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雜誌並非珍本秘籍,乃學人的常見讀物。現在筆者依據手頭的《百科知識》1988年6月號,將張忱石關於《永樂大典》正本之謎的主要論點,節抄於下:“歸納起來,正本下落大體上存在五種說法。首先,毀於清乾清宮大火……其次,毀於明亡之際……第三,毀於明萬曆宮中火災說……第四,藏皇史康夾牆說(按這是王仲犖教授私下與張忱石先生聊天時提出的看法,張在此文中,首次予以披露)……第五,殉葬說。《永樂大典》修於明代,而明代帝王閱讀《大典》者,僅孝宗、世宗二人而已……更為喜愛《永樂大典》的還是明世宗,他‘幾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按韻索覽’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大火,他一夜下三、四道命令搶救《大典》;之後他又決定‘重錄一部’……由於明世宗對《永樂大典》‘殊寶愛之’,卒為;坪牟障。(按重點號係筆者所加)……安葬世宗在《大典》重錄完成之前,在時間上存在矛盾……依筆者之見,重錄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至隆慶元年三月之間就可能完成了。由於世宗之死,有許多重要的事要做……直至這些急務處置妥當後,才下達嘉獎令(按:指嘉獎重錄《大典》的有功人員徐階、張居正等人),這是情理之中的事……從永陵的建築規模,也存在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正本如能發現,那將是轟動世界文化學術界的奇跡。”讀了這段白紙黑字,我們立刻就會明白:創《永樂大典》正本殉葬說的是張忱石,而非欒貴明。令人吃驚的是,欒先生在《〈永樂大典〉之謎》文中,煞有介事地稱“吾之畏友張忱石先生”雲雲,引用他在《永樂大典史話》中駁詰《永樂大典》正本毀於明清之際說、“送歸”南京說。但是,對於關鍵的殉葬說,為什麼卻隻字不提是由張忱右先生首創,而歸到自己名下呢?這樣的行為方式,該如何定位?
欒貴明先生在發表《〈永樂大典〉之謎》長文的同時,記者采訪他的談話,也在同一個版麵刊出,說:“這篇長文,是經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反複指導和一再刪改之後,才得以完成的。”真相究竟如何,筆者是局外人,不便懸猜。但是,錢、楊二老,學問再大,畢竟一不是明史專家,二不是《永樂大典》專家,他們顯然是不能對這篇長文中存在的學風問題負責的。據一位知情者透露,錢老生前在一封致友人書中曾尖銳批評一位名聲很大,卻學風粗疏的學者是“無米而炊,無哀而,真才也”。這種當頭棒喝,難道不值得某些學人引以為戒,深長思之麼?