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憶童年時,不知當著小學教員的長兄,從何處借來一本豐子愷先生的漫畫集,我讀後愛不釋手。最令我驚奇的是,畫麵上的人物,常常五官不全,卻表情十足。後來,我又在長兄的書籍中,胡亂翻出幾本開明書店的《中學生》雜誌,從中讀到豐子愷先生的散文,特別是那篇寫老師指導鄉間少年用蠶豆梗製作笛子的故事,更令我驚喜萬分。我曾如法炮製了一根,雖音階不準,但畢竟能嗚嗚作響。從此,我成了子愷先生的忠實讀者。進了中學後,有條件更多地讀到他的漫畫、散文作品,逐漸悟出子愷先生作品中悲天憫人的博愛情懷,清淡如水、真摯雋永的文風,感染、撫慰了多少讀者!他不愧是一位鑄造靈魂的大匠。
1998年,是子愷先生的百年誕辰。他的故鄉以及上海、杭州等地,文學界、出版界都有種種紀念活動。在出版物中,我最偏愛的是陳星、朱曉江編著的《幾人相憶在江樓——豐子愷的抒情漫畫》(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雖然隻有二百零一頁,但品位甚高。有的畫,一看標題,就難以忘懷,如《眉眼盈盈處》、《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燕子飛來枕上》、《一肩擔盡古今愁》、《幾人相憶在江樓》等等,更何況子愷先生的畫,雖寥寥幾筆,卻栩栩如生。
值得稱道的是,陳、朱二位,對每幅畫都有簡明扼要的介紹,或交待創作背景,或評介畫境,有幾篇,稱得上是一流的短隨筆,實在可喜。
江樓猶存人何在?彈指間,離子愷先生作懷舊友的《幾人相憶在江樓》已過七十三年了,前輩文采風流,怎不使人臨風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