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1.留得枯荷聽雨聲(1 / 1)

“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是唐人李商隱詩中的名句。有些評論家認為,這千古佳句,充分顯示了殘缺美。這當然是很有道理的。從曆史與現實來看,這句詩曾給古人不少啟示,也給當代人以深刻啟示。

在封建社會,“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財產、權力不斷被再分割;而到了封建社會後期,隨著土地兼並的加劇,“百年土地轉三轉”,更加速了王朝、家庭衰落的過程。有識之士顯然是從“留得枯荷聽雨聲”中有所悟,硇新屋時留下舊屋半間或殘牆碎瓦,好讓子孫“聽雨聲”,記住歲月的艱辛,別當敗家子,讓他人買去此屋,拆了重建新屋。甚至有的富豪在修建私家園林時,特意保留廢榭、斷岸,正像一位詩人所歌頌的那樣,“豈惟示樸淳,正欲知憂患。”這“知憂患”三字,真是可圈可點。走筆至此,不禁想起三十多年前上海閘北番瓜弄的改建工程。這是著名的貧民窟,百姓住在到處汙水橫溢的窩棚裏。後市政府撥巨款蓋起一幢幢居民樓,居民搬進新樓時,卻要求政府保存下幾個人稱“滾地龍”的窩棚,讓自己、兒孫、遊人不時望上幾眼,目的在於立此存照,憶苦思甜,留下舊社會、貧困時的淒風苦雨。這樣做法,充分體現了“豈惟示樸淳,正欲知憂患”的文化傳統,非常有曆史感。

圓明園為何保存?已爭論多年。筆者不久前重遊此園,覺得麵目全非,深感火頊。我認為,應當如實完整保留被兩方侵略者焚毀後園林的劫後灰,即殘垣斷壁,使人永遠“聽雨聲”,憶國恥,肩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其深遠意義,是重建園林,給它打現代旅遊業花團錦簇的烙印,所難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