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分歧(1 / 3)

第一百六十二章 分歧

“陛下,請恕微臣無理。雖說陛下即日登基之後,便是繼承大統,微臣亦不知陛下所言新政究竟是什麼。但以目前之情勢,北元餘孽未滅,終是外患,陛下當先除之而後快才是。目前燕王尚無不臣之舉,縱使天下人皆知他有不臣之心,陛下也不宜如此貿然削他藩王之爵。況且燕王戍守邊疆二十餘載,戰功卓著,聲威赫赫,軍中士兵大抵都欽佩不已,先帝在位之時,亦大讚其大才,尤北元餘孽,幾可說是聞其名而喪膽,相遇莫不退避三舍,終保的邊疆數十年穩如泰山。如今陛下若貿然將其削藩,雖除了隱憂內患,卻亦是少了震懾北元餘孽之威的大將,可謂大快仇者之心。”

戶部尚書王鈍微微皺著眉頭,看著李修遠,一字一句斟酌著措辭緩緩說道,“一旦如此,必將給北元餘孽可趁之機,戰爭迭起,無數老百姓將陷入烽火之中。況且陛下一登大寶就下旨削藩,恐世人疑陛下此舉為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猶是燕王乃陛下皇叔,更有人會指責陛下不敬。”

“再則,陛下削除了燕王藩王之位,那其餘藩王心中又將做如何感想,自是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意,彼時定將人心浮動,人人惶惶不安,有誌之士莫不心冷三分,再不敢出朝為仕,為我大明效力。是以微臣以為,陛下目前尚需以穩為主才是,萬不可輕易下旨削藩。此乃微臣愚見,還望陛下三思啊。”

戶部尚書王鈍出人意料的發表了與其餘眾人完全截然相反的言論。

但李修遠不得不承認,王鈍所說的話確實有理,對大明目前的局勢也分析的相當透徹。事實上他所說的關於削除掉燕王之後的後遺症一直都是李修遠最為頭疼的地方。若不是顧忌北元餘孽會趁著自己削藩的時候,突然入侵反攻而挑起戰爭,隻怕他早就將燕王的藩王號給削除了。

不管怎麼說,燕王的才能在目前的大明來說,還真沒幾個人能比的過,而且李修遠自己本身也一直相當佩服燕王的雄才偉略,有他守衛邊疆,大明完全可以再安穩上數十年。

但說歸說,前提條件必須是燕王沒有覬覦篡位之心,否則的話,李修遠還真怕自己會養虎為患。一旦自己給燕王太多時間做準備的話,恐怕將來北元餘孽雖然滅了,自己就得為他這個燕王頭疼了,至少內戰基本上是少不了的,相比起來,與其和強大起來的燕王為敵,李修遠寧願自己去麵對北元餘孽。

當然,李修遠也不是沒有想過直接讓燕王朱棣先派兵去剿滅北元餘孽,等他解決完了北元餘孽,自己再過河拆橋找個借口把燕王也給哢嚓了,雖然難免讓人詬病,但隻要能坐穩皇位,李修遠並不在乎曆史在自己身上抹上這一點汙點。

可是燕王朱棣有那麼傻的乖乖為自己消滅了北元餘孽,然後再讓自己找借口殺了他嗎?

李修遠絕對不會相信朱棣有這麼傻。而且李修遠甚至懷疑燕王朱棣不是滅不了北元餘孽,而是故意殺而不殺,留著北元餘孽,好讓他能夠借著戍守邊疆的名義和機會,在天高皇帝遠的北平建立完全由他控製的根據地,然後再暗中積蓄實力,隻等時機一到,就立刻舉旗造反。

所以李修遠除了削藩之外,他真的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解決燕王這個喉中刺。除非……

除非,讓他與燕王親自見上一麵,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在史書上具有相當傳奇色彩創造了永樂盛世的皇帝,然後抓住其弱點,憑借自己和超腦的能力將他徹底拜服在自己腳下。即便不能讓他折服,也要讓他震懾在自己的威嚴之下,讓他老老實實的給自己辦事。隻不過這個前提也要是朱棣肯乖乖進京才行。

但以朱棣的才智,目前朱高煦和朱高熾都已經身陷京城,朱棣絕不會再輕易以身犯險,尤其是這半年來李修遠出手的各項舉措都讓人驚歎和信服欽佩,與曾經那個軟弱的皇太孫朱允炆相比,簡直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截然不同,應該已經引起了朱棣的高度重視和注意,朱棣當不會再和從前那般掉以輕心才是。

“王愛卿所言,朕非是沒有想過,而是朕如今已無它路可選。眾愛卿若誰有良謀之策,但說無妨。”李修遠默默思考了一番,抿了口茶,略有些無奈的說道。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別人不是皇帝,對於朱棣的能耐和魄力也沒李修遠體會的深刻,自是不明白朱棣這個‘傳奇皇帝’在李修遠的心中的分量幾乎可說的上是一根卡住他脖子的一根利刺,讓他相當難受。

什麼叫燙手芋頭?李修遠如今可說是感觸極深,尤其是自己從未與朱棣見過麵,更在李修遠心中增添了幾分神秘感。所以他才會這般迫不及待的想要解決燕王這個問題。

隻是李修遠或許想不到,在他感覺朱棣有一種神秘感之時,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中也早早將他提高到了一個可怕敵人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