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4.《永樂大典》正本殉葬說溯源(1 / 2)

今夏雖酷熱,但趕不上媒體炒作的文化熱——電視裏是小燕子搞鬼,報紙上是侃《永樂大典》。

不錯,中國社科院文研所欒貴明研究員出版了一部一千五百多頁的厚書《永樂大典索引》,這為學術界翻檢《永樂大典》,提供了方便,自然是一件功在學林的好事。但是,讀了該書洋洋灑灑的長序《〈永樂大典〉之謎》,卻讓人實在不敢恭維。無論是材料,還是觀點,從總體上看,並無新意。早在20年代,著名學者袁同禮先生即在《學衡》雜誌第26期刊出《永樂大典考》,並在《北平圖書館刊》七卷一期刊出《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啟近人研究《永樂大典》之先河。其後,著名曆史學家陳登元教授在1932年秋完成名著《古今典籍聚散考》(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山版)。該書第十章《外患與永樂大典之最後散亡》,長達二十五頁,逾萬字,在袁同禮等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廣征博引,將《永樂大典》從編纂到正本亡佚、副本散失的過程,條分縷析,一目了然;遂後,他又在所著《國史舊聞》第三分冊(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中,單辟《永樂大典》一卷,補充新的材料,引用史料二十餘種,比《外患與永樂大典之最後散亡》,增色不少。及至1986年,中華書局出版了該局資深編輯張忱石編審的《永樂大典史話》,逾十萬字,正文二萬言,餘為附錄《〈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書目》、《現存〈永樂大典〉卷目表》。

此書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前人研究《永樂大典》的成果,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文字淺顯,功力深厚,是研究或閱讀《永樂大典》的入門書。《永樂大典索引》千元一部,一般讀者難以問津。好在該書的序文即《〈永樂大典〉之謎》,經欒貴民先生壓縮整理後,已由《文彙讀書周報》於1999年7月3日用一半的版麵刊出。將欒文與陳登元文、張忱石文對照,便不難發現,被當作重大文化新聞披露的欒貴民研究《永樂大典》如何蓽路藍縷、獨辟蹊徑雲雲真乃豈有此理!應當說,這是舊聞,而非新聞。更令人吃驚的是,欒先生在文中提出《永樂大典》正本“沒有毀亡,更沒有佚失”,而是可能“做了嘉靖帝的陪葬物”,亦即埋於永陵玄宮。對於這一觀點,媒體當作爆炸性的新聞報道、渲染,在十三陵召開的研討會上,立刻有人喝采、捧場。但是且慢!姑且不論這種殉葬說有多少科學性,老實說,本人就不敢置信,正撰專文,應邀將在《尋根》雜誌發表。不過,提出殉葬說,畢竟不失為一種《永樂大典》正本下落的新假設,有助於活躍學者的思考。問題在於,這種假設的首創者,真的是欒貴明嗎?非也!早在1986年,張忱石即撰《永樂大典正本之謎》一文,刊於中華書局出版的《書品》第2期,引起一些期刊編者的興趣,他將此文作了補充修改後,又先後刊於《曆史大觀園》1987年第2期,《百科知識》1988年6月號,並為《新華文摘》雜誌轉載(按:由於《新華文摘》編者的粗心,誤將張忱石排為張忱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