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對於逝者本人而言,逝者已矣,
一切歸於塵土,歸於沉寂。
可是對於生者,卻是巨大的痛苦。
明珠白發人送黑發人,孩子們幼年喪父,
都是人間悲劇。
那西風不停地吹啊吹,
人間是否有什麼,永遠不會老去?
一
一頭野豬朝明珠衝過來,露出尖尖的牙齒,凶狠地叫著。
明珠一驚,繼而轉身,鎮定地朝那野豬坐下去,把它坐得半死。然而那野豬咆哮嗚咽,死命掙紮,還想伺機再咬明珠。
容若突然在一旁出現,一劍把野豬刺死了。他對明珠說:“父親,您受驚了!”
明珠鬆了口氣,定定神,想去拉容若的手,一起回家。容若卻對明珠說:“父親,您一定要多多保重身體,原諒孩兒不孝。”
話音剛落,容若的身形就漸漸消失了。
明珠大驚失色,伸出去的手落了個空,他驚慌叫道:“若兒!若兒!”
明珠猛地醒來,卻原來是一場夢。
好一陣子,明珠才明白容若已經離他而去。
白發人送黑發人,明珠淚濕枕畔。
這個夢起碼闡述了明珠內心的兩點隱憂。
其一,他擔心有人想背後搞他的鬼。野豬代表某種想陷害他的敵對勢力。事實上,人生如戰場,高處不勝寒。明珠身居高位,一方麵,伴君如伴虎,要時時刻刻琢磨皇帝所思所想;另一方麵,他還要處處提防覬覦他位置的政敵,明珠不可謂不辛苦。
其二,容若離去,明珠痛失愛子,同時也失去了事業上的一位好幫手。想想容若在世時,畢竟容若在皇上身邊,又深受皇帝賞識,每每回家,父子二人略做交流,明珠總能從容若這裏得到不少珍貴的信息。加上畢竟容若聰明穎悟,有時候一言兩語,還能給明珠處理問題帶來不少思路。明珠實在無法適應容若的突然離去。
另外,這個夢也揭示了明珠內心對容若的深情。平日裏,明珠對容若非常嚴格,父子之間極少有肢體接觸,而夢裏,明珠卻要去拉容若的手。
隻可惜,容若的手,已經是泥土裏的一把枯骨。
想那容若,曾經是何等冰雪聰明的人物?
他生前寫信給好朋友嚴繩孫時,說:“昔人言,身後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此言大是。”
所謂身後名不如生前一杯酒,當然是有典故的。《晉書•張翰傳》記載了張翰經常縱酒豪飲、以醉態傲世的故事,這張翰說過一句驚世駭俗的話:“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此外,“酒仙”李白在《行路難》中也寫道:“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容若的一生,雖然短暫,倒也不枉來這人世一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沈宛為容若生下遺腹子富森。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容若葬在京郊皂莢村,自此與摯愛的妻子盧氏長伴。
逝者已矣,而明珠卻要打起精神,繼續他的人生旅程。
奇怪的是,容若在時,明珠順風順水,一路扶搖直上,哪怕遇到什麼棘手事,也都能迎刃而解;一旦容若離世,明珠的日子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二
康熙十八年(1679年),當時容若25歲。這一年的八月二十八日,京師地震,一時房毀人亡者甚多,魏象樞借地震彈劾明珠。
這魏象樞作為言官,敢講真話,以整肅綱紀為己任,被史家譽為清初直臣之冠。他作為能臣,在平定三藩之亂、整頓貪官汙吏等方麵立下大功;作為廉吏,他誓絕一錢,甘願清貧。
地震當日,魏象樞與副都禦史施維翰疏言:“地道,臣也。臣失職,地為之不寧,請罪臣以回天變。”
與此同時,魏象樞還直陳時弊,說眾多大臣營私舞弊、貪汙受賄,矛頭直指索額圖、明珠等人。
當時明珠積極妥善處理善後事宜,安撫受災民眾,最終康熙對明珠的信任沒有被絲毫動搖。然而到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也就是容若去世三年之後,同樣是遭彈劾,明珠卻被罷相,盡管他很快被重新啟用,任內大臣,卻不再是權傾朝野的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