,因而消極抵抗,故意交白卷。“擲筆”是有可能的,但至於是否“痛斥”,這就難說了。因為當時警戒如此森嚴,吳兆騫敢出言痛斥的話,估計交白卷的機會都沒有了。

據說對於此事,順治帝十分惱怒。清軍鐵騎橫掃中原大地一統天下之後,江南文人懷明抨清,鼓動不滿,順治帝早有給予懲戒的想法。這次“南闈科場案”正好是一個送上門來的契機,而吳兆騫托病不從,交上白卷,簡直是無視大清王朝的威儀,故此埋下禍根。

後來,此案主考官被處死,一大批考生受到牽連,而吳兆騫起初被判為死刑,幸虧有多名愛才官員在其中周旋,最終改判流放。

特定時期,大清王朝對稍有不滿情緒的江南文人恣意羅織罪名,使其人頭落地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對吳兆騫特例不殺已經是皇恩浩蕩了。於是,吳兆騫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12月22日發配到邊塞苦寒之地寧古塔。這一年,吳兆騫28歲。

當時京城文人以及江南才子們對吳兆騫的遭遇十分同情,贈詩話別,極為感人。其中以吳兆騫的師友吳偉業撰寫的《悲歌贈吳季子》最為著名:

人生千裏與萬裏,黯然銷魂別而已。君獨何為至於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學經並學史,生在江南長紈綺,詞賦翩翩眾莫比,白璧青蠅見排詆。一朝束縛去,上書難自理。絕塞千裏斷行李,送吏淚不止,流人複何倚。彼尚愁不歸,我行定已矣。

八月龍沙雪花起,橐駝垂腰馬沒耳,白骨皚皚經戰壘,黑河無船渡者幾?前憂猛虎後蒼兕,土穴偷生若螻蟻,大魚如山不見尾,張鬐為風沫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晝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聰明慎莫喜,倉頡夜哭良有以,受患隻從讀書始,君不見,吳季子!

此案發生的時候,容若尚且年幼,才三四歲。此時了解事情始末之後,容若深深知道,畢竟是順治帝親自治罪,想要救回吳兆騫,難度實在太大,風險也實在太大。想想看,伴君如伴虎,偶爾一點兒小差池,說錯一句話或做錯一件事,導致人頭落地的情況實在太多了,何況要去推翻先皇的定案呢?

所以每次顧貞觀說起營救一事,容若總是顧左右而言他。然而一日,顧貞觀拿出自己為吳兆騫寫的兩首詞給容若看。

金縷曲(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